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信息流视角下成渝城市群城市网络演化及启示

王启轩、肖宏伟等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2022-10-16


摘 要

Abstract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联系已成为城际要素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利用可表征互联网搜索量的“百度指数”来模拟城际信息流联系,分析成渝城市群2012 年、2015 年、2018 年三个时段的区域城市网络演化特征,并比较其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空间结构目标的契合度,进而讨论基于信息流视角的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影响及启示。


主要结论有:从信息流城市网络的整体演化过程看,成渝城市群显现出成都、重庆双核引领的非均衡态势,分析结果与《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的空间结构目标基本吻合,但城镇密集区等次级区域的发展水平仍较弱;在信息流视角下,区域空间的结构优化要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须利用城市的自然、人文特色来提升城市的信息影响力,促进民众的城际认知和交流,进而推动区域在信息时代的协调发展。


在信息时代,跨国公司间的经济贸易、不同地区民众的信息传递等可在短时间内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方式完成,使信息、资金等传输得以借助科技手段打破地理空间束缚。


卡斯特尔(M·Castells)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理论,对传统依赖“场所空间”(Spaceof Place)的“城市—区域”空间组织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进入21 世纪以来,各类“城际关系数据”(Relational Data)的获取更加便捷,学者们借鉴世界城市网络、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等经典研究案例,广泛展开了流动空间视角下基于实体要素的城市网络研究。


根据相关研究所用数据的差异,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经典的企业关联网络,如基于服务视角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连锁网络”(Interlocking-network)模型、基于控制视角的“企业总部—分支机构”(Headquarter-branches)模型等;二是由各类流动要素构建的城市网络,如基于手机信令的“人口流”、基于客运班次的“交通流”、基于物流往来的“货运流”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经济社会活动从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快速拓展,信息流作为城际经济社会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已对实体要素流动所构建的区域空间格局产生了重构作用,基于该视角的研究也是对城市网络研究的有效补充。


当前,已有学者利用城际民众的电话联系、微博签到定位、百度信息搜索等数据,对区域及城市进行研究探索,为从信息流视角测度区域城市网络提供了参考。


然而这类研究往往聚焦于对信息流城市网络特征的描述,较少探讨其与规划中的区域空间格局优化目标的契合程度,以及信息流层面的空间结构对实体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


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以百度搜索指数所表征的城际信息流联系,构建三个时段下成渝城市群的城市网络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期限已至而新一轮规划编制工作正全力推进的时间节点上,从信息流视角辨析成渝城市群现状空间结构与《规划》所提出的区域空间目标的差异,进而探讨信息流对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以期为信息时代的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01

研究框架


1.1 研究对象界定


成渝城市群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是当前我国西部经济

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2016 年,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推动成渝城市群16 市协调发展,旨在加速其成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拓展全国经济增长新空间”的重要平台;在空间发展格局层面,《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区域空间结构。


2020 年5 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更是将成渝城市群视为“新时代引领西部地区开发开放的核心引擎”。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增长极,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等议题越发受到学界的重视,关于成渝地区空间结构的研究也早已经展开。近年来,不少学者利用城市网络范

式,对成渝城市群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其中,基于信息流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有:利用百度搜索指数分析成渝城市群的网络结构,通过经济和

信息等多元数据对比分析成渝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差异等。


这类研究往往关注同一时间断点,尚缺少基于不同时段、以网络演化为切入点的对比研究。


1.2 研究数据与方法


在我国,互联网的建设已取得长足发展,至2018 年底,网民数量达到8.29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6.81 亿人,其中,百度搜索引擎市场占比达78.9%。在西部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互联网普及程度处于领先地位。《规划》涵盖的成都等16 个城市,作为四川和重庆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从信息流视角开展区域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的条件。


“百度指数”是我国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基于其互联网搜索量通过加权统计而得,反映了某时段民众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可折射出城际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关联。


研究选择三个时间段(2012 年、2015 年、2018 年),获取成渝城市群16 市城际百度指数的年度平均值,作为数据基础。参考之前学者运用的方法构建城市网络,定义反映成渝城市群内两两城市之间“关联度”的R1 值,以及城市A 的信息流总量Xa 值,公式为:


R1=Ab×Ba

Xa=Ra1+Ra2+Ra3+……+Ra15


其中,R1 是城市A 对城市B 的关注度Ab(即百度指数)和城市B 对城市A 的关注度Ba 两个数值的乘积;Xa为城市A 与其他15 个城市之间关联度的总和。在此基础上,分析过程采用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等。


02

信息流城市网络的演进特征及探讨


2.1 成渝城市群的城市网络演化


2.1.1 城市网络格局


从城市网络整体格局的变化看,2012 至2018 年成渝城市群内城际联系的层级变化不大(图1)。


图1 信息流城市网络格局变化(2012 年、2015 年、2018 年)


