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益微课堂 | 龙瀛:我们现在正处在城市化和科技发展的十字路口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整个社会经历了“突然暂停”和“缓慢重启”的艰难过程。


城乡规划领域在转型构建中直面这一变革性的重大冲击,后疫情时代的城乡规划发展工作任重而道远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联合复旦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杂志社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组织了题为“后疫情时代城乡规划变革”的线上公益访谈。“城乡规划微课堂”同期上线访谈视频,作为公益分享。城乡规划微课堂网址:www.weplanning.cn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访问,或通过微课堂二维码进入。




本期特邀专家:龙瀛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完整采访视频



采访正文


主持人:您曾经提到泛智慧城市技术可以提升抗疫期间的城市韧性,能否请您谈一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本次抗疫期间是如何提高城市韧性的?


龙瀛:针对刚才您提的问题,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如何改善城市韧性,我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因为当时有学术组织召集了城乡规划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规划师、决策者,大家共同来讨论,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学界、业界能够做什么?很多同行从设施规划、用地布局、社会组织等方面发表了非常深刻的见解。


我们实验室主要还是做智慧城市这个方向,比如说实验室历来都是用各种先锋的技术手段来认识城市空间、个人,并面向未来进行创造,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客观观察。在抗疫过程中,当然也包括现在、以后的恢复生产过程之中,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手段、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或智慧城市产生了什么作用。


当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称我们的行为是泛智慧城市技术应用,而不是智慧城市技术应用。当我们说到智慧城市,很多时候它主要还是由政府发起的一种政策或建设行为。然而,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智慧城市工作并不完全由政府来主导,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看到,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在发挥巨大的作用。


比如说,在大数据应用领域,作为运营商的中国联通和作为互联网巨头的百度,在城市和健康两个领域,为高层做出决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来分析人的流动,什么地方人多,什么地方人少,谁和谁有接触等信息。又比如说大家现在所用的健康码,也需要大数据的背后支持,这是在SARS时期所不具备的。


同时,还有一类智慧手段,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比如原来需要人与人相互发声,现在变成人与设备、人与机器的互动,疫情期间就采用了机器人送餐的方式,目前一些工厂里也有机械开始大规模替代人工的现象,这是泛智慧城市的基础。


当然有很多人工智能、云计算在背后支撑着这种大规模的、史无前例的在线教育、在线商务、在线会议等活动。很多时候,当我和实验室的同学们分享时,我们会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在家工作、居住,我想这是因为有很多包括共享经济在内的一些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我个人还是非常认可泛智慧城市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批评,有人认为政府建设了那么多的智慧城市,却没有产生太大的作用,我认为如果和SARS时期做对比,就能明显感觉到,我们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在效率、科学手段、力度、速度上不可同日而语,这背后是泛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在支撑。当然另外一方面的贡献来自于公共健康和医学,这是毋庸置疑的。


主持人:疫情后,新兴智慧化技术将怎样更好的赋能城市交通、卫生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或城市空间?


龙瀛:城市交通、城市公卫并不是我们实验室非常擅长的研究方向,但是针对城市空间,我们倒是可以作出一些非常初步的判断。我认为,不只局限于此次疫情,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一些先锋技术手段是势不可挡的。


针对城市空间怎么赋能,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我现在戴着苹果的手表,很多同事、同行甚至小学生都佩戴这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如果你觉得它是可支付的且不排斥它,那么这相当于个人在做自我的数字化或智慧化。在住宅上也存在很多智慧化方向的尝试,比如说家里配备苹果的Homepod、智能音箱、智能空调,甚至洗碗机都是智能的,可以遥控,在APP上来控制。


也就是说我们在个人、居家、Home智慧化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只要有技术且能够支付,最终就能够看到非常大量的成果。


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当下的城市空间,特别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在智慧化方面,或者说在先锋技术手段赋能方面还非常的薄弱。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城市空间智慧化、未来化由谁来付费,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赋能人和家庭,由自己支付就可以了。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同意,他们就能够完成支付。


城市空间在技术上赋能是可行的,全球拥有上百个顶尖的建筑事务所、城市设计事务所,他们有很多先进的设计,在这方面都作出了很多努力。我国的顶尖事务所在全球的占比约15%,但是在实践方面,其实才刚刚开始,我非常看好这样的一个方向。


主持人:您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新兴智慧化技术将怎样更好地与城市发展结合,这对未来的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启示?


龙瀛: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目前我们实验室正在与腾讯的研究院、腾讯云进行合作,预计下个月要发布一个报告,报告的名称是“未来城市空间”,我们叫它WeSpace,就是“我们的空间” 。


这个报告提及了我们实验室针对未来城市设计、未来城市空间方面的很多思考。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经常提及中国的城市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无论是城镇化率超过60%,还是城市人口达到相当规模,亦或是新城的建设达到一定阶段。


我不得不重申一个观点,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但还远没有结束的阶段,我非常看好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国的城市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一些技术手段,比如说智慧化、泛智慧化的技术手段,让中国的城市化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我相信这将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让“城市”和“智慧”二者耦合,交错叠置到一起。


所以我们在WeSpace的报告里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如何用各种相关的技术手段来支持规划设计过程,让规划师、设计师更有效率、更科学、更合理的制作方案。


另外一方面,我们致力于做技术的推演,观察过去10年都产生了怎样的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社会和个人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然后再来展望未来,我相信即便只是路径的依赖,我们未来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所以,我个人非常看好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一个时代,中国城市化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科技的结合,我们不应该排斥它,而应该尝试去拥抱这样的一个市场。


主持人:本次疫情中,共享经济作为对传统经济的补充,在抗疫期间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您认为这种共享思维对未来城市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龙瀛:这个无法定论,类似于要预测未来,我经常和实验室的成员或者很多同行说,我如果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好,我可能就不在清华当老师、干这样的一个职业了。因为你都能预测未来了,你还非常辛苦地从事这样的一个职业,就显得没有必要了。预测未来确实很难做到。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研究房价,但是他们所做的投资却不一定是好的投资,这是同样的逻辑。


所以针对共享经济,如果观察过去的发展和现状,比如在抗疫的过程中,我们的外卖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共享,如共享交通、共享商业,还有Co-work、Co-live,实际上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当然任何一个事情都是有双面性的。


我们也能看到,在过去的几个月,我们很多共享的交通,无论是机动车,像滴滴,还是自行车,都有大量的闲置。


所以,共享产生了作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选择,它的背后主要还是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共同来驱动的。这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但是,我想补充一点,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共享思维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历次都有的捐款捐物,还有资源免费、共享,让人非常感动。所以,在过去,比如说中国十年共享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家形成了共享的思维、具备了奉献的精神,在人文、社会层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不应该只局限于共享经济本身,我认为共享经济当下的发展具有“生命性”,它给了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虽然它还不完美。


主持人:节目最后想请您对广大观众朋友说一句话,您想说什么呢?


龙瀛:我特别想和各位来分享,当然这也并不是我第一次分享,我经常和同行说,我们现在正处于城市化和科技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的城市空间和日常生活深受科技的影响。比如,最简单的例子是屏幕使用时间,每天6个多小时,比我们的睡眠都重要。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忽视科技对我们的影响吗?所以,我最核心的、想分享的就是我们要重视科技对我们的影响,并充分利用它。

推荐阅读

微课堂|茅明睿:新城市科学支持下的社区规划与治理

公益微课堂 | 张军:国土空间规划是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

公益微课堂 | 朱介鸣: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品质,重视公共卫生问题

公益微课堂 | 葛剑雄:病毒可能常在,规划需要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