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6月上)

导读

本文原载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规划小刊》,内容为近期的法规动态、新闻广角栏目,以供参考。欢迎大家订阅和咨询,订阅方式请查看文末。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西南片区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

2021年5月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在四川省成都市组织召开西南片区推进城市体检工作座谈会,与部分省市交流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情况,并组织专家进行培训。

在近年的城市体检实践中,西南片区各样本城市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切实推动了城市建设补短板,促进了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成都市坚持“双同步”、“双导向”开展体检工作,将城市体检与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等城市发展的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协调推进,并将城市体检成果应用于政府年度工作报告及目标绩效考核。重庆市建立了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采取“市级统筹、区级安排、街道分配、社区执行”的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机制,构建了体现山水城市和内陆开放城市发展目标的特色指标。昆明市按照“高位统筹、部门协同、四级联动、共诊共治”方式推进城市体检工作,自主开发“众评春城”微信小程序,“开门诊断,问计于民”,并聚焦“五维五问”诊断手段,综合查找“城市病”,建立起“综合+专项”自体检路径。

西南片区部分省份在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样本城市体检工作基础上,探索推进省级层面城市体检工作,逐步推动城市体检工作全覆盖。四川省拟制了《四川省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方案》,通过对全省21个市(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开展体检评估,指导各地深入查找“城市病”根源,谋划建立“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以城市更新诊疗问题”的成果转化机制。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全省128个市县区中123个已完成了城市体检报告编制,121个完成了城市更新实施方案编制。

各省厅和样本城市的探索实践,为进一步健全城市体检评估长效机制、优化城市体检工作方法、修改完善指标体系等工作提供了大量宝贵经验,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城市体检指导城市有机更新、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城市体检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各样本城市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有条件的省份要组织本省全面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在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时,要客观真实统计分析指标数据,精准诊断“城市病”。要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基础,加快建设省级和市级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与国家级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做好对接,加强城市体检数据管理、综合评价和监测预警。要强化城市体检结果应用,把城市体检结果作为编制“十四五”城市建设相关规划、实施城市更新的重要依据,确保城市体检结果落地见效。

会上,专家主要就城市体检工作整体情况、工作方法与数据获取方法、社会满意度调查工作方法及城市体检评估信息平台建设要点等内容进行了培训,并与各地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对各地集中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苏蕴山司长对相关省市城市体检工作进行了部署,部城市体检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唐凯等专家开展了专题培训,重庆、成都自体检团队介绍了工作经验。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成都、遂宁、柳州、昆明、临沧、贵阳、安顺、拉萨等样本城市体检行业主管部门派员参加会议。


广东省将分区域铺开城市体检工作

近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东莞举行广东省2021年城市体检研讨培训暨城乡建设重点工作观摩推进活动,并观摩东莞城乡品质提升项目,从会上获悉,广东将铺开城市体检工作。

城市体检的目的是精准查找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短板,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印发开展2021年城市体检工作的通知,并编制《广东省城市体检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明确,城市体检主要围绕生态宜居、健康舒适、安全韧性、交通便捷、风貌特色、整洁有序、多元包容和创新活力8个指标进行。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的65项城市体检指标体系基础上,还新增5条广东省特色指标,最终形成八大专项、共70条城市体检指标体系。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要求,拓宽城市体检覆盖面,以城市体检引领和推动城市更新。还要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度,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同时要按年度既定部署,统筹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安全生产等重点工作。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城市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到2025年,北京市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重点道路要达到小时降雨65毫米不发生积水;中心城区其他道路及新城重点道路要达到小时降雨54毫米不发生积水;中心城区溢流口、跨越口在场次降雨小于33毫米时污水不入河。

《方案》提出,北京市将通过采取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更换旋流井盖等措施,进一步扩大道路雨水收集能力。到2023年年底前,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及新城道路雨箅子“平立结合”改造完成。

《方案》明确,积水内涝防治及溢流污染控制要与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相结合。北京市将优先利用自然洼地、绿地、滨水绿带、城市公园、下沉式广场、留白增绿空间等实现雨水调蓄和溢流污染强化净化,发挥综合效益。


上海:“十四五”期间将新增租赁住房40万套

上海市房屋管理局局长王桢近日表示,据初步测算,“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新增住房供应约100万套,其中租赁住房40万套(包括间和床位),占供应总量的40%。此外,上海还将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价格略低于市场价;推进租赁住房相关法规政策制订,依法加强对租赁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租赁住房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是影响市场投入的主要因素。王桢表示,上海市将探索通过银行信贷、保险资金等,降低租赁企业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对合规的商业办公用房改建为租赁住房的项目,落实水、电、气、网等公用事业享受民用价格的政策。发展租赁住房更要体现“职住平衡”的要求,新增租赁住房布局向五个新城、产业园区周边、轨道交通站点600米范围内、人口导入区域倾斜,切实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宜居性。

