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发展视角的养老机构分布、运营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为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乡规划 Author 陈力、陈挚等
摘 要
Abstract
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机构养老对于整个社会的养老服务体系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搭建养老机构数字平台,对成都市老龄人口、养老机构的分布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养老机构的运营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成都市存在主城区养老床位数缺口大、新增养老机构困难、养老机构市场运营困难等问题;
文章从行业发展的视角,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三种策略,即养老机构差异化配置使养老生态外移,以认定新增机构、改造既有建筑的方式来降低资本准入的门槛,完善配套社区开放创新的运营方式。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因人口快速老龄化而导致的社会老龄化的急剧转变,据统计,截至 2019 年末,全国 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 2.54 亿,占总人口数的 18.1%,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超过 2 亿的国家。
2019 年 12 月,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规划和用地保障支持养老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国土空间规划、充分保障用地等方面,支持、完善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保障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的有效供给,积极促进养老服务的发展。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5 年 )》(在编)明确提出“90—5.5—4.5”的要求,即 90% 的居家养老、5.5%的社区养老、4.5% 的机构养老,养老机构床位数指标达到每千位老人 45 张。然而,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难以匹配老年人口结构及其需求,专项规划又面临落地难的瓶颈,而市场面临不规范、门槛高、盈利难的困境。
01
成都市老龄化情况
近年来成都市 60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呈现出上升趋势,至 2017 年,成都市户籍老龄人口已达 303.98 万。成都市 2017 年老龄人口占比达到 21.18%,远高于全国18.1% 的平均水平。
1.1 老龄人口现状与分布
根据 2017 年底的数据统计,成都市全市户籍老龄人口共有 303.98 万,老龄化率为 21.18%。成都市各区、市、县除新区外,老龄人口占比均较高,主城区老龄人口占比更比其他地区略高(图 1、图 2)。
图1 成都市各区、市、县老龄人口情况
图2 成都市各区、市、县老龄化率
1.2 老年人口预测
根据成都市 2017 年的户籍人口数,通过人口结构外推法预测迁入、迁出情况,综合预测,到 2035 年,成都市老龄人口将达到 585 万人,老龄化率达到 25.3%,成都市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02
成都市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分布、运营情况及困境
据成都市民政局老龄办数据统计,目前市域范围内持证的养老机构共有 480 处,共设有床位 11.4 万张,其中含筹建床位 5.2 万张、现状床位 6.2 万张。
通过 GIS 搭建数据平台,可以看到,养老机构在主城区分布最为密集,而在外围区域分布较为稀疏(图 3)。其中,主城区养老机构数量达到 122 家,提供床位 1.4 万张;其他区域养老机构共有 358 家,约提供床位 4.8 万张(表 1)。
图3 成都市养老机构分布图
表1 成都市不同区域养老机构及床位数
2.1 养老机构床位数不足,主城区尤为严重
成都市各区、市、县养老机构每千位老人的床位数均在 11~32 张(图 4),均未达到每千位老人 45 张的标准,其中,主城区千人指标差距显得尤为明显(表 2)。而成都市主城区已无预留建设用地,难以新增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因此,主城区将面临巨大的养老指标短缺压力。
图4 成都市养老机构床位数千人指标分布图
表2 成都市主城区机构养老情况一览表
2.1.1 机构建设分布情况:主城区养老机构多为民办,规模小、叠建多
成都市小型、中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多,大型、特大型养老机构数量较少(图 5)。其中,主城区的养老机构以小型为主:小型养老机构设施数量达 158 处,占总养老机构数的 70% 以上。在外围区域,养老机构依旧以小型、中型机构为主,但大型、特大型养老机构的占比相对有所增加。
图5 成都市不同规模养老机构数量与分布
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数量基本相当,其中,公办养老机构 223 处,民办养老机构 257 处。从分布上来看,民办养老机构集中在主城区,公办养老机构分布较为均匀。此外,小型养老机构有近 2/3 为民办,特大、大中型养老机构设施以公办居多(图 6)。
图6 成都市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数量与分布
独立占地的养老机构共有 373 处,其中,公办为 216 处,民办为 157 处,非独立占地的养老机构共有 107 处,其中,公办为 7 处,民办为 100 处。非独立占地的养老设施集中在老城区,独立占地的养老机构均匀地分布在市域范围内。
小型养老机构设施有 1/3 为叠建,大、中型养老机构以独立占地为主,特大型养老机构设施均为独立占地(图 7)。
图7 成都市叠建与独立占地养老机构数量与分布
2.1.2 床位分布情况:主城区设施数量多但床位少
