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人生的大智慧---国学六法(54)

2016-11-21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309cnmler&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老子正是由于深通历史的兴亡教训,才告诫人们要学会韬光养晦,要学会谦卑不争,要学会不为天下先,懂得柔弱胜刚强,要从根本上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这样搞政治的才不至于身死非命,老百姓也才能过上安稳日子。例如,

老子的大智慧更在于他深通历史人生的辩证法,请听他的悟道之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58章)

意思是,灾祸旁边就是幸福,幸福里面藏着灾祸。有谁能明白它们的奥秘?它们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正忽然变成了邪,善忽然变成了恶,这已经成了人们永远解不开的迷惑。

《淮南子·人间训》上有一则塞翁失马的故事,最能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说是北方边塞有一位先生,擅长马术。一天,自己的一匹马丢失了,跑到了边塞外胡人的领地。大家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却说:“怎么知道这是祸不是福呢?”过了几个月,丢失的马回来了,还竟然带回了一大群胡地的良马。大家又来祝贺他。他的父亲却说:“怎么知道这是福不是祸呢?”。家里多了几匹良马,这位先生又喜欢骑马,于是天天骑着马兜风。终于有一天在马上摔下来,把腿摔折了。大家又来安慰他。他的父亲又说:“怎么知道这是祸不是福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壮丁全都被征兵,上了战场,抵抗胡人的入侵。仗打得十分惨烈,上战场的壮丁绝大多数都牺牲了,唯独这位先生因为腿摔折了,没有被征兵,于是保住了性命,父子得以平安。福之为祸,祸之为福,真的是深不可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此言,真的值得琢磨。当然。这不是主张消极地顺应祸福。老子通过祸福相依的道理告诉我们:

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圣人总是十分谨慎,他正直但不得罪人,精明但不伤害人,坦诚直率但不肆无忌惮,心地光明但不惹人注目。

这才能够避祸得福,保身全生啊!

这样做人似乎也不能说是以不争为争,心最毒等等。面对凶险异常的官场,眀争暗斗的职场(我们叫工作岗位),复杂多变的人生,深不可测的社会,更需要的还是通达睿智、深思熟虑、谦卑宽容、绅士风度、有理有节,而老子天下第一、刚愎自用、咋咋唬唬、不知利害、不管轻重,能不误事吗?

西汉周亚夫,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两朝重臣,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也有他的汗马功劳。周亚夫治军非常严格,皇帝到了军营都得遵守他的规矩,因此深得明君汉文帝赏识。汉景帝时期,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叛军来势汹汹,中央政权危在旦夕,是周亚夫率军平定了叛乱,使景帝转危为安,因此景帝也对他感激得不得了。但这位就是有点儿居功自傲,为人太直,脾气还特别不好。遇事一点不讲策略,对皇帝也直来直去地顶撞,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撂脸子。一次景帝大宴群臣,周亚夫的座位前没放筷子,周亚夫就悻悻而去,一甩袖子走了。这样得罪了很多人,最后连景帝对他也不耐烦了。要命的是,景帝担忧,“此鞅鞅者非少主臣”,这人对我都这么傲,以后我死了,他还能伺候接班的小皇帝吗?于是心里暗动杀机。再加上小人陷害,可叹周亚夫两朝功臣,竟然被投入监狱。气得绝食五日,送了性命。

相反的例子是唐朝的郭子仪。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没有郭子仪,天下恐怕早就姓安而不姓李了。连皇帝唐肃宗都感激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江山虽然是我李家的,但实在是因为有了你郭子仪,才又从贼人手里抢了回来呀!郭子仪为唐朝立下了丰功伟绩,因此被封为汾阳郡王,但是他却能够做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权倾天下朝廷却不忌妒他,功劳盖世皇帝却不怀疑他。原因就是,郭子仪记住了老子的教导,地位越高,越是谨慎;功劳越大,越是谦虚。

你看他的待客之道。已经封了王了,有客人来访,郭子仪一律热情相待。特别是有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即便官很小,地位很低,他也一定见,并且是穿上礼服,格外恭敬地接待。家人看了很奇怪,问他:“很多达官贵人来了,你也没有这样恭恭敬敬地特意穿上礼服接见呀!”

郭子仪答道:“正因为他们是小人,我才更恭敬地接待他们。你看这些小人,心术不正,但人很聪明,特别会巴结,万万不能得罪他们。万一他们将来做了大官,所谓小人得志,你得罪过他,他肯定怀恨在心,想尽办法报复你。”

这就叫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郭子仪的话果然应验。那些善于巴结的小人,由于很会讨主子的欢心,很多都当了大官。凡是得罪过他们的人,无一例外地遭到报复。在这些小人中,有一个叫卢杞的。每次他来郭家拜访,郭子仪都让身边的妻妾们退下。他的儿子很纳闷,问父亲:“其他客人来访,总是妻妾满堂,说说笑笑。为什么唯独这位卢杞来了,您就让她们回避?”