  截至目前,上海市公租房已拆套供应5200多张床位,约2300名公共服务行业一线职工及家属已正式入住,分摊下来“一张床”的租金约为500元—800元。今年,还将拆套供应,新增1万张床位,外环内占60%,重点在中心城区安排。

  据了解,上海市拿出的152幅、1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租赁住房用地,半数分布在中心城区及轨交站点周边,80%辐射周边各类高校、科研院所、科创园区、产业集聚区、商业商务区等租赁居住需求集中的区域。


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严格建设用地管控若干措施》

近日,河北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严格建设用地管控若干措施》,明确提出5项具体措施,全过程对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管控,提高土地利用质量效率。

严格规划管控,促进建设用地科学高效利用。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限制城镇开发边界围合面积不得超过城镇集中建设区面积的1.5倍。统筹规划城镇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再利用,严格界定搬迁撤并类村庄标准和范围。利用“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相结合管制的方式,对城镇开发边界内外的建设实行管控。

严格土地征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对不符合公共利益情形的,一律不得启动土地征收。符合法定条件确需征收土地的,依法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公告、听证、登记、协议等土地征收前期工作。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及时足额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农村村民住宅、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等补偿费用。

严格用地审批,规范建设项目用地管理。坚持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跟着项目走,以符合产业政策、用地政策和真实有效的项目落地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统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指标使用。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持续加强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力度,凡不符合规划、没有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一律不予批准。

严格批后监管,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通过降低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核算比例、实施区域限批停批等措施,推动批而未供土地处置。执行倒查责任、征缴闲置费、依法无偿收回等,分类处置因政府、企业等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设置专人专岗开展土地利用全程监管、动态巡查,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

构建信息共享机制,自然资源加强与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工商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共同推进建设用地质量效益提升。定期对各市建设用地管控情况通报和督导检查,推动各地落实建设用地管控属地责任。


广东:印发《广东省村庄规划全面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近日,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广东省村庄规划全面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2021 年,根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地方发展实际,建立村庄规划全面优化提升的工作台账,按照国家部署基本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一批需重新编制的村庄规划。2022 年,重点推进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全面优化提升工作台账的任务,确保村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建设管控有规可依。2023 年,全面完成村庄规划全面优化提升工作台账的任务,从“村庄规划底图”到“乡村振兴蓝图”的保障机制和路径更加有效。


青海:评估完成震区房屋建筑1050栋

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7.4级地震发生后,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第一时间组建应急评估专家组赶赴震区,全面开展震后灾害应急评估工作。

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排青海省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青海创鑫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省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赴玛多县,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赴玛多县花石峡镇,青海省人民防空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赴达日县,青海煤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赴甘德县,青海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赴玛沁县,开展应急评估工作。为了让震区群众早日恢复正常生活,专家组克服高寒缺氧、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身体不适等困难,持续奋斗在抗震救灾一线,消除房屋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规范房屋建筑地震安全应急评估工作,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还编制了《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房屋建筑地震安全应急评估工作要求》,下发《震后房屋建筑安全应急评估编码规则》等6个相关附件和表格,并组织力量编制评估软件。截至5月24日17时,专家组共对1050栋房屋建筑(农牧民居815栋、学校建筑128栋、医疗建筑3栋、办公建筑29栋、周转房4栋、其他公共建筑71栋)进行了安全应急评估以及明确分级,为下一步开展房屋建筑可靠度鉴定、加固以及重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云南:排查评估震区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

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6.4级地震发生后,按照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统一安排部署,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全力开展震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应急排查评估。初步排查情况显示,本次地震农村民房受损相对较轻。

地震发生后,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第一时间增派专家做好房屋建筑应急排查评估工作,先后组织省级及昆明、玉溪、楚雄、保山、丽江、临沧、大理等州市300多名专家,分成70多个组,出动车辆120余辆,对漾濞县所有乡镇开展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评估排查。截至5月23日24时,已完成民房评估6248户、公共建筑评估169栋。

同时,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还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应急排查抢修和应急活动板房调运搭建工作。目前,已排查评估1座污水处理厂、2座城市自来水厂、1座垃圾填埋场、8座桥梁、供水管网51.8公里、排水管道21.68公里和市政道路20.5公里。其中,3处损坏的供水主管已修复,1座桥梁暂停使用,其余均可正常使用;第一批教学用房活动板房搭建已启动。


