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色粮仓库存告急|可持续渔业分论坛回顾(上篇)

智渔 智渔 2022-12-31



明天

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不是啦!

明天呀,其实是全球渔业日

这个节日的设立

主要是为了让大家关注

种种影响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以及从事渔业工作的各个群体


要知道

喂饱14亿中国人的

除了袁隆平爷爷的水稻

还有广袤海洋里的鱼虾蟹贝哦!



在全球渔业日即将到来之际

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回顾可持续渔业分论坛的内容

了解了解渔业领域都有哪些动向




可持续渔业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当前近海渔业资源枯竭、滥捕现象严重、水产养殖方式不规范、公众海鲜消费缺乏科学引导的背景之下,如何可持续地开展渔业,在渔民生计、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和生态环境成本之间取得平衡,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鉴于此,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智渔”)联合深圳市为蓝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为蓝”)及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以下简称“海研会”)于第三届海洋公益论坛举办期间特设可持续渔业分论坛,一众渔业科学家、渔政管理者、渔民代表、行业服务者、关注渔业问题的记者及国内外民间组织(NGO)伙伴齐聚一堂,从生产端和消费端两个维度探讨NGO如何联合推动中国负责任的海鲜消费与生产。

 

分论坛设置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的议程中,多家国内外机构代表发表报告,分享他们在可持续渔业领域持续开展的工作,并进行对话。下半场则通过工作坊的方式,调动国内外NGO、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媒体等不同领域的嘉宾代表就推动负责任海鲜生产和消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从而形成具体的行动可能。本文将集中分享上半场的报告内容。



智渔创始人韩寒女士首先梳理了国际可持续海鲜消费运动的兴由及主要路径。随着这场运动覆盖面越来越广,全球涌现出至少十几个认证、生态标签体系。


近年来通过认证的水产品数量逐渐增加
但所占市场份额不到全球的10%


当前国内普遍借鉴西方以市场、表现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和衡量体系,她认为这在提升社会关注和意识、调动企业参与等方面有其优势,同时也存在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以偏概全, 由产业中的某部分代替全部诉求;只关注环境和生态影响,忽视经济与社会效益等,亟待突破和创新。她由此提出应当重新思考怎样构建或定位生产链条上的改进、质量保障与信任关系,同时还要转换评估角度,从结果导向,转变为风险、能力等其他角度

 


为蓝于2019年初完成了“中国大陆一线城市可持续渔业消费行为调研”,创始人子雯女士以此为基础,结合数据对多元的(中产、年轻女性、Z世代、老龄化群体)中国消费者消费趋势进行分析。


从中可以看出:中产阶层崛起,催生了庞大的消费转型和消费升级,其中,又以女性消费力最为突出,女性群体对可持续海鲜消费运动或将具有引领作用


拥有家庭财产管控权和决策力的女性群体

或许是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的突破口之一


我国“深度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群体对优质蛋白的需求高,“银发经济”的潜力凸显,这也是水产领域未来需要聚焦的趋向;Z世代(指在1990年代中叶至2000年后出生的人)的消费潜能已逐渐显现,推动可持续海鲜消费,这一群体不可忽视。


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Z世代人群

Z世代的消费潜能不仅体现在他们自身的直接消费

还体现在他们对家庭成员消费选择的间接影响


她强调,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离不开对消费者选择行为和消费行为的观察与思考,把对消费端的洞察信息反馈给产业链,产业链快速做出反应,才能促成消费者积极、主动践行可持续海鲜消费的变革。

 


基于中国水产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海研会创始人王松林先生认为,其根本出路在于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渔业供给侧改革及消费侧引导,通过消费侧推动市场倒逼供给侧改革。他携手团队打造了一套名为“海鲜明鉴”中国渔业和养殖业环保表现评价和公众教育工具


“海鲜明鉴”如何连接各方开展可持续海鲜消费倡导


王松林先生主张以“工具包模式”来催化中国本土的可持续海鲜运动。结合“海鲜明鉴”等工具的科普和教育功用,关注消费者对可持续水产品的需求,并将其传递给采购商、零售商、生产企业等,科研院所和NGO组织配合进行宣传倡导,随后联合多方合作开展渔业和养殖业改进示范项目,探寻可持续途径,进一步配合、支持政府关于水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改革。

 

 

