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全民追剧
《扇贝逃跑计划第四季》热映中
吃瓜群众和剧评人都忙着争论
扇贝到底能不能跑
管扇贝的人有没有跑
却很少人注意到
这逃跑的扇贝还是
中国第一个获得
国际可持续渔业认证(MSC)
并参与过水下机器人目标抓取大赛的
那枚扇贝呢
企业还承诺,比赛中的水下机器人
综合采捕效果如果能够超过潜水员或者拖网船,
他们将提供500-1000万元创新奖金
(图源:网络)
因为这是采用了“底播增殖”
这种“耕海牧渔”的方式
相比捕捞和养殖
更有利于缓解海洋生物资源压力
但是,正如著名科普栏目
“果壳”(戳我)指出
即使是底播,
也需要建立在适度的基础上
当播撒的数量与范围
超出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尤其是人为引入单一物种
进行累代养殖
就不再是为海洋减负
而是给海洋“添麻烦”了
潜水员在拣拾底播养殖的虾夷扇贝(图源:网络)
作为水产行业的龙头企业
扇贝主人并非毫无作为
很多科研机构也在共同努力
突破水下监测和采收技术瓶颈
合理规划牧海布局
这也是保险等手段
进入水产行业的前提条件
如何能够更有预见性
监控生产过程
预判预估风险后果
急需技术的创新突破
----------------------------------
扇贝所处的开放水域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需求评估已经吸引了不少物联网设备厂商在探索相关的解决方案。而池塘养殖领域,近几年,市场上也涌现不少物联网智能水产养殖系统。物联网智能养殖系统示意图
为将物联网养殖智能设备推广到池塘养殖群体中,提高池塘养殖过程管理能力,并为后续引入养殖保险奠定基础,智渔从2018年开始与养殖户合作开展实验,并于今年6月在湛江举办了智能水产设施试用推广对接会。我们先后在海南联合建立了11个示范基地,将养殖户试用各种设备的一线经验收集反馈给设备厂商,促进双方的密切交流,从而加快技术和产品的迭代优化。
今天,借此机会,我们结合过去这段时间里亲身经历的水产设施试验,把看到的那些坑拿来吐槽吐槽……物联网养殖系统在工程师们看来似乎并不复杂,随产品配备的说明书示意图安装和使用就一目了然了。但养殖户内心可能是这样的
图示、线条、箭头、编码,还有密集的文字令养殖户们眼花缭乱;而绝大部分设备商并没有配套广大农村地区的上门安装和售后服务。因此,养殖户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够通过工作人员的远程电话指导或网络教程自学,去消化包括设备现场安装调试、日常维护,手机APP的设置和使用等大量知识技能。没有现场教学,很少有养殖户能“自动”掌握要领,能把设备用得恰到好处。
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平均年龄大约45-55岁,他们凭经验从事水产养殖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几二十年。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养殖户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养殖模式与习惯,通常是通过观察池塘水色、藻相,鱼群吃食等现象来判断池塘水质和鱼的健康状况,并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做相应的池塘管理。而物联网养殖系统是以实时监测的水质数据为基础来判断池塘情况,与养殖户固有养殖思维存在较大差异,他们需要将“数据”转译成“行动”,构建两者对应的逻辑联系。当缺乏必要的指导时,养殖户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这种通过实时水质数据准确解读池塘情况的能力。
在与一名已经使用设备三个月的养殖户交流中,他反馈道“溶氧数据虽然可以让我更直观看到池塘水质情况,但还是没办法告诉我到底要做什么啊”。且数据的准确性高度依赖于传感器的灵敏度, 而由于传感器长时间浸泡在池塘水体中很容易富集藻类,需要定期清洁才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这又额外增加了养殖户的日常工作量,养殖户觉得还不如自己的经验判断来得更直接。由于绝大部分设备厂商在全国范围内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或完善,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无专业售后人员可以到现场进行检修,只能通过线上工作人员远程指导养殖户进行故障排查。在故障排查之后,还需故障部件返厂家检修,再进行故障部件的更换。整体故障维护周期过长。以上问题一是造成用户的售后服务体验差,对产品及售后的认可度低。二是造成设备商与养殖户之间的粘性差,不利于厂家收集产品的用户使用反馈,产品迭代速度慢,推广难度大。
“重功能,轻服务”概括了目前水产养殖智能设施的主要问题,企业前期在设备软件和硬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出了功能十分强大、全面的产品,但是后续的培训、售后服务却完全没跟上。产品的价值发挥不出来,用户就不能真正用起来。只有解决养殖户“用起来”的问题,才能真正将物联网科技引入水产养殖领域中。我们观察到,已经有部分设备厂商做出响应,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从“卖设备”转变为“卖服务”——加强一线技术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向服务型企业转型
通过建立线下技术服务团队,改变了以往养殖户智能自我摸索学习的局面,技术人员现场为养殖户讲解、展示物联网养殖系统的各项功能和使用技巧,让设备的功能不再只是停留在说明书和示意图上,大大降低了设备的使用门槛。
同时在一线技术人员的实地服务过程中,可以快速对设备的问题进行响应和反馈到厂商进行更新迭代,从而使设备更好的适应生产场景。
从“做加法”转变为“做减法”——物联网养殖系统按功能拆分成不同产品,增强产品的灵活性
将以往一整套的物联网养殖系统按照功能划分成单一的产品,将原本功能复杂的系统简单化。例如,目前市面上最为火爆的增氧机控制器,就是将物联网养殖系统内的设备远程控制功能和报警功能分离出来,独立成一个产品。由于功能单一,操作简单, 养殖户上手快。并且通过功能简化,单一产品的价格大幅降低,养殖户更容易接受。
另一方面,设备商可以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养殖品种的需求为养殖户配备不同功能的产品,产品灵活性提升,避免了将一些不需要的功能捆绑销售给养殖户,既降低用户的经济成本也降低了学习成本。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物联网设备能真正应用到水产领域中来,让水产行业摆脱“高风险”、“不可控”的标签,让扇贝的逃跑和离开,不再成为一种无奈!
作者简介
贝伟烈
生在汕头、长在广州,又曾在佛山卖过鱼饲料,享尽过广东美食的幸福吃货。2018年加入智渔之后,在养殖项目跑过鱼塘,在捕捞项目住过渔村,在智渔内是什么都知道一点的小灵通。带着对渔业愈发浓厚的情感,在智渔和小伙伴们为可持续渔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你可能还想看:
绿色水产,智能养殖
盘点丨海南罗非鱼"产业共创透明鱼"模式
养鱼人的日常操作信息化如何驱动行业升级
剁手节前上了热搜的鱼,你的购物车放得下吗?
程序猿"养鱼抓虾"?!——全球"黑客"助力可持续渔业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