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级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策划思考——以杨树浦电厂为例

李华治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1-04-24


摘要

在上海 2035 新一轮总体规划建设世界级滨水区的发展背景下,广泛分布于“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区域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转型利用更加凸显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结合上海滨水区工业遗产多年的改造更新和实践探索经验,以杨树浦电厂为例,研究如何在前期策划及规划阶段将工业遗产的利用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体现规划条件对转型更新的支撑,深化地块开发和区域打造的联动作用 , 加强产品业态与空间载体的匹配,将区域打造成为黄浦江滨江重要的公共活动节点及文化创新地标。


上海 2035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明确了将“一江一河”(黄浦江、苏州河)建设成为世界级滨水区的定位,促进黄浦江、苏州河沿线用地转型,打通滨江、滨河公共空间通道,引领创新、创意、文化等全球城市功能集聚,彰显世界级滨水区的品质与活力。


2017 年 12 月底,黄浦江实现了杨浦大桥—徐浦大桥段两岸 45 千米岸线贯通;2019 年 1 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提升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批复了《黄浦江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 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建设规划(2018—2035 年)》。


目前,黄浦江两岸贯通和品质提升工程在既有的 45 千米岸线的基础上,不断向上下游延伸;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也进入了最后阶段,“一江一河” 两岸重要区段的沿线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世界级高品质的滨水公共空间需要同等级的滨水功能来匹配。随着上海“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岸线的贯通、功能提升和空间开放,以及全球城市功能向世界级滨水区集聚,黄浦江、苏州河沿线的工业遗产保护更新与转型利用,更加凸显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工业遗产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独特的空间形象特质、多样的改造利用可能,以及对创新、创意、文化等功能的极强吸引力,是城市转型发展、活力激发的最佳触媒。


充分利用滨水区工业遗产资源,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与发展、更新与利用、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展现城市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将“一江一河”世界级滨水区打造成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标杆。


01

 上海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概述


1.1  上海工业遗产布局特征


上海是我国发展历史悠久、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之一,其作为工业基地的发展建设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海开埠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


上海开埠后,城市经济日趋繁荣,从港口贸易开始,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三个较为明显的工业集聚区,即杨树浦地区、沪西地区、南市地区,这些地区可以说是上海工业乃至于中国工业的摇篮。


第二阶段为 1949 年后至改革开放时期。在这一时期为了迅速提高经济实力,上海市设立了八个产业方向十分明确的专业化新型近郊工业区。这些工业区基本布局在城市建成区的边缘,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城区包围。


第三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工业发展突飞猛进,逐步涌现出一批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嘉定、松江、金山等卫星城的工业区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汽车、石化、精品钢材、成套设备、生物医药等行业被确立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大飞机、重型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逐渐兴起,工业园区发展持续推进。


从上海市工业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早期工业生产较为依赖水上运输,多布局在滨江、滨水地区,尤其是1949 年以前的杨树浦、沪西、南市工业区,均布局于黄浦江、苏州河沿线区域。因此,“一江一河”两岸成为上海工业遗产的主要集聚地,工业遗产具有类型多样、占地连片、保留完整等特征(图 1)。


图1 上海市工业区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1.2  上海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


2002 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第一次把工业建筑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上海逐步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积极调动各方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机制。


2015 年,上海市开展风貌区扩区普查,明确提出了工业风貌街坊概念,新增抢救性工业保护街坊 15 处、优秀历史建筑 17 处、一至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共 46 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 26 处,另有工业遗产建筑 300 多处。


2020 年 1 月,新版《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对历史风貌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依托历史风貌保护机制,上海对“一江一河”滨水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不断地探索并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较多的成功更新案例,如莫干山路 M50、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南市发电厂)、民生码头、上海船厂、徐汇滨江西岸文化走廊等,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各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我国滨水区工业遗产转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回顾上海滨水区的工业遗产转型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若干发展趋势(表 1)。


