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层次说--形象思维论----经典文丛---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当代价值——李泽厚与当代美学思潮(9)

2017-03-10 赵士林 赵士林文集

五、关于层次说      


李泽厚师美学思想的理论生命、力量和科学性在于,它不是一种凝固僵死的理论,它在不断发展中充实自己的基本理论原则。例如,1957年,李泽厚师在《关于当前美学问题的争论》一文中,有一个关于美的如下提法::   美是包含着现实生活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95]   类似提法在前此文章(注2)中也曾出现,但到了1962年,在《美学三提议》中,李泽厚又提出了新的看怯:   如果说,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是美的内容,那么,自由的形式就是美的形式。就内容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96]。   后一提法与前一提法具有内在联系。“现实对实践的肯定”、“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包含着“现实生活发展的本李泽厚师美学思想质、规律和理想”表现于“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但后一-提法显然是更准确、更科学、更具概括性了。   然而,更充分地体现了李泽厚师美学思想不断发展的理论生命的,却是他1984年在《谈美》一文中提出的“层次说”。层次说揭示了关于美的问题的三个论阈:   1审美对象   2审美性质   3美的本质   审美对象指在具体审美活动中形成的物象。[97]“一处风景,一件彩陶,一块宝石,一幅名画……,这些都是具体的审美对象。审美对象的出现是需要人的欣赏时的一定条件的……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艺术,风景也不能给你以审美愉快,不成其为审美对象。”[98]   在论述审美对象时,李泽厚师明确指出,美作为审美对象,离不开人的主观意识。当一个人只考虑一块宝石值多少钱时,这块宝石对他就不是审美对象。当一个人心情烦燥听不进音乐时,这音乐对他也就不是审美对象。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只有主体的意识条件,没有对象所必须具有的特定客观性质,能否产生审美对象?显然不能。李泽厚师由此提出了“审美性质”: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成为审美对象?而有的就不能?我们欣赏自然美,为什么要来承德?为什么都喜欢欣赏黄山的迎客松,画家都抢着画它?这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本身有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可见,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审美性质(或素质)。[99]

  这“审美性质”,即对象的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等客观的形式规律,它们对美学的确重要,其重要特别表现在造型艺术中。但美的哲学作为哲学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总要探究问题的最深层次。在这里,问题的最深层次是,为什么客观的形式规律、特定的比例、对称等会成为“美”的?为什么它们能普遍必然地给人以审美愉快?为什么客观的形式规律成了“审美性质”?这就触及到美的本质或根源问题,即美从根本上是从哪里来的,这当然是问题的最深层次。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亦或是主客观统一的,应该是这一层次的问题。李泽厚就此论析道:

  在美学范围内,“美”这个词也有好几种或几层含义。第一层(种)含义是审美对象;第二层(种)含义是审美性质〈素质〉;第三层(种)含义则是美的本质、美的根源。所以要注意“美”这个词是在哪层(种)含义上使用的。你所谓的“美”到底是指对象的审美性质?还是指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还是指美的本质和根源?我们争论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就是在也只能在第三个层次上进行,而并不是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意义上。因为所谓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审美对象,也不是指一般的审美性质,而是指一种哲学探讨”…[100]

  李泽厚师的“客观社会论”正是扬弃了其他种种美学理论的局限,才真正深入到美本质的层次一一

  外在自然事物的性能和形式既不是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是美的存在,具有审美性质,也不是由于主体感知到了它美才成为美,也不只是它们与人的生物生理存在有同构对应关系而成为美,而是由于它们跟人类的客观物质性的社会实践合规律的性能、形式同构对应才成为美。因而美的根源是在人类主体以使用、制造工具的现实物质活动作为中介的动力系统。它首先存在于、出现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过程之中。[101]

  审美对象、审美性质、美的本质三个层次的论列分析,解开了关于美本质问题的根本性的理论纠葛,澄清了探讨美本质问题中的许多理论混乱。它表明,“客观社会论”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充实。这,正是一切科学理论的生命、力量之所在。

  

  六、人的自然化——新的命题

  

  人的自然化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命题,更深刻地展示了李泽厚师美学思想的理论生命。人的自然化是李泽厚在充分深入地阐释自然的人化特别是内在自然人化的哲学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审美现象的主体依据而于八十年代末以来提出和阐释的一个新命题。[102]《美学四讲》最初提出了这个命题:

  所谓“人的自然化”实际正好是“自然的人化”的对应物,是整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人的自然化”包含三个层次或三种内容,一是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这是“人的自然化”的第一层(种)意思。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这是第二层(种)含义。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与“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如气功等等,这是“人的自然化”的第三层(种)含义。[103]

  1999年出版的《波斋新说》(注)进一步阐释了“人的自然化”的哲学内涵:

  “人自然化”也可分为“硬件”与“软件”来谈。

  所谓“人自然化”的“硬件”,是指人的外在自然化,……包括人移居山林,与山川、草木、花鸟为友,包括人在大自然中的旅游和冒险,这些都是为了充分享受和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和生存。其次是人的体育锻炼与竞技,以追求或实现人的体力可能性的最大自然限度。最后,似乎相当“神秘”,是通过气功、瑜伽等方式,使人的生物生理存在于自然界节律相宫明、相同构。

  “人自然化”的“软件”即是美学问题。它指的是本已“人化”、“社会化”了的人的心理、精神又返回到自然去,已构成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中的自由享受。[104]

