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市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2017-12-27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Progress and Perspectives of 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顾晨洁 王忠杰 李海涛 宋春丽 聂竹君 GU Chenjie;WANG Zhongjie;LI Haitao;SONG Chunli;NIE Zhujun


摘要


本文研究了城市生态修复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梳理了城市生态修复的概念,综述了相关研究热点和进展,目的是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理解其概念、发展史和理论传承,思考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研究背景

 

1.1 我国正处于城市环境问题集中爆发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热岛效应、雾霾频发、水污染、垃圾围城等各种“城市病”凸显,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城市的环境问题,是城镇化发展到达一定阶段后普遍存在的现象。

 

1.2 城市生态修复成为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内容

 

我国面临的城市环境问题复杂、多元、急迫、严峻,因此,迫切需要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十八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5-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国家中长期规划将“生态修复”融入顶层设计。2016 年12 月10 日,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召开,随后住建部《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布,城市生态修复工作向全国推广。

 

2 城市生态修复的概念

 

城市生态修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理解,至今尚未形成被普遍接受的定义。

 

十八大后,城市生态修复突破了传统的恢复受损城市生态系统的狭义概念,在新形势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本文认为,城市生态修复是指通过修复城市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修复和再利用城市废弃地,优化绿地等生态空间布局,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与水文、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建设方式。

 

3 生态修复在国内外发展的历程

 

3.1 国外发展历程

 

从1935年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是国际城市生态修复的萌芽阶段,城市生态修复多以修复零星的单块废弃地或水土流失等单项工程的方式出现。

 

1985 年到1997年,这一阶段,是国际城市生态修复的理论形成阶段,恢复生态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城市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得以迅速推进。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这一阶段,是国际城市生态修复的多学科融合阶段,城市生态修复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理论上呈现多学科交叉的态势,空间上出现跨区域的生态修复,景观尺度上逐渐从单个生态要素修复转向系统地修复整个城市生态系统。

 

3.2 国内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生态修复起步较晚,20 世纪50 至60 年代,各地自发地开展小规模的矿山、林地、荒山等修复治理项目。20 世纪80 年代,我国进入了城市生态修复的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生态修复成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实践上,开始了区域范围的生态修复。

 

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城市生态修复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各项实践工程纷纷启动,相关科研陆续展开。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全国“城市双修”工作现场会将城市生态修复作为治理“城市病”、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生态修复的大力发展阶段。

 

4 城市生态修复的研究热点及评述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修复实践的开展,城市生态修复领域已经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综观目前城市生态修复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城市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导向下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方式,在对象与尺度、目标与时间、修复程序与成功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需要进一步探讨,这些方面也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

 

4.1 城市生态修复的对象

 

城市生态修复的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三部分组成的网络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最主要特征是受到城市发展的剧烈干扰。

 

现状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受损矿山、污染湖泊、废弃垃圾填埋场等具体场地的生态修复,或重视矿山、河流、湿地等某种类型的生态修复,但缺乏对城市整体生态系统修复的系统性、综合性研究。

 

4.2 城市生态修复的尺度

 

城市生态修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需要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来进行。宏观尺度上主要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修复,内容包括:通过绿楔、绿道、绿廊等结构性绿地加强城市绿地、河湖水系、山体丘陵、农田林网等自然生态要素的衔接连通,构建区域宏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物栖息地和生物迁徙通道,保护和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构建完整、连续的水系网络等。宏观尺度上应识别需要加强保护和开展修复的生态空间,强调“保护优先”,防止“边修边破坏”。中观尺度上主要研究各类城市生态要素的修复,内容包括:保护山体自然风貌,消除安全隐患;加强河、湖、湿地的水量、水质、水生态的修复;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等。微观尺度上主要研究具体场地的生态修复设计,内容包括: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等生态工程;注重滨水景观带等敏感性场地的利用;适地适树、科学配置,营建乔、灌、草自然生长的植物群落;建设屋顶绿化、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

 

城市生态修复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研究内容不同,但却互相关联,未来研究应重视尺度整合,即剖析宏观、中观、微观之间的作用、机理,以便系统、全面、有序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同时,随着全球性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日益加剧,城市生态修复对全人类和全球变化都至关重要,未来研究应强调城市生态修复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

