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在小卖部账本上的渔业演变简史

智渔 智渔
2024-08-04


伴随着悠扬的黎族民谣
珠碧江的第一股水流从白沙南高岭
缓缓流出,途径海南昌江和儋州
在夹杂着海风的调声(儋州民歌)呼应下
最终于海头港区域与浩瀚的大海交融
汇入北部湾



源  起








水流与大海碰撞出的,不只有调声与民谣的故事。

源起、变迁、扎根在海头港区域的,还有水系交汇形成的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珠碧江携带的丰富泥沙和营养,聚积在平缓的河口冲积洲,孕育了多样的咸淡水生境,让海头周边海域成为众多水生动植物的乐园,更为当地居民、特别是以渔业为主要生计的居民提供了独天得厚的资源和水域条件,滋养着当地渔业人文的生长。


海头港区域河口湿地生态  ©双颖






鼎  盛


渔民与鱼的故事经典通常在海上,躲风抗浪,逐鱼谋生。而故事的始与末却都在码头,那便是渔民前出海洋的起点,和载满渔获归家的终站。千百年来,头南港社区边上的码头,就是这样随时间的沉淀见证了当地渔业历史的变迁和渔家手艺的传承。

 

渔人顺天而为,靠海吃海,临海的海头居民几乎代代以打渔为生;承包了所有泊船、上鱼日常的南港码头便成了人们的生计起点。而依靠河口拦门沙护住的内湾形成的天然避风港,及家门口处富饶的北部湾渔场,又让海头一度成为海南的渔业重镇


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头港区便已拥有拖网船100余艘;如今贵为国家中心渔港的儋州白马井,当时的拖网船也不过60多艘,在海头面前真只能算是个“小兄弟”。


海头港区域的地理风貌


这种渔业盛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透过当时开在码头边上的一家小卖部足以一窥究竟。


五六十平米的小卖部不小,几乎每日都被出海的渔民们挤满店。渔民争先恐后、争分夺秒地把粮油往船上扛,只为早点出海下网,多拖上几个来回。小卖部的店主叫马伯,他每天都站在店门口,一边吆喝着伙计搬运货什,一边在账簿上记下每艘渔船拿走的数额,直到入夜时才能算清每个顾客当天的赊账单。









衰  退


只是盛景难续,未等海头的人们琢磨透彻渔业这个行当的前景,他们赖以生存的海洋便已积蓄着危机。


随着船越造越大,原来提供庇护的拦门沙,慢慢成了拦路石,而河口复杂的水文和泥沙运动,更是让现代化大型渔港的建设陷入了困境。种种原因最终导致稍大点的渔船只能停在河道中间,人和渔获都要用小船转运才能靠上码头装卸。


 转运人和渔获的小船  ©双颖


当那些曾经的馈赠成了今日的束缚,不进则退。海头在这场船和港的军备竞赛中慢慢掉了队,人被囿困在小渔船里,小渔船被囿困在近海水域。


但尽管如此,那些越造越先进的网具、越捞越高效的捕鱼技术、越做越庞大的捕鱼队伍,和越来越频繁出现在海头近海渔场的外地大型渔船,却没有让这里的渔民继续享受小渔船大渔获的安稳。他们打捞上来的鱼在以不太容易察觉的速度变少、变小了,面前的这片海已无法继续慷慨回应与它相依共生多年的海头渔民的期望了。渔业资源在还未引起渔民警觉的情况下便悄然衰竭。


今日的海头港小渔船  ©双颖


开店十几年来,马伯在港口边几乎是看着渔民们搬上来的渔获一天天在减少。从日常的数百上千盘,到后面最多的几十盘,甚至有时将渔获卖完还不够还清每天在店里的赊账。


后来,出海的渔民越来越少了,马伯小卖部的生意也逐渐萧条,人头攒动的景象再也没有在店里出现过;再后来,马伯只得把小卖部也给关了。







转  型


渔业资源的衰退使得海头镇大半的渔民面临生计的压力,他们如何选择呢?俗话说穷则思变,变则通;大概也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出海打渔积累了足够的智慧,海头渔民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们在海头渔业衰退到低谷时,纷纷寻找转型之路。