表1 上海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实践案例


1.2.1  工业遗产更新与城市发展相结合


上海早期的工业遗产更新多的是建筑单体更新或园区型更新,后期则越来越关注更新与城市开发的结合,通过城市开发资金的平衡,促进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更大体量的整体开发,能为后期功能业态的引入提供更多可能,有利于运营管理。


1.2.2  工业遗产更新与滨水开放空间提升相结合


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改造应注重与滨水开放空间的关系,统筹打造提升,与滨江空间形成开放、互动的关系。


1.2.3  多处工业遗产片区性整合打造


若区域内存在多处工业遗产,应统筹考虑不同工业遗产更新后的功能定位,以及其与区域城市转型发展的关系,打造统一的品牌,进一步放大历史文化的附加价值。


02

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


2.1  杨树浦工业区历史沿革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上海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从起步到发展的历程,至今,市中心区仍保留着大量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作为上海最早的工业区以及近代中国最大工业基地之一的杨树浦工业区,更是上海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1869 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杨树浦路,为外商大举抢占黄浦江滨江岸线、开辟工业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先后投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上海机器造纸局、杨树浦自来水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商在华设厂合法化,杨树浦路沿线因处于黄浦江下游,沿江大量的滩地售价低廉,且与租界中心区相通,交通便利,外商相继涌进杨树浦路沿线办厂,迅速建成了毛纺、丝织、造船、发电、煤气、自来水、化工、制皂等 40 多家大中型工厂,形成了中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杨树浦路北侧,则形成了大片的工人住宅区,以旧式里弄和大量棚户区为主,杨树浦地区迎来了一个人口暴增的历史时期。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杨树浦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改组,政府在此设立机械制造、重工业等新兴工厂。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杨树浦工业区抓住机遇,老工业基地获得了新生。


20 世纪 9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市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工业发展陷入困境,大量工厂关闭、搬迁,杨树浦工业区也面临着转型。


2002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工程。


2013 年,杨浦滨江规划修编获上海市政府批复,成为杨浦区“十二五”“十三五”建设的重点,主推城市更新与工业用地转型。


2017 年底,随着黄浦江滨江核心段(杨浦大桥—徐浦大桥段)的贯通开放,杨浦滨江转型翻开了新的篇章。


2.2  杨浦滨江工业遗产概述


杨浦滨江地区工业历史遗存的保护,主要包括四大类型:


一是市政设施,以杨树浦水厂、杨树浦煤气厂、杨树浦发电厂为代表;


二是近代工业,如上海机器造纸局旧址、日商上海纺织株式会社旧址、瑞镕船厂旧址等;


三是近代住宅,主要布局在杨树浦路以北区域,体现了“南厂北住”的产城融合功能布局,包括纺三里、华忻坊、杨树浦路 3061 弄住宅、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职员住宅等;


四是公共配套设施,包括公共租界杨树浦救火会旧址、公共租界杨树浦警察局旧址等(图 2)。


图2 杨浦滨江地区工业历史遗存布局示意图


杨浦滨江地区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端、茁壮、变迁过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历史遗产,百年市政由此开始,百年工业由此兴盛。杨浦滨江地区是中国近代市政、工业的历史地标,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上海中心城区仅有的紧邻滨江、成片的工业历史文明留存区。


2.3  杨浦滨江建设与工业遗产更新


2019 年 9 月,定海路以西杨浦滨江南段5.5千米公共空间贯通建成,杨树浦工业区转型发展成效斐然。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率先对明华糖仓、永安栈房、毛麻仓库、烟草仓库等工业建筑进行整体修缮保护,妥善处理了滨江开放空间贯通与杨树浦水厂、瑞镕船厂等工业遗存的关系,利用工业环境遗存建设了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边园,充分尊重工业历史文脉,采用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模式,形成了“以工业传承为核,打造历史感、生态性、生活化、智慧型的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滨水岸线”。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是杨浦滨江地区整体转型提升和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关键性一步,通过滨江贯通开放带动地区发展;通过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凸显地区特色,滨江空间建设与工业遗产保护相辅相成,互相促进;通过发掘杨浦滨江地区百年工业传承的文化特质,彰显世界级滨水区魅力,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