其中,成、渝城市之间的联系长期处于第一层级;相比于2012 年,第二、第三层级的联系至2015 年、2018 年已有所增加;成都与其他城市的关联度明显高于重庆,这一趋势近年来也越发显著。


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表征了信息流城市网络的总体强度,以及信息流内外向均衡程度的变化(表1)。


表1 信息流城市网络的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势变化(2012 年、2015 年、2018 年)


从2012 至2018 年,信息流网络密度的矩阵平均值明显增大,而其标准差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成渝城市群内信息流总体有着明显的提升,但大、中、小城市间的信息流分异加剧;从网络中心势看,出度中心势较高且有显著增强,说明成渝城市群内民众的对外关注集中于中心城市;入度中心势较小且增长幅度有限,说明城市群中各市所受的关注量相对均衡。


2.1.2 城市层级划分


通过分析信息流城市网络中的各市信息流总量,可以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划分出成渝城市群中各市在网络中所

处的层级(表2)。


表2 成渝城市群16 市信息流层级表


2012 至2015 年,成都、重庆的信息流总量差距加大,形成第一、第二层级;第三层级的城市数量大幅减少,由原本处于第二层级的绵阳、南充等市作为主要节点;其余城市为外围支撑节点,这与相关研究运用2011 至2014 年数据分析出的“一主一次多从”的网络联系格局相似。而2015 至2018 年,成渝城市群整体城市网络的层级结构已经趋于稳定。


2.2 与《规划》空间结构目标的契合度探讨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周期为2016—2020 年,立足《规划》期末这一时间节点,测度其信息流城市网络结构特征与“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规划空间目标的契合情况,可加深对区域信息空间格局与实体空间结构联系异同的理解。


2.2.1 轴带结构已经形成


(1)成渝主轴联系的强化


“成渝发展主轴”包括成都、资阳、内江、遂宁、重

庆五市。2012 至2018 年,主轴五市的信息流总量占比逐步提升至60% 以上,反映了成渝主轴的引领地位及其不断强化的态势(图2)。


图2 成渝发展轴五市信息流总量变化


信息流视角下的成渝主轴已然成形,在区域虚拟网络中居于主导地位,这与《规划》提出的“打造成渝发展主轴”的目标一致。


(2)城市带的信息流差异


沿江城市带包含的城市为宜宾、泸州、重庆,三市的信息流总量在区域中的占比为30% 左右,且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其他城市的信息流总量大幅度提升的情况下,三市的信息联系并未实现较快发展(图3)。


图3 沿江城市带三市信息流总量变化


成德绵乐城市带包含的城市为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五市的信息流总量在区域中的占比从75% 上升至80% 以上,体现了该城市带的信息流在成都的带动下快速增长的势头(图4)。


图4 成德绵乐城市带五市信息流总量变化


对比两大城市带内部的城际关联度比例变化,可以发现,中心城市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很强,各市充分对接重庆、成都,可以为自身带来较多的信息流。在沿江城市带,重庆与宜宾间的关联度占比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中,至2018 年其关联度成为第一位(表3);在成德绵乐城市带,成都与绵阳、眉山的关联度占比也呈持续增长态势,与成都相关的联系长期处于前列(表4)。


表3 沿江城市带三市关联度比例变化(总计为100%)


表4 成德绵乐城市带五市关联度比例变化(总计为100%)


而对比两个城市带的信息联系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在成渝城市群内,成都作为省会,对四川省其他城市信息流的汇聚和带动能力要强于作为直辖市的重庆。


2.2.2 次区域发展受核心城市带动


(1) 中心城市核心地位凸显


成都和重庆是《规划》确定的两大中心城市,从各市按

信息流总量进行的排序可以看出(图5),2012 至2018 年,成、渝“双核”信息流总量的比例呈逐步增长趋势,已经超过50%;同时,成都的增量更为明显,已经与重庆拉开了差距。


图5 成渝城市群各市信息流总量占比(2012 年、2015 年、2018 年)


(2)城镇密集区内部联系不足


“川南城镇密集区”包括宜宾、泸州、内江、自贡四市,“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包括南充、遂宁、广安三市。通过凝聚子群方法,对2012 年、2018 年城市网络进行组团划分(图6、图7),可以发现,川南城镇密集区四市在两个时期皆为联系相对紧密的组团,而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各市在信息流联系方面则有着分化为不同组团的趋势。


图6 成渝城市群信息流城市网络凝聚子群分区(2012 年)


图7 成渝城市群信息流城市网络凝聚子群分区(2018 年)