  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思想直接来自于马克思,那么“人自然化”则是李泽厚师“主体性实践哲学”之创造性的美学建构。通过深入考察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人性问题,特别是受到来自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启发,李泽厚师突出地强调了“人自然化”的文化哲学价值:

  “人自然化”要求人回到自然所赋予人的多样性中去,使人从为生存而制造出来的无所不在的权力——机器世界(科技机器、社会机器和作为二者现代结合的语言信息机器)中挣脱和解放出来,以取得诗意生存,取得非概念所能规范的对生存的自由享受,在广泛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中,创造性地实现人各不同的潜在的才智、能力、性格。[105]

  由于“人自然化”的彻底的反异化的自由审美品性,李泽厚师认为它甚至高于“自然的人化”:“‘人自然

  化’的‘软件’与‘自然人化’的‘软件’是同一个‘软件’,只是‘人自然化’的‘软件’层次更高一层罢了。这也就是说,审美高于认识和伦理,它不是理性的内化(认识)或理性的凝聚(伦理),而是情理交融,合为一体的‘积淀’。”[106]

  早在1989年发表的《哲学答问录》中,李泽厚师通过列表说明自己的哲学提纲,就已经透出了以“人的自然化”的审美境界为哲学乃至人生最高境界的思想:

  

  (见李泽厚《我的哲学提纲》台湾三民书局1996年版第190页)

  在《华夏美学》中,李泽厚师通过对中国美学的精当评述,生动地阐释了“人自然化”的美学意境和文化气象。“人自然化”作为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哲学命题、美学命题和文化命题,具有广阔的探讨前景和深刻的未来学的意义和价值,

  如前所述,”积淀”说是李泽厚思想的秘密所在。人的自然化这一命题则凸现了积淀的结穴归宿、最高境界。从积淀到人的自然化的提出和阐释包含着李泽厚哲学的性质、方法、构架、目的、特色,指出了内外自然的人化—”自然向人生成”——人的自然化的具体途径和最高表现。它告诉我们,马克思所预言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一一人类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审美完成,审美完成才是人的完成。因此,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

  在一定意义上说,李泽厚的哲学就是他的美学,他的美学也就是他的哲学,不仅内容上这样,形式上也是这样。他的思想确乎是科学加诗。他以哲人的深沉睿智和诗人的青春热情在冷静的预示未来,在热烈地召唤未来,这预示和召唤都在表达同一个希望—美的希望。

  

  --------------------------------------------------------------------------------

  [1] 见拙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2] ②亦可参阅阎国忠著《走出古典——中国当代美学论争评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聂振斌等著《思辨的想象——20世纪中国美学主题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至1964年长达九年间,参加讨论者近百人,发表论文约三百篇,后编成六集《美学问题讨论集》。

  [5] ②聂振斌等著《思辨的想象》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245页

  [6]吕荧:《美学书怀》,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第117页

  [7]同上

  [8] 《美学问题讨论集》(第四集)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第5页

  [9]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

  [10]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第153页

  [11]高尔太:《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12] 同上

  [13]参见王蒙、袁鹰主编《忆周扬》收朱辉军文《周扬现象初探》。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列昂尼德•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译本再版前言(凌继尧译)见《美与时代》2004年5月下

  [15]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16]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9页。

  [17]李泽厚:《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70页。

  [18]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360~361页

  [19]高尔太:《论美》,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页。

  [20]见谢昌余为高尔太<论美>一书所作序文

  [21]同上

  [22]李泽厚、蔡仪、高尔泰的政治表现与政治命运,和他们的美学观确乎有某种微妙的呼应,和时代的变化、政治的风云有某种内在联系。李泽厚在胡耀邦、赵紫阳时代当过人大代表,并且是教科文卫委员,六四后则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库”。高尔泰因主张美是主观的五七年被打成右派,新时期又很快成为反自由化整肃的对象,最后流亡海外。蔡仪则成了反自由化会议的座上客、垂暮之年仍活跃于反自由化的第一线。

  [23] 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第440页

  [24]拙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天津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 第37页

  [25]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三联书店,1986年版, 第131页

  [26]李泽厚著:《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232~233页

  [27] (美)托马斯•门罗著:《走向科学的美学》石天曙 滕守尧译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第1页

  (注)如主张所谓“新实践美学”的邓晓芒先生对他的同道易中天先生说:“此书(按指邓、易主张新实践美学的著作)推迟了两年面世,使中国美学界停滞了20年”。

  (注)"主体性实践哲学"一词于1981年正式提出,'但其基本思想1979年写就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甲已有系统阐述。李注:人类学本体论与主体性二词基本通用,但前者要着眼于包括物质实体在内的主体全面力量和结构,后者更侧重于主体的知、情、意的心理,结构方面,二者的共同点在强调人类的超生物种族的存在、力量和结构。

  [28] 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见《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29] 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见《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30]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兑《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31]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一期,第14页.

  [32]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一期,第16页.

  [33]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钢》,见《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

  [34]同上,第8~10页.

  [35]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t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一期,第18页.

  [36]同上.

  [37]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见《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15页。

  [38]李泽厚:《关于主体性的补充说明》,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一期,第20页。

  [39]李泽厚:《康德哲学与建立主体性论纲》见《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四、艺术----形象思维论----经典文丛---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当代价值——李泽厚与当代美学思潮(8)

美感----自由的感受-----经典文丛---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当代价值——李泽厚与当代美学思潮(7)

美----自由的形式-----经典文丛---李泽厚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与当代价值——李泽厚与当代美学思潮(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