03

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的更新


杨树浦电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 2800 号,用地面积约为 14 公顷,地段位于上海中环内。杨树浦电厂东侧紧邻国际时尚中心(原上海第十七棉纺厂,现已完成更新),西侧相邻的 121 街坊待开发地块内有保留的杨树浦煤气厂旧址。


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是杨浦滨江工业遗存集中分布的重点区域之一,是杨浦滨江近期发展的重点,其区位既是进入复兴岛的门户,又是杨浦滨江南段向中北段过渡衔接的重要节点(图 3)。


图3 杨树浦电厂所处区位


因此,我们在对杨树浦电厂项目进行前期策划的过程中,突破项目的局限,将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杨树浦电厂、国际时尚中心、杨树浦煤气厂以及相邻的开发地块)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将该片区保留的工业遗产和城市开发相结合,把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为黄浦江滨江一处重要的公共活动节点,对世界级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前期策划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一次探索(图 4)。 


图4 杨浦滨江规划结构及近期重点发展区域


3.1  杨树浦电厂的价值


3.1.1 历史沿革


杨树浦电厂前身是建于 1882 年的英商上海电光公司,后于 1911 年建厂,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


2010 年关停,当时全厂总装机容量达35.9 万千瓦、最大供热能力为 600 吨 / 小时。作为热、电联供和送变电兼备的企业,杨树浦电厂一直为上海的城市运行输送电力与热力,也为全国电力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有着“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的称誉(图 5)。


图5 杨树浦电厂历史沿革


3.1.2 历史价值


杨树浦电厂是世界上最早的发电厂之一,也是当年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上海因其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被电灯点亮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摇篮”,是上海工业时代的象征。


2016 年,杨树浦电厂被划入上海市风貌保护街坊内,包括小白楼、铁皮车间、循泵房等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历史工业建筑被整体保留并进行保护,180 米的锅炉烟囱、新机组等具有地域环境特征的标志性建筑和构筑物得以保留,形成滨江景观中独具特色的风貌,体现了百年市政的变迁史。


3.2  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的定位


杨浦滨江地区未来将全面转型升级,打造以金融商务、文化创意为核心,科技研发为特色,传承历史文脉,营造高品质滨江公共开放空间的综合功能区。


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位于杨浦滨江南段东翼,开发更新应与杨浦滨江整体转型对接(图 6),注重滨江区域“功能重塑、风貌重现”的整体建设要求,强化地标打造、文化发扬、公共开放、创新氛围,打造世界级滨水区的新起点、新中心、新动力,基于此提出规划愿景及功能定位。


图6 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航拍图


3.2.1 创新之源:上海创新、创意发展引领策源地


引入文化与创新,以新兴产业书写新篇章,延续城市文脉,传承杨树浦电厂的开拓精神,打造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新高地。


3.2.2 滨水中心:世界级滨水区重要区域性中心


杨树浦电厂与国际时尚中心、杨树浦煤气厂及相邻开发地块整体打造,强化地块与滨水联动,重塑滨水空间,打造极具特色与活力的世界级滨水区地标,形成区域中心。


3.2.3 活力节点:杨浦特色文化和公共活动节点


结合独特的工业景观,用文化影响带动城市更新,打造商业、文化、体验汇集空间,活化杨树浦电厂遗迹公园,使之成为杨浦滨江文化、公共活动的重要节点,保持城市文脉的延续。


将工业遗产的再利用与城市的开发更新相结合,呈现出杨浦滨江独特的空间特征和工业文化,将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打造成为上海的转型样本、浦江的文化地标、杨浦的创新载体。