在以中心城市主导城市群信息联系的情况下,2012 至

2018 年,越来越多的节点城市受到成、渝“双核”的吸引,次区域内部的城际联系则相对下降(表5、表6)。


表5 宜宾、泸州、内江、自贡的关联度变化(最大值为100)


表6 南充、遂宁、广安的关联度变化(最大值为100)


可见,城镇密集区内城市相互间的联系难以与中心城市的吸引力相比,次级片区仍在中心城市的信息流“腹地”范围内,城际信息交互更加“扁平化”,《规划》划分所蕴含的地域邻近特性在互联网领域并不显著。


综上所述,可知成渝城市群的信息流城市网络有着成渝联系强化、结构分异明显等特征,且成都在信息流层面的网络地位要高于重庆;基于信息流视角的城市群层级体系也从2012 年的“两主两副多节点”,变为2018 年的“一主一副三节点多支撑”。


当前,信息流视角下的区域空间结构与《规划》的目标在核心城市地位、城镇轴带化发展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城镇密集区等次级区域城市的信息关联,则仍由中心城市主导,信息流层面的区域结构更易通过网络打破实体地理空间的束缚,从而形成区域内高度极化的态势。


03

信息流对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影响的再认识


3.1 信息流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空间格局细分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成为重要的议题,如何在优化成渝城市群区域空间结构的进程中把握信息时代的新特点、新趋势,值得更深入地去思考。基于信息流的城市网络探讨仍处于城市层面,但在县市单元层面分析其信息流的空间格局,可丰富对成渝地区内部空间结构的认知。


民众在互联网上对“城市”的关注及搜索,往往反映了城市中心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对于市域外围县市的代表性则有限,应做区分探讨。所以,将成渝城市群范围划分为各市辖区和外围县市,共110 个县市单元(下称县市),通过各县市被民众搜索的百度指数,分析其在全国以及四川、重庆层面的信息影响力。


从全国民众的关注层面看(表7),成都、重庆处于同一数量级,而成都借助近年来“公园城市”品牌的建设和大熊猫、宽窄巷子等城市IP 的打造,在网络影响力方面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重庆;都江堰、峨眉山因具有全国知名的景点,排名仅次于成都、重庆,其他县市的知名度在全国范围内则较为落后。


表7 2018 全国民众搜索百度指数排名(前20 位)


从四川、重庆民众的关注层面看(图 8),在两省(市)民众中影响力最高的四个县市(皆进入前20 位)与全国层面的分析结果一致,分别为成都、重庆、都江堰和峨眉山。


图8 2018 年四川(左)、重庆(右)两地民众对县市的搜索指数


同时,民众对各城市市辖区的关注程度更高,对同一行政区域内交通便捷的市县关注度也相对较高,而外围县市排名偏后。这一结果充分体现出互联网虽然可以为民众提供跨越地理距离的信息,但是基于民众关注度所体现的县市信息影响力差异在城市群层面仍服从地理邻近原则。


综合来看,县市信息影响力较高的地区,分别集中在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周边,且呈圈层式分布,双城经济圈的空间格局在信息流层面似已初步形成。


3.2 信息流对成渝城市群区域发展的作用


信息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值得作进一步探讨。对比各市信息流总量与对应年份的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三个经济社会数据的相关性(表8),可以发现,信息流总量与这三个指标的相关性都较高(均大于0.7),其中与三产增加值的相关性最高,与人口规模的相关性较低,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消费、文旅等服务业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受其他城市民众的关注。


表8 信息流总量与静态数据相关性


典型城市如以“三苏”文化等人文资源闻名的眉山,2018 年眉山市常住人口为298 万人,在区域内的排名是第13 名,但其信息流总量排名是第6 位,超过了人口总量约为其两倍的达州市。


既有研究已指出,互联网营销对民众的旅游行为有着相当强的引导作用,而互联网层面的信息关注,与实际的游客量有着空间上的高度耦合性和时间上的相对超前性。


目前,在成渝城市群中,成都、重庆以大量的旅游、文化等资源成为典型的“网红城市”,正充分借助信息流的影响力享受着互联网发展的红利。以成都为例,游客在太古里、春熙路等城市景点拍照、摄影,上传至社交平台以获取网友关注和点赞,实现自身获得感的提升;而这些信息的传播又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推动了城市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兴盛。


对比成都、重庆的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增长率以及GDP 增长率,可以看出,自2008 年经济危机后,两地GDP 增速虽从“高速”逐渐转变为“中高速”,但旅游业的总收入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仍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其增长率甚至在2015 年开始上升(图 9)。