通过将分布在成都市域范围内的养老机构和所在点位的床位数,与市域面积进行比值计算及可视化处理,如图 8所示,红色代表机构数、床位数高密度地区,绿色代表机构数、床位数低密度地区。可以看到,养老机构集中于主城区,而养老床位则分散于主城区外围。这表明主城区养老机构数量多,但可提供的床位少;外围区域养老机构数量虽不如主城区,但可提供的床位更多。
图8 成都市养老机构与床位分布热力图
2.2 养老机构新增难
通过对成都市养老机构的分布情况、规模大小、建设主
体、建设方式的分析,可以得知主城区养老机构以小型、民办、叠建为主。这从侧面反映了主城区用地紧张,在主城区运营养老机构成本较高,以市场化模式推进颇为困难等问题。
2.2.1 主城区新增用地少:无新增建设用地,控规调整与城市发展战略不符
成都市主城区养老机构的床位数指标缺口尤为明显,而在主城区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只能通过控规调整,将原居住、商业等用地调整为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然而,在成都市主城区大力发展金融、文化等高端服务产业,及实施“中优”即中心城区优化居住空间形态的战略背景下,大面积新增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已无可能。
2.2.2 规划实施落地难:土地供应不畅,投资成本大
我国的土地供应方式,主要是依据土地的营利性、非营
利性使用性质来选择采用划拨或出让的方式,这种供地方式不适应当前养老服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无论是以划拨方式供地,还是以土地出让的方式供地,或是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养老机构,都在不同层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图 9)。
图9 新增养老机构所面临的制约
政府鼓励建设民办养老机构,但由于土地非营利的使用性质难以认定且无相关供地机制,营利性质的土地则建设成本高、投资回款周期长,因此,新增民办养老机构并未选择在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上新建(图 10)。
图10 现行养老服务设施(机构)规划
在上一版规划中,新增的养老机构点位均无新建养老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规划脱离了实际,一味增加养老机构用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行不通。政策虽然按床位数向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经济补助,但依然不足以吸引民间资本介入。
相比之下,实际操作中更多的是租用既有建筑进行改造,或利用服务设施用地上的社区综合体来运营养老设施,这样既节约了土建成本,缩短了投资周期,在选址上也不受用地性质的限制,因此逐渐成为主流的投资运营策略。正是这些因素导致民办、小型、叠建的养老机构在主城区的占比大大提高了。
2.3 养老机构运营难
笔者在民政局的协助下,对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 6 家养老机构的建设情况、服务内容、入住老年人情况、运营情况进行调研(表 3),并与养老机构管理者、民政局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研发现,成都市养老机构存在盈利困难、入住老人趋高龄化、机构规模呈两极分化等问题。
表3 成都市养老机构调研情况一览表
2.3.1 养老机构盈利困难:入住率近 100% 依然难盈利
笔者所调研的养老机构入住率均较高。公办养老机构收费较低、服务标准化,因此入住率几乎达到 100%,甚至有多人排队入住,可谓“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更优质,配备设施更专业,但收费普遍较高,平均在 3 000 元以上。即便如此,在本文所调研的民办养老机构中,除新开业的机构外,入住率也达到近 100%。
通过调研及与经营者访谈发现,即便入住率几乎达到100%,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也都只能实现微利经营,部分养老院采用医养结合的运营方式,依靠医院收入“供养” 养老机构。养老机构盈利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服务市场化的推进。
2.3.2 养老机构照护压力大:服务对象趋于高龄化
在调研的 6 家养老机构中,服务对象呈高龄化,大部分入住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超过 80 岁。这也反映出我国大多数老年人对养老的态度,即 60 岁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而 80 岁左右的高龄老年人因身体条件较差需要养老机构提供专业服务,“被迫”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成为高龄老人的“收容所”,照护压力巨大。
2.3.3 运营困难使养老机构规模呈现出两极化发展趋势
成都市主城区的养老机构以小型为主,大多数养老机构采用叠建的形式,主要服务社区及附近的老人,环境较为简陋、设施单一。而在外围区域,大型、特大型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更多是采用独立占地的形式,服务整个成都市的老年人,甚至外地旅居老人,服务设施多样化、专业化,通常有自己独立的医疗系统,以实现医养结合。
通过与民政局回访了解到,中型养老机构的管理效率最高,服务辐射半径效率最高,但土地价格高、支持政策少等原因,造成养老机构两极化发展,规模大的越大,小的则越小,中型机构逐渐减少。
03
策略研究
成都市养老机构主要面临主城区床位不足、新增养老机构困难以及养老机构运营难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三种策略:差异化配置养老设施,使养老生态外移;降低资本准入门槛,认定既有新增,改造既有用房;创新运营方式,完善设施配套,对外社区开放。
3.1 差异化配置养老设施,使养老生态外移
在同一城市的中心区和郊区采用相同的配建指标是不合适的,统一执行较高床位配建标准,缺乏细分考虑,将可能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资源浪费。成都市主城区难以大量新增社会福利设施用地,可通过对区、市、县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梳理,将主城区的养老设施床位向中心城区外围的简阳市、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崇州市、金堂县、新津县、大邑县、蒲江县等环境较好、用地较充裕的区域转移。避开城市喧嚣、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更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