西藏:1149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

为进一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藏自治区各地持续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继续保持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杂物堆放整齐、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据统计,全区共有1149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5177个村庄设垃圾集中收集点,2021个村庄建立垃圾收运体系。在加强农村排污治污方面,全区共有276个村庄纳入污水管网,438个村庄建有集中式、分散式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06个村庄开展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并建立台账,1195个村庄统筹推进农村治污与改厕工作,436个村庄采用适合本区域特点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1733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


福建: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福建省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工作组办公室近日制定出台《福建省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安全水平。

根据《方案》,2023年年底前,福建基本完成以地下设施为主、包括相关地面设施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普查;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地下综合管廊总长度超过3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

《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其中,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设施普查、建立完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消除设施安全隐患、统筹地下空间分层使用、推进地下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加快老旧设施改造、加强设施管理和养护8个方面。


呼和浩特:今年将建92处口袋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日前透露,今年呼和浩特市将建造92处社区口袋公园,目前已全面完成选址和建设方案设计。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呼和浩特市今年规划建设的92处社区口袋公园现在已经全面完成选址和建设方案设计,陆续进场施工。截至目前,50%的河道公园已经进场开工,正在进行初期场地平整工作。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92处社区口袋公园均按照“500米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进行选址,主要集中分布在市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社区周边公园资源稀缺地区,方便群众更好地享受生态福利,增强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北海: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土地开发的实施意见》

日前,北海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土地开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建立“城市更新”土地开发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将有效解决北海市城市更新项目土地开发建设难题,促进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更新土地开发新模式是指在市人民政府的统一指导和监管下,以辖区政府、园区管委会作为实施主体,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取项目开发投资人,由投资人出资开展城市更新项目的土地开发工作,项目范围内的土地具备供地和开发建设条件后,交由政府依法组织供地和具体项目建设。鼓励市政府、辖区政府和园区管委会下属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招投标。

  《意见》明确,城市更新土地开发适用于市辖区和产业园区范围内的旧城改造、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片区提升改造、外迁工矿仓储企业用地改造等土地开发项目。实施城市更新土地开发主要分为方案审批、项目招标、组织实施和土地出让等四个阶段,周期一般为3年,原则上不超过5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对2020年落实稳就业保民生、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16个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奖励支持措施。其中,16个市县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获得用地计划指标奖励。

根据《通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好、闲置土地少且用地需求量较大的地方包括天津市西青区、蓟州区,辽宁省海城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江苏省丰县、泰兴市,浙江省嘉善县、义乌市,福建省三明市,江西省芦溪县、兴国县,湖北省宜昌市,湖南省浏阳市、澧县和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楚雄市。2021年对这些地方按照每个市2000亩、每个县(市、区)1000亩的标准奖励用地计划指标,在安排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时单独列出。这项工作由自然资源部组织实施。


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数据

5月17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数据获取情况,进一步推动国家基础航空摄影影像数据的共享和应用,实现“一获多用”。

2020年国家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各类航空影像29万平方千米。本次发布的影像包括数码航空摄影、倾斜航空摄影、机载激光雷达等类型,范围覆盖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浙江、安徽、山东、湖北、湖南、海南、云南、西藏、新疆等省区部分区域。

国家基础航空摄影是一项基础性、前期性、公益性工作,是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其数据可广泛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监测、生态保护修复、基础测绘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多方面。


自然资源部全力做好近期地震地质灾害防范

云南漾濞、青海玛多地震发生后,自然资源部迅速作出部署,着力做好地震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调查评估、监测预警、防御响应等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一是派出两组由司局级负责同志带队的工作组和技术专家团队,分别赶赴云南漾濞和青海玛多震区,指导地方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范。

二是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制作震区卫星遥感图像,开展InSAR解译,及时提供前方。同时,向漾濞震区派出由9名技术人员和4架无人机组成的应急测绘保障分队,紧急制作并提供震中区域0.15米分辨率和部分受灾严重地区0.05米分辨率无人机遥感影像。

三是组织有关单位综合分析震区24小时、3天和7天降雨情况及地震影响,开展漾濞和玛多震区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研判,并加强“人防+技防”监测预警。

四是协助两省组织开展震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排查工作。截至目前,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327人分赴云南和青海两地,其中云南102人、青海225人;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378处,其中云南76处、青海302处,累计发现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处(均在云南),并对地震影响范围内威胁居民点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拉网式排查。