图9 2000—2019 年成都/ 重庆旅游总收入及GDP 变化趋势


从全国层面看,成都、重庆的信息流影响力也处于前列,但相比于其他三大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内部“断层”的格局最为突出;在成渝地区,宜宾、绵阳、内江等城市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但并未吸引到互联网层面的热度,这使得其在信息层面的影响力较低(图10)。


图10 2018 年四大城市群各市百度搜索指数(全国范围内)


成渝城市群内的其他城市应适时利用各类信息平台,推广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驰名品牌、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在区域乃至全国民众中的声誉,进而吸引游客及其他发展要素的集聚,这对实现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见,信息流是城市区域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城市在赛博空间的影响力的增强,对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

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新时代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发展理念之一,要求在城市群构建过程中更加关注人民跨地域的认知和交流需求,而高效的信息关联就是这一类城际功能联系得以系统完善的基础之一。


总的来看,信息流可以促进人、物的有效交流以及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并与实体建成空间构成多层次的网络化格局,共同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图11)。


图11 信息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


04

结论与启示


4.1 主要结论


当今世界已迈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动可对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运转起到促进作用。研究基于信息流

联系分析成渝城市群的城市网络演化特征,并探讨与《规划》空间结构目标的契合度,进而解读信息流对成渝城市群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信息流城市网络的整体格局看,当前,成渝城市群呈现成都、重庆“双核”引领区域空间极化的态势;城市

群空间结构也形成了“一主一副三节点多支撑”的格局,成都的信息流影响力要强于重庆,而其他节点城市与两大中心城市的差距仍在加大。


相比于《规划》提出的“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的空间结构,信息流城市网络特征与城市群中两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地位、轴带发展格局等目标基本吻合;而《规划》提出的城镇密集区内各市受中心城市影响较大,城市群次级区域发展并不完善。


基于信息流视角分析城市群内县市层面的空间特征,可发现成都、重庆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市区以及都江堰等

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在区域中的信息影响力较强;而从城市群内部的民众关注情况看,空间格局仍受地理临近原则的显著影响,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格局已有雏形。


信息流层面的影响力提升有助于城市旅游、消费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城市群空间优化过程中须关注人民的跨地域交流需求,并通过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搭建起高效的城际信息关联网络,从而使其为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提供支撑,并共同形成系统的网络化区域发展格局。


4.2 政策启示


随着5G、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被国家明确列为“新型基础设施(新基建)”,未来信息交互在组织区域功能关联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和贡献也会显著提升。


区域中各城市在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发掘特色文化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互联网等层面信息影响力的提升,从而为城市带来宝贵的“流量”。


例如在疫情影响下,我国以及世界经济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然而,互联网经济却异军突起:2020 年一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而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3.6%,比上年同期提高5.4 个百分点 。


可以预见,随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与城市、区域发展相关的要素会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实现流动,因此,越高的信息流网络影响力意味着越多的地区发展潜力和机遇。


从信息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看,互联网信息交互打

破了地理边界,促进了城市等级体系的扁平化。大城市在信息流层面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而各类网络宣传工具也为中、小城市城市创造了机遇,其对城市品牌的推广以及人才、投资的吸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为小城市开放发展、融入区域提供了新路径。


在信息时代,必须重视提升城市与区域的“软实力”,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新基建”,为区域信息、实体流动提供更好的基础平台;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引导,让社会资本、民众关注更好地介入城市活力打造和品牌营销中,借助“热点”吸引各类要素的集聚和交流,最终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从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来讲,当下成渝地区要以推进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契机,打破行政边界桎梏。

而信息流脱离地理空间的属性,可以较好地为成渝地区城际功能交互提供帮助。


两大中心城市—成都、重庆应通过高级别的行政协调和规划引导,坚持“成都东进、重庆向西”的空间战略,提高成都、重庆两大都市圈对城市群其他地区的叠加影响;同时,应逐步培育次级节点城市,利用互联网平台等推进次区域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进而消弭“中部塌陷”的格局,助力成渝地区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区域格局的协调。


互联网的影响已深入各行各业,更改变了民众与外界的信息交互模式。研究从信息流视角探讨成渝城市群空间

结构的演化过程,有助于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多元化的区域内空间相互作用关系。


但须指出的是,研究仅以特定视角作为切入点进行空间结构辨析,无法涵盖人员、货物、资金在区域中流动的全貌,今后可进一步探究虚拟信息交互与实体要素流动间的互动作用机制。


作 者

Writer


王启轩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肖宏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张捷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工(通讯作者)


推荐阅读

“新零售”环境对实体市场转型发展的空间影响

控规调整的需求及特征研究——基于项目要素的统计与分析

风景保护、修复与提升——欧盟风景园林规划综合实践途径研究

自贸区空间规划的特性与共性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