郭子仪回答:“你没看到这位卢杞的尊容吗?相貌丑陋,脸色发蓝。我怕那些妇人们看到了忍不住讥笑。这个卢杞为人阴险狡诈,受此羞辱,肯定记仇,有一天他小人得志,我们就麻烦了。”

果然,这个卢杞后来当了宰相,谋害了很多人,唯独对郭子仪一家,却很客气。

苏东坡在《留侯论》里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古代所谓英雄豪杰,一定有超过普通人的修养,一定有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度量。凡夫俗子,一旦遭到侮辱,立刻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不能算是勇敢。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意外突然降临而不惊慌,无缘无故地侮辱他,也不发怒。这是由于他有伟大的抱负,又有高远的志向。

《留侯论》这段议论,充满了老子的精神,闪烁着老子的智慧。

张良能成大事,从他能恭顺地为黄石公捡鞋出发,韩信挂帅封侯,从他能从容地接受胯下之辱开始。

但最能体现老子的文化深度和博大襟怀的,还是他下面的话: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0章)

意思是:

懂得天地万物的大道理,可以不用心机吗?

它生成万物,蓄养万物。但生成而不占有,养育而不依靠,引导而不主宰,这就是自然之德。

老子非常重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也就是生成而不占有,养育而不依靠,引导而不主宰,《道德经》第10章和第51章两次重复强调了这个思想。那么,都已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了,还能说他是投机取巧,以不争为争,心最毒吗?

其实,最能理解老子智慧的是一个英国人,这个人叫罗素,是上个世纪世界级的大哲学家。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中国讲学时,非常赞赏地提到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并谈心得说:

人类的本能有两种冲动:一种是占有的冲动,一种是创造的冲动。占有的冲动,是要把某种事物据为己有。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有限的,排他的,是不能兼容的。例如经济上的利益,这个项目甲拿去了,乙就没机会了;那个工程,丙中标了,丁就出局了。再如政治上的权力,总统的位置只有一个,甲当选了,乙就落选了;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丙赢了,他就做皇帝,丁输了,他就是贼寇。这种冲动强烈起来,人类便天天陷于互相争夺、互相残杀,所以这不是好的冲动,应该加以制约。创造的冲动正好和它相反,是要把某种事物创造出来,与大众共同占有。这些事物的性质,是无限的,共享的、兼容的。例如哲学、科学、文学、美术、音乐,任凭每个人自由创造。创造者将自己的创造传播给他人,自己却没有丧失什么。如果得到大众的认可共鸣,更是感到无比快乐。每位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粉丝越多越好,每位科学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造福人类。这种冲动发达起来,人类便天天进化。所以这是好的冲动,应该提倡的。

罗素认为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提倡创造的冲动,是十分有益的哲学。

话到这里,我们对老子就能多几分理解,少几分责难了。

老子在自己的《道德经》八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的最后总结中说: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意思是:圣人不中饱私囊,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

自然的规律,利物而无害;人间的法则,施为而不争。

这个最后总结也算是老子为自己彻底地翻了个案,在某种程度上也证实了罗素对老子的认识。

我们再重复其中的两句: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他尽量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加丰富。

这不正是罗素说的创造的冲动吗?

老子的博大胸襟,使他的珍爱生命的哲学充满了崇高的意味。

当然,老子确实说了许多好像很无情的话,谈到权术,他也针针见血,令人齿冷。前面说过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36章),道尽了人间的心机,不仅是军事智慧,也是政治智慧和人生智慧。老子的本意是揭示历史、政治和人生的本来面目,但本来面目太可怕了,老子揭示出来,未免令人毛骨悚然,也令小人想入非非,所谓“小人行险以侥幸”。这就产生了副作用。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世时,温家宝总理去探望他,季老有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温总理补充的也十分到位: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有些真话也不能说。有深意啊!有深意!老子就是真话说的太多,以致有诲盗之嫌,所谓教猱升木,教唆坏人干坏事。就像现在的警匪片,你既不应该把侦破的方法交待得太清楚,也不应该把犯罪的手段描绘得太具体。君子看了倒无妨,小人看了既增强了反侦查能力,又学会了犯罪伎俩,这岂不贻害无穷?

那么,老子为什么喜欢那样毫无忌讳地说真话呢?把老子和孔子比较一下,很有意思。老子敢于什么都说,和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关。老子尽管也从过政,但后来就成了彻底的在野党,一心一意做隐士,没有丝毫名利观念,所以敢大胆说话,经常讲些不同政见,经常揭穿政界老底。孔子呢,却总想做官,所谓“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三个月得不到君主的召唤,就惶惶不安了,这样他怎么敢像老子那样大胆说话?当然,孔子要做官,也是为了黎民百姓,决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但要做官就必须遵守官场的游戏规则,其中怎样讲话,讲什么话,就不能不斟酌了。

但老子和孔子最大的不同,是孔子只关心、只讨论伦理政治问题,也就是人间问题,老子还关心、还讨论宇宙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贡说老师,“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意思是说,没听到过老师就万物本性和宇宙原理的问题发表意见。但老子就大不一样,他关于宇宙的看法构成了中国智慧最有哲学味道的层面。下面就谈谈老子的宇宙智慧。


正直但不得罪人 精明但不伤害人----国学六法(53)

功成身退----国学六法(52)

知足常乐---国学六法(5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