3.3  杨树浦电厂的更新


结合上海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实践经验,我们希望杨树浦电厂改变以往“单处遗存”更新的模式,采取“多处遗存整体转型”“遗存 + 区域功能复合打造”的模式,跳出就 “保护论保护”的工作方法,从杨树浦工业区工业遗产“锈带”转型、杨浦滨江公共开放空间打造的角度切入,实现城市的转型复兴,让杨树浦电厂在杨浦滨江改造中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杨树浦电厂更新策划从风貌保护、建设管控、区域统筹三大方面出发,对外协调杨树浦电厂与周边历史遗产(杨树浦煤气厂、第十七棉纺厂)的功能关系,优化调整区域路网,塑造公共开放空间系统;对内通过保留建筑更新利用、新建建筑管控研究等措施,在风貌保护和开发更新之间找到平衡点,形成新旧融合、充满活力的滨江新亮点。


3.3.1 风貌保护—整体保留、打造特色


(1)历史风貌整体保留


更新依据风貌保护街坊的规定,在小白楼、铁皮车间、循泵房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将地块内老汽机房、老锅炉房、新汽机房和锅炉钢架、两处烟囱、历史雕塑、输煤栈桥及卸煤机、储灰罐等 10 处工业遗产确定为保留、保护对象,新增保留对象建筑面积合计约为 3.1 万平方米,让电厂整体风貌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留存(图 7)。


图7 杨树浦电厂新增保留对象示意图


除了建筑之外,还应尽可能地保留电厂的特色设施、场地特征物,保留电厂的机组、锅炉等有特色的设备,延续历史文脉。


(2)空间改造延续特征


为了更合理地对工业建筑遗产进行改造利用,我们在更新策划中对杨树浦电厂保护、保留建筑进行了建筑方案研究,以明确后续规划管控和建筑更新的原则。


通过方案比选,对各保护、保留建筑提出了相应的意向改造方案:小白楼及开关房利用各个楼层之间错落有致的关系及不同层高的空间,营造出有趣的体验,可植入科研培训机构、酒店、书店、国际时尚中心等新型业态功能(图 8);


图8 杨树浦电厂小白楼改造示意图


汽机房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空间特色,珍贵的老机组原位保留,作为参观展览的一部分,一层可改建为商业空间(图 9);


图9 杨树浦电厂汽机房改造示意图


锅炉房在维持原有大空间高度的基础上,保留锅炉架,作为珍贵的工业遗产对外展示,原汁原味地保留空间形态,并植入与之相适应的功能,如攀岩馆、篮球馆、艺术展览馆等(图 10);


图10 杨树浦电厂锅炉房改造示意图


集控楼及新汽机房保留大空间的特色,用作工业历史博物展览、科普文化展示,局部设置夹层作为参观廊道(图 11)。


图11 杨树浦电厂集控楼及新汽机房改造示意图


在意向建筑方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提出相应的改造原则建议:为保证原有空间特色得到妥善保留,建议维持原本大空间的特质,并植入与大空间相适应的功能;尽量保证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不被破坏,仅在层高不符合使用需求时进行合并;如锅炉钢架等富有标志性的构筑物,建议保留原有形式,丰富园区的室外空间形态。改造前后总建筑面积建议不作太大变化,延续电厂工业建筑大空间的特征,加强功能混合。


(3)功能布局打造特色


在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中,模拟原工业生产中的流线,构建一条依次串联各功能空间的公共展示游线(图 12),通过游线,可进入保护、保留历史建筑更新后的剧场、零售点、运动馆、酒店、书店等功能模块,从而形成独特的参观路径和文化体验,成为工业遗产更新后的主要吸引点。


图12 历史建筑更新特色流线打造


3.3.2 建设管控—新旧融合、和谐共存


在整体保护、保留的前提下,新的开发建设集中于电厂北侧,需合理进行建设管控,以达到高效利用、品质开发的目的,使新旧项目有机结合,既重现风貌,又重塑功能。


根据历史风貌保护要求及杨浦滨江南段城市设计的整体格局,对滨江第一界面按照现状建筑高度进行管控,将开发容量转移至第二界面,通过研究确定合适的建筑高度。通过多方案研究,建议新建建筑塔楼高度低于所保留烟囱的高度,且尽量远离烟囱,将对整体历史风貌的影响降到最低(图 13)。