来自海研会的房璐女士分享了在福建漳州开展梭子蟹类资源可持续管理项目的工作经验和主要成果:通过过去一年项目工作发现,拥剑梭子蟹的CPUE(渔业资源状况指标)与20年前相比存在明显下降;受成本上涨、中美贸易战及内销市场扩大等多因素影响,漳州地区梭子蟹供应链发生了明显变化;东山县从事蟹肉制品加工出口的企业大幅缩减;微商、电商直销等模式发展,国内市场的需求扩大,蟹类资源消耗有一定压力等。


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


下一步将针对梭子蟹资源的渔业监测保育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提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加强和改善渔业管理水平,以确保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同时引入来自产业、政府、渔民、社会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

 

 

在海南罗非鱼养殖提升项目(AIP)的分享中,云虹女士梳理了海南罗非鱼养殖产业现状、特点及推动罗非鱼养殖提升项目的目标等,提出以数据共享、产业共创和跨界融合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海南罗非鱼养殖户的特点


八方合作项目为案例,智渔联合加工厂、饲料商、鱼苗商、金融机构-银行/保险、促进会、智能设备厂商、养殖户等多方展开合作,除了聚焦生产一线,收集收据并进行分析之外,还以关键风险控制点做为保险、信贷的准入门槛,以过程监管数据化作为管理要求开发了罗非鱼养殖收入保险,为养殖风险提供多元保障。


八方合作项目示意图


在积极尝试的同时,数据到一线生产的“翻译”、生产数据的收集、设备维护等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解决,金融创新产品的实效也有待验证。



孙芳女士首先介绍了中国渔业生产的概况,梳理中国渔业政策的流变,李薇女士则介绍了近年来农业部加强渔业管理的措施及目标,其中就包含设置限额捕捞试点进行管理,她由此延伸分享了目前全国的限额捕捞试点的分布情况及信息。


我国各省限额捕捞试点一览


随后孙女士和李女士分别围绕浙江省浙北渔场三疣梭子蟹试点福建龙海梭子蟹试点的开展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通过两地限额捕捞试点的案例来看,限额捕捞制度的建设正在直接和间接地促进渔业管理转型, 尤其是监测机制的完善,以及渔民监测意识的提高。同时,试点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应对。由于中国渔业有其特点,短期内无法将基于科学的单鱼种限额捕捞制度大面推广,之后的工作将逐步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产出管理制度。除此之外,还需确保资源投入,充分进行试点工作者如观察员等的能力建设,十四五是关键的转型时期。


 

杰弗里·穆尔顿(Geoffrey Muldoon)梳理了FIP项目在全球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非可持续水产品生产的风险,他指出FIP是降低供应链风险和潜在吸引渔业投资的关键工具,然而由于缺乏以渔民为基础的合作组织、基础可用数据及积极的政府参与、专业指导以及成本和收益共享机制,发展中国家和小规模的FIP项目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FIP项目在亚太地区的分布情况

Geoffrey先生以WWF主导的参与者项目FIP融资工具为案例,来介绍NGO组织可以为FIP项目提供哪些支持。参与者项目将FIP的成本整合到商业模式中,并在买方之间建立公平的合作平台,可以将收入来源用作公共或私人贷款的抵押品,以支付前期和持续的转型成本。而融资工具则是创建一个自我维持的资金模型,以加强和扩展现有的FIP协议,并通过改善渔业管理来减少供应链的波动。最后,通过对比巴哈马和洪都拉斯两地的龙虾FIP项目的开展情况,他指出,行业参与、政府参与以及行业与政府建立紧密联系对于FIP项目良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于晓彤女士介绍了江苏盐城野生小龙虾FIP项目的基本情况和进展,该项目践行MSC三项原则,关注小龙虾的种群状况、不同作业工具、形式和地点所产生的生态影响以及管理范畴。


促进当地政府部门、渔民个体、加工厂及贸易商履行各自在渔业领域的责任,协助提升当地的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水平,主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观察员能力建设、制定针对小龙虾种群的管理计划、开展渔民能力建设,及时监测种群生物量与CPUE的变化情况,对兼捕物种、ETP物种、生态底栖环境进行管理,针对地方情况建立产销合作项目组等等。


野生小龙虾FIP项目的组织架构



为了充分倾听各方的声音,启发多元的思考,分论坛还设置了两个对话环节。

 