 

渔民仍然离不开鱼,2009年前后,一种新兴的水产养殖模式——石斑鱼苗种中间培育(鱼苗标粗)开始在南港社区生根发芽了


水池排水时石斑鱼苗围着出水口游动


居民从周边河道引水,在自家屋子旁的空地上,甚至就在房子里,就地建起内置十来个水泥池的小车间,做鱼苗标粗培育,逐渐完成了从捕捞到养殖的华丽转型。经过先行者们四五年时间的摸索和带动,这种低门槛、比出海更加安全的生产方式在海头社区内快速蔓延开来。

 

马伯在关闭了小卖部后,看着以前的老顾客和周边的亲友都建起养殖车间,几年下来就都能翻修房子买上车子的。经受鼓动,他也学着在自家屋子里头建了几个小池子,一股脑投入到浩浩荡荡的养殖大军中去。







警  觉


渔民打渔靠天吃饭,也靠个人手艺。比如延绳钓技法(戳图可参考类似延绳钓技法哦👇),就是不少海头老渔民压箱底的绝技,秘不外传。



而养殖也基本都遵循这两个法则。流水不腐的道理海头人都懂,潮起潮落不断替换的清澈海水是养好鱼的最大秘诀。但眼看着这养殖池越建越多,入行的村民越来越多,养殖规模和投入也越做越大,会不会有一天干净的海水突然就无法保障了呢?


且在养殖生产技术上,各家各户十几年来都是独自摸索、闭门造车。他们谁都能使出那么一招半式,只是即便这一池成功了,下一池到底能不能成,谁也不敢保证。今天这家损失半池鱼苗,明天那家亏掉一池鱼仔,成了这里真实却不诚实的小道消息。



马伯在群体效应的带动下培育了三四年的石斑鱼苗,整体盈多亏少,收入也算可观。但也许是见证过海头捕捞渔业的兴衰沉浮,对于目前的养殖状况,他心里始终是不踏实的。那些可以模糊感知却无法预兆的,或许是更多未知的危机,只是这个中的缘由,他始终说不清道不明。所以当村里人还在绞尽脑汁扩建车间的时候,马伯便决定停下脚步,不养了。

别人问起,他也只是呵呵一笑说:"老了,干不动了。"











未 完 待 续


如今,海头仍有不少的捕捞渔船每天出港进港、搬货上鱼;或许是意识到了拖网船的破坏力,出海的渔民基本都在用灯光围网、钩钓等对环境相对友好的捕鱼方式加之近年来禁渔期的延长,周边渔业资源的恢复大有机会争得一口喘息的间隙。而石斑鱼苗标粗培育的故事


在危机还未到来之前便有了警觉
并讲述给我们听
只是后续的故事情节能否避免重走
粗放式消耗自然资源的老路
我们暂不知晓,也无法预测
他们的故事依旧未完,待续。。。

 









END后 记


 GEF SGP 项目   为推动海头镇居民的渔业生产与珠碧江滨海湿地协同可持续发展,智渔得到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负责管理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到海头镇开展项目。我们期望通过社区内经验转化、自治制度的建立,外部技术资源对接,协助主管部门的规划方案落地等方式,转变养殖户对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优化当地生产方式与结构,让人与自然互噬的悲剧不再重演。






作者简介

贝伟烈

生在汕头、长在广州,又曾在佛山卖过鱼饲料,享尽过广东美食的幸福吃货。2018年加入智渔之后,在养殖项目跑过鱼塘,在捕捞项目住过渔村,在智渔内是什么都知道一点的小灵通。带着对渔业愈发浓厚的情感,在智渔和小伙伴们为可持续渔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hi~ 还有你想看的







END

         

编 辑 | 贝伟烈 李劲松

排 版 | 蔡慧敏 黄晓健




感谢SEE基金会、劲草同行计划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对智渔提供支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智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