图13 杨树浦电厂更新意向方案规划的建筑体量


建筑形态应与保留历史建筑相协调。地块内部不同塔楼的高度可进行适当变化,形成一定韵律,避免形成单调的城市天际线(图 14)。


图14 杨树浦电厂更新意向方案中的城市天际线分析


塔楼应尽量远离所保留的烟囱,把它对整体历史风貌的影响降到最低,新建筑逐渐“跌落”,尺度向老建筑靠近。杨树浦电厂滨江界面凸显电厂保留的历史建筑,高层布局于临杨树浦路一侧,选取杨浦滨江公共开放空间多点进行行人视线分析,新建高层建筑的高度建议低于人的视线能看到的高度,不影响保留历史建筑的景观(图 15)。


图15 杨树浦电厂更新新建建筑与保留建筑关系示意图


3.3.3 区域统筹—系统整合、协同打造


从杨树浦电厂与国际时尚中心、杨树浦煤气厂、临近开发地块整体组成的片区组团的角度出发,从道路调整衔接、公共空间塑造、公共服务配套、功能错位发展等方面进行系统统筹。


(1)道路衔接调整


地块新增保留历史建筑后,须对杨树浦电厂内部进行道路调整,避让保留下来的新机组、烟囱所在地。在道路调整方案中,考虑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电厂及周边区域,将电厂内部道路与滨江区域整体路网统筹对接,对滨江区域道路进行整体调整优化,新增局部道路,完善路网系统,提升了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道路网的密度。


(2)公共空间塑造


杨树浦电厂的公共开放空间与杨浦滨江及杨树浦路形成良好的关系,降低了地块的建筑密度,提高了地块的开放程度。沿杨树浦路新增的街头广场,打开杨树浦路序列开放空间,沿杨浦滨江一侧,利用新老机组之间的场地打造工业遗产广场,形成新的杨浦滨江“会客厅”。南北向形成指状楔形绿带,与南侧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联结;东西向增加与时尚中心地块联系的通道,提升步行可达性,提升区域慢行路径的多样性。


(3)公共服务配套


滨江地区是重要的文化功能集聚区和潜力区,是大型文化设施增补的重要区域,应结合滨江地区的空间特色与功能特征,合理组织文化功能,形成差异化的活动吸引点。除设置社区文化、社区体育、社区商业设施外,考虑在区域内增设部分服务能级较高的文化设施,拉动滨江活力,带动周边发展。


(4)功能错位发展


整体打造、协作分工,激发杨树浦电厂及周边区域的新活力。原上海第十七棉纺厂已更新为国际时尚中心,侧重商业、时尚文化与休闲娱乐等功能;杨树浦煤气厂地块规划为公共绿地,未来将成为特色游憩活动空间;与电厂相邻地块为地铁上盖开发,侧重片区大型商业和办公功能;杨树浦电厂拥有烟囱、小白楼、锅炉房、新老汽机房等独特的历史建筑,宜打造成为区域活动中心及景观地标,更新后的功能以文化、公共服务、商业、办公为主,通过文化与商业、公共服务的融合,以工业遗产为载体,打造特色功能和业态,与周边地块形成错位发展,增加区域的文化性,丰富休闲的多样性。


04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源起及进程


回顾上海滨水区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实践,可以看到,杨浦滨江工业遗产保护更新充分利用了既往的经验,并将滨江品质提升与工业遗产更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对杨树浦电厂更新策划案例的思考,滨水区工业遗产更新应采用更全局的视角,将片区内保留的工业遗产统筹考虑,力图打造与独特的工业建筑和文化底蕴相契合的空间,将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与区域发展转型、品质提升、业态升级相融合,形成历史文脉传承与未来转型发展有机一体的、有温度的城市空间,形成韵味独特的滨江特色工业文化景观。


作者

李华治  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主创规划师,上海营邑城市规划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推荐阅读

融入城市演进的工业遗产价值再生——西安“大华·1935”更新设计回顾

迈向城市品质时代——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语境下的上海城市有机更新

大都市圈外围城镇职住空间与交通模式研究——以京东燕郊镇为例

迈向城市品质时代——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语境下的上海城市有机更新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