 

4.3 目标与时间

 

城市生态修复的特征之一是受到城市发展的剧烈干扰,因此,其目标和时间也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实现城市生态修复目标所需的时间与修复类型、退化程度、修复方向、人为干预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盲目乐观地寄希望于三至五年即可完全恢复,而应给予足够长的时间和耐心来进行修复,同时,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小步、慢跑、不停”,逐一完成各阶段的目标,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4 方法与技术

 

三亚、徐州等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的实践,总结经验,归纳其重要的步骤有:开展调查评估、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实施计划、定期开展效果评估。

 

城市生态修复强调在开展具体的修复工作之前,要先对生态进行评估。生态评估旨在全面调查、评估城市的自然环境质量,生态评估是系统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

 

在编制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应针对修复项目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优化技术方案。

 

4.5 修复效果评估

 

当前城市生态修复效果评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方法选择和跟踪监测及动态评价三个方面。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工程,修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如何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修复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为确保生态系统按确定的目标进行修复,需要长时间、定期地开展跟踪监测,及时掌握信息,纠正方向,从而实现预期效果。

 

5 结语

 

城市生态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修复方案制定、修复过程实施、修复效果评价等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城市生态修复在概念与内涵、对象与尺度、目标与时间、实施步骤、适用技术、修复效果评估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城市发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城市生态修复对城市环境改善的效应机制等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城市生态修复在全球变化中的意义,利用弹性思维开展城市生态修复与管理,建立长期跟踪评价数据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这些将是未来生态修复研究的重点。

 

城市生态修复是治理“城市病”、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在修复过程中,应时刻以保护为前提,以尊重自然恢复为原则,避免“边修边破坏”;应坚持近、远期目标相结合,制定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小步、慢跑、不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本文为删减版,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杂志2017年第3期。



导读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提出了明确要求。同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将海南省三亚市作为试点城市,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工作,目前已初见成效。本期《城乡规划》的专题栏目围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的规划设计策略及方法展开, 选取了九篇论文,其中研究“生态修复”的有五篇,“城市修补”的有一篇, 还有三篇是对两者的综合研究。因三亚是中国第一批唯一的“城市双修” 试点城市,本期特别突出以三亚为例的实践研究主题(占五篇),以期借鉴三亚城市转型发展的经验,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生态修复”的目的在于为城市健康活力运作提供必要的生态安全格局, 同时为生物的多样性保护提供有序的生态空间结构。 “生态修复”关乎的“天、地、人” 三才的共同系统, 其研究的对象生态系统是处在“道”化之下,秉“天”滋养,受“人”关照,属“地”范畴,这种理念将“山、水、林、田、湖” 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而“生命共同体”必然有生命同构的复杂性特征, 明确生态系统不确定性之下众多的影响因子,量化提取潜在的自组织复杂性现象及其运行规律,使其空间演变明晰化,是基于客观规律提出良性“生态修复”方法的基础,此过程也是对“天人同构” 的深入解读。


“城市修补”着眼于城市建成区,基于更新、织补理念“修补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是对“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的外向发散,因此不同人群的社会需求是研究的导向。


本期主题文章反映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实践思路的思想指导和技术指引,特别讨论了三亚“城市双修”工作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基于目前城市的生态、功能等方面存在种种的“城市病”问题, “城市双修”工作的实施对象堪称“复杂巨系统”,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解决“城市病”的思路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关文章

《城乡规划》杂志首次编委会年度会议暨《城乡规划》研究会(名称暂定)成立仪式圆满落幕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刊《城乡规划》:打造城乡规划发展学术阵地

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开启三亚城市发展新征程

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地区规划应对—以杨浦区内河水系复兴规划为例

杨贵庆:城市空间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及其“修补”方法

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助推城市转型发展—以三亚市为例探索“城市双修”理念实施的路径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公众号内回复关键词“会刊投稿”

获取在线投稿链接

想与协会合作,就请点击“阅读原文”

留下联系方式吧!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