在主城区外围,将主城区及直管区的机构养老床位配建比例降到每千位老人 39 张,将中心城区外围区域的机构养老床位配建比例增加到每千位老人 55 张,疏散主城区养老功能,缓解其压力,最终实现资源统筹,总体上达到床位数每千位老人 45 张的平衡(图 11)。
图11 成都市养老机构每千人床位数指标转移示意图
3.2 降低资本准入门槛:认定既有新增,改造既有用房
3.2.1 认定新增,合理调规
在成都市市域范围内,多处养老机构因资本、经营等
原因未建在原规划预留的社会福利设施用地上,可通过合理认定现状养老机构,将符合“两规”的养老设施“正规化”(图 12)。
图12 符合“两规”的养老设施正规化流程示意图
3.2.2 挖潜改造,公建民营
可将机关、企事业单位改制或转型后腾出的办公用房、培训中心,或具有疗养、休养功能的各类机构,整合改造为养老设施。将各区、市、县政府梳理出来的闲置办公用房或各类机构,以及具有改造条件的建筑列入建设计划,提出建设改造要求,明确床位供给量,列出清单,供民间资本、企业认领(图 13)。
图13 公用建筑评估认领流程示意图
与此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对存量土地上的企业厂房、闲置学校、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
造,或由政府机构以及各平台、公司牵头出资进行改造,改造完成后可租赁给民间资本进行养老机构运营(图 14),从而使轻资产进入养老服务市场。
图14 民用建筑改造运营流程示意图
根据当地养老机构的需求,分析现有各类闲置建筑改造
的优、劣势,提出不同的改造策略,满足不同的需求(表 4)。
表4 各类建筑适老化改造优劣势
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减少建设成本,有利于民间资本介入,同时在土地紧张的中心城区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满足各类区域的需求。
3.3 创新运营方式:完善设施配套,对外社区开放
3.3.1 完善设施配套
我国老年人的传统观念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但根据调研,仍有不少外地老人旅居于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转变运营模式,增加多元化、专业化、本土化的服务设施
(图 15),将传统养老院的运营模式改变并构建为老年人快乐的居所。
图15 成都市老年人最喜爱的活动
老年人活动趋向年轻化、社会化、时代化,如手机上网、软件社交等,因此配置门类多,以及社交中心、老年大学、书画室等与时俱进的服务设施,以满足未来老年人的需求。高龄老人因为身体状况,需要更专业的医疗康复等设施,宜配置急救室、机能训练室等专业化设施。
不同城市,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成都市的老年人喜欢散步、做操、晒太阳、摆龙门阵等,需要室内活动空间或开敞空间。因此,须对应设置坝院、书画室、棋牌室等空间。此外,不少老年人通常还会礼佛祈福,可相应设置佛堂(表 5)。
表5 养老机构宜配置设施一览表
3.3.2 对外社区开放
老年人的生活不是孤岛式的生活,需要与家人及外界交流。积极的社会交往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减少孤独感。而孤独感被认为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首要威胁,其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老年认知障碍。
可结合实际情况,将多样化的服务设施对外开放,促进机构与当地社区、医院紧密联系,同时建立多方合作模式,在扩大收益来源的同时,使老年人的生活融入社区。将多元化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开放相结合,满足自理老人的需求,服务当地社区;将专业化的设施与医院结合,服务介助老人、介护老人的需求,形成医养结合模式(图 16)。
图16 养老机构社区对外开放形成医养结合模式示意图
03
结语与展望
在我国社会进入急剧老龄化阶段,做好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与运营状况的相关研究,对人口老龄化、政策体系提升、医养结合的推进、老龄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成都市养老机构布局及运营现状的研究,可以发现,养老机构与土地供给、社会政策、资本运营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寻求由主城区供给向外围地区供给模式的转变,形成差异化配置,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中心城区的供给压力,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更宽松的环境。
通过合理认定已有养老机构、改造现有闲置建筑,可以降低民间资本介入的门槛,有效推动养老机构向市场化发展,同时使老年人享受中心城区更好的医疗资源。创新运营方式,营造老年人快乐的居所,目的是从根本上转变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观念。通过多元化、专业化、本土化的服务设施配置,将“被动”入住变为“主动”入住。
养老服务属于保障性服务,在我国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需要政策的大力支持。老年人同样也是家庭、社区和经济发展的资源。一是要正视老龄化社会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养老,应给予与教育、医疗等同等的重视,而非一味回避,将其边缘化;二是给予市场更为开放的制度和优惠政策,引导市场资本进入,为其提供必要资助,降低门槛限制,同时加强运营监管,让市场有利润空间,推动行业发展,也使老年人“老有所依”。
作 者
Writer
陈力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陈挚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
邱崇珊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主任规划师
陈卫东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推荐阅读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