4部门印发《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统筹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市场发展、气候环境等,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贵州、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布局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以下简称“国家枢纽节点”),发展数据中心集群,引导数据中心集约化、规模化、绿色化发展。国家枢纽节点之间进一步打通网络传输通道,加快实施“东数西算”工程,提升跨区域算力调度水平。同时,加强云算力服务、数据流通、数据应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国家枢纽节点以外的地区,统筹省内数据中心规划布局,与国家枢纽节点加强衔接,参与国家和省之间算力级联调度,开展算力与算法、数据、应用资源的一体化协同创新。


4部门发出《关于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

近日,交通运输部 财政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出《关于深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标准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推进实践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省、全国示范市、全国示范县创建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有力;2、农村公路治理能力提升效果明显;3、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建设推进有力;4、农村公路管养保障体系不断健全;5、农村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6、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7、农村公路示范引领作用显著;8、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9、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强化。


两部门联合发布首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名单

近日,交通运输部、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了首批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名单,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桥梁博物馆、大连海事大学校史馆及“育鲲”轮、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港珠澳大桥、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大型水动力实验中心(临港基地)、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科学馆、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道路绿色照明与安全防灾新材料试验室10家基地入选。

下一步,各科普基地将积极整合内外部科技资源,发挥特色优势开展交通运输科普工作,为提升科普工作的质量效益,促进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协调发展,支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陕西省西安市组织召开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

会议指出,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是目前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短板。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年缺水500多亿立方米。同时,水环境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污水资源化利用具有水量稳定、水质可控、就近使用等特点,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方针的具体举措,是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重要措施。

会议要求,各地要抓紧抓实抓好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一是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抓紧组织制定相关规划或实施方案,抓紧制定具体计划,明确工作任务。要推进“厂网一体化”建设、运行和管理,推广“泥水共治”。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水环境保护要求,科学开展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重点流域、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敏感地区,应科学实施污水处理提标升级,根据实际需要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设施。三是落实“节水即治污”理念,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抓紧编制出台本地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协同推进节水、治污和资源化利用。


全国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逾3.6万处

在5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庆祝建党百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表示,革命文物工作呈现出向上向前的良好态势。在文物保护方面,革命文物家底进一步摸清,整体保护得到了加强。目前,全国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国有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超过100万件/套,已有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公布了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后续还要陆续公布。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共批复了近400个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一批重要的革命文物保护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革命文物整体保护取得突破,中宣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先后分两批公布了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名单,启动了创建延安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连片保护、整体保护的革命文物工作导向已经初步形成。“十四五”期间,将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统筹规划、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包括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从单体革命文物保护向革命文物、旧址群体保护转变,从革命文物本体保护向本体和环境整体的综合保护转变。


我国自然保护地达陆域面积18%

日前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及栖息地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已达国土陆域面积18%,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已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拯救行动。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中有升,生存状况不断改善。大熊猫增加至1864只;极度濒危的海南长臂猿,从低谷时的7只~9只增长至33只,第五个家庭群正在形成;朱鹮从发现时的7只恢复到5000余只;藏羚羊从几万只恢复到目前的30多万只;白头叶猴从300余只恢复到1300多只;白鹤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同时,我国通过扩繁和迁地保护,已向野外回归了206种濒危植物,其中112种为中国特有种。此外,我国建立了约200处植物园,系统地收集保存了兰科植物、苏铁、木兰等濒危植物种质资源;普陀鹅耳枥、华盖木、峨眉含笑等一些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初步摆脱了灭绝风险。为全面准确摸清资源底数,我国开展了第二次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调查以及兰科植物专项调查等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全面理顺体制机制,明确边界区划,不断提升保护管理成效;已建成国家公园试点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海域面积的4.1%。其中,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全面保护修复生态系统,改善扩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特别是加快实施了湿地网络建设,湿地保护率超过50%,64处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

近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以下简称《排行榜》)。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沿用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透过170个主流消费品牌的商业门店数据、17家各领域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衡量337座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商业魅力。

《排行榜》显示:一线城市4个,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广州;15个进入新一线名单的城市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西安、苏州、武汉、南京、天津、郑州、长沙、东莞、佛山、宁波、青岛和沈阳;二线城市30个;三线城市70个;四线城市90个;五线城市128个。

以上信息内容有删减,完整版可查看《规划小刊》

欢迎大家咨询和订阅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规划小刊》


推荐阅读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5月下)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5月上)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4月下)

规划小刊|规划行业信息精选(2021年4月上)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