由智渔设计总监陈明智先生主持,与三亚市海鲜餐饮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汪裴先生、厦门大学曾文萃老师、绿发会良食基金会首席项目官周静女士、慢食中国(国际慢食协会大中华区分会)国际项目协调者盛鹏璇女士等展开了以“如何动员中国消费者参与负责任海鲜消费”为主题的对话。

 

对话嘉宾:陈明智、汪裴、周静、盛鹏璇、曾文萃(左起)


围绕着讨论主题,对话嘉宾谈了各自领域的工作,涉及到监管、消费、传播等层面。


一直参与协调三亚海鲜餐饮协会工作的汪裴先生向大家介绍了三亚的渔业生产及消费市场的监管手段,他认为,监管工作的顺利执行离不开政府、行业协会和商家各方的有效沟通和同步协作。周静女士分享了良食基金会主导的“青年菜单”、“大厨工具包”等活动,将可持续的理念传达给合作厨师,再通过厨师传达给消费者,并给餐厅和厨师提供可持续海鲜的挑选方案。来自慢食的盛鹏璇女士则介绍了“slowfish”项目(鳗鱼小镇办国际“慢食”论坛,共话“慢渔”),该项目围绕可持续海鲜消费理念,为小型渔业渔民开展了一系列教育、科普活动。作为厦门大学研究生,同时也是科普博主的曾文萃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可持续海鲜话题的传播经验:建立基础粉丝圈、运用传媒的手段、赋予新媒体账号人格属性、要产生互动感等。


结合大家在各自领域作出的努力和尝试,主持人陈明智先生进一步引导大家讨论有哪些工作可以合力共同推进。大家一致认为,推动可持续海鲜运动,需要多家机构进行共创,形式上可以考虑借鉴设计周,通过展览展示的方式进行推广,同时行业协会在消费市场上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各家机构利用自媒体平台互帮互助,同步传播业内有关活动信息,形成传播矩阵

 


由智渔创始人韩寒女士主持,与上海海洋大学特聘研究员严寅央老师、三亚西岛本地渔民陈育文先生、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王利兵老师等展开了以“如何推动供应链负责任地生产水产品”为主题的对话。

 

各位嘉宾结合各自的工作经验,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严寅央老师曾参与浙江省地方性渔业法规的制定,他提出下一步要推动跨区域幼鱼保护联合行动,普及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让消费者主动抵制幼鱼消费,在这方面,民间组织有其优势。结合一些鱼类的繁衍习性,如果把休渔期提前至四月份,将更有利于幼鱼的保护。作为第一批转产专业的渔民,陈育文先生认为西岛的建设仍处于初步阶段,如何保证西岛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十分关键的问题。王利兵老师专攻人类学,拥有在海南潭门渔港多年的田野调查经验,他认为应当为渔业社区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而不是管理和政策上的控制。


主持人做出总结,渔业问题存在于方方面面,要守好底线,需要多个部门出动,而非仅仅是渔业部门。从技术角度来看,如何给渔民赋能,如何提升他们的生产能力十分重要。此外,渔民互动所形成的渔业文化如果能够传承,它不仅仅是对生产本身的自我组织,同时还能演化成外界对渔民这个群体的好奇心、兴趣点,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渔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让渔民能够有尊严地活着。

 

对话嘉宾:韩寒、严寅央、陈育文、王利兵(左起)

 

当前可持续渔业在中国仍有不少亟待填补的行动空缺,从西方嫁接而来的实践公式也在种种无法套用的现实情境中遭遇瓶颈,NGO组织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协作,充分发挥连接各方资源的优势,结合国情探索“量身定做”的行动方向,或许才能探索出新的解题路径。




分论坛回顾上篇到此结束
本周五将发布更加好玩的下篇
协作者的形式引导参会者参与开放性的讨论
会产出什么样的成果呢?
敬请期待!


你可能还想看:

凝聚共识,推动协作,以行动改变海洋|第三届海洋公益论坛圆满落幕
剁手节前上了热搜的鱼,你的购物车放得下吗?
海里的鱼虾蟹贝:我太难了 | 可持续渔业分论坛具体日程
鳗鱼小镇办国际“慢食”论坛,共话“慢渔”
吃鱼也要爱鱼及渔,讨海也要养海护海



我们需要优秀的小伙伴,详情 点我




—— END ——



本文为智渔原创,欢迎转载
转载请后台留言获得授权
图片来源均由原作者制作拍摄
 

编  辑 | 王松子 黄晓健

排  版 | 王松子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

爱佑慈善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