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编制 创新赋能|2023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分论坛三 精选分享

导读

2023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分论坛三“规划编制 创新赋能”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邓东主持。随着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理念兴起,精细化城市治理是当今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目标。4位汇报嘉宾分享了数据化驱动城乡规划理念、编制方法的创新思路,展示了技术创新对城市规划方法理念、实施手段与治理体系建设的综合推进作用,给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诸多思考。

会议现场

规划治理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探索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林文棋

利用大数据及前沿分析技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构建城市空间规划治理的全周期运行监测、诊断预警、绩效评估与决策模拟闭环体系。

宏观上,基于国内外都市圈发展规律,以首都城市圈为例,面向首都圈统计监测评估各环节的实际诉求,引入“新数据、新指标、新方法”,通过对时空大数据与四经普数据的深度挖掘,细化研究尺度、构建多维指标,补充现有都市圈研究的不足,探索了一整套从数据质量管控、信息融合、范围划定、指标体系到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技术方法,形成了多源数据支撑都市圈建设的应用体系,为政府精准决策与规划实施提供科学支撑。

城市区域分析的总体技术路径

人口画像和空间分析应用的“全景式菜单”

微观上根据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商圈商业设施可达性要求高、人流吸引力强等特点,对生活服务设施、综合体与大型购物中心等进行交通可达性、选择度、辐射范围、业态规模与客流吸引力等方面的分析,对北京朝阳区商圈、北京夜经济活力水平进行研究,为消费升级提供客观依据。

商圈辐射范围示意图

走向城市能级提升、目标型治理赋能的空间治理闭环

未来,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逐渐呈现走向城市能级提升、目标型治理赋能的空间治理闭环,从价值评估,到空间研究的“三定”,再到空间方案形成与落实,以及之后的再评估,是重要的治理方向,形成一条城市规划治理的可行路径。

从人群画像到城市画像:

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意象研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 韩胜发

基于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践、相关指南要求和指引,为解决“三调”数据精度较低而无法把握城市功能结构的问题,以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为理论出发点,基于手机定位数据、POI数据、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等多源数据,对城市尺度下的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进行识别。

整体思路为基于时间地理学(时段特征)、活动分析法的空间行为研究,从微观个体行为汇总形成移动景观,反应城市空间结构,揭示城市空间问题。

研究思路

运用核密度分析、网络分析、聚合分析方法,对城市意向五要素进行系统识别与分析。通过人群活动规律划分居住、通勤、休闲、就业和高峰人群活动时段;将POI和人群活动分布格局叠合识别主要节点位分布和分级,生成节点画像;围绕节点形成的动态区域进行分类、分级识别,生成区域画像;根据网络照片的频次统计和节点耦合,生成标志物画像;基于动态特征的区域和道路分类、分级特征,结合人群活动分布格局,识别生成道路画像;最终由个体行为活动汇总刻画的连续、动态城市画像

城市画像

最后将空间规划的应用与城市意象理论结合,分别阐述五要素的内涵与转译。节点管控角度应采取尺度性、战略性、转换性、功能性特征构建空间层次的策略,从空间层次、公共空间、公共交通三个方面构建节点规划管控体系;区域管控角度应基于区域的特性从区域的功能类型、空间布局、构成要素三个角度进行要素体系构建;标志物管控角度应基于标志物所具有的象征性、视觉性、功能性和层次性特征构建城市特色、功能中心、空间特征的规划管控要素策略;道路管控角度应从道路的识别性、延续性、渐变性和可度量性四个角度提出城市、街道和建筑三个层次规划管控策略;边界管控角度应基于边界的连续性、可见性和方向性,从自然生态边界和城市物理边界两个方面掌握。

研究总结

该研究探讨了城市意向理论在大尺度城市空间应用中的局限性,通过新的数据和方法扩展了城市意向理论的内涵,为支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中心城区格局,提出了识别城市空间结构的方法。

规划引领,协同创新

——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规划设计与实施探索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富平

2022年初,住建部会同海南省,在全省范围内选址,以省部共建的形式,创建海南零碳示范区,开展我国建成区零碳更新改造的先行探索,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位于博鳌镇东屿岛,总面积约190公顷。示范建设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通过既有设施和环境的改造提升,达到运营阶段零碳目标。目前18个实施项目中的16个已完成,可比基准期减碳近70%。报告回顾分享了示范区总体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四个要点:

一是构建即多领域协同的规划编制与实施路径,形成8类、四个方面的一体化技术组织,构建一“零”、二“降”、七个“百分百” 指标体系,统筹考虑18个实施项目。组建全过程技术管理团队实施现场运行评估指导。其中一“零”、为示范区运营阶段零碳;二“降”为建筑能耗下降、交通能耗下降;七个“百分百”电力占建筑能耗比例、新能源车比例、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污水再生利用率、可堆肥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率、非侵蚀岸线生态化比例和智能化运维覆盖率。

技术组织路径

二是聚焦建成区降碳关键问题的技术协同与创新。通过整合能源需求侧、负荷侧,整合光、风、空气热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零碳新型电力系统,进行零碳电力系统建设路径分析,实现建筑降碳、交通降碳、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数字电网与智慧能源管理,针对建成区零碳改造的关键任务,探索经济高效的整体技术方案。

构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零碳新型电力系统

三是在减排的基础上为自然减负,打造绿色零碳城区。总体采用微改造微循环的方式,最大限度保持东屿岛自然风貌。并用改造产生的建筑垃圾营造园林景观、进行水和固废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是搭建全要素智能化的零碳综合管理平台。改造建设零碳综合管理中心,在搭建数字孪生底座基础上建设管理平台,实现对整个示范区建筑用地、交通用点、交通运营、可再生能源利用、市政运营等进行综合且精细化的调控。

数据驱动的三网融合与协同治理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区总经理 田锋

我国超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普遍具有体量巨大、类型多样、网络耦合等特征。轨道网、地面公交网、慢行网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大城市交通治理需要攻克的核心难点问题。目前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轨道里程长、客流量大,但不同线路和站点间效益差距巨大;二是地面公交运力、补贴的增长与客流、效益的下降已经成为国内城市面临的共性顽疾;三是电单车管理难、停放乱,影响宽松舒适交通环境的营造。

由于数据体系缺失,多方式服务之间难以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有机协作,亟需探索数据驱动的三网融合与协同治理技术体系,全面系统掌握现状客流与潜在客流的出行规律,为不同交通方式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主体提供充分依据,促进各方式之间在设施和服务上的无缝衔接。

基于精准数据实现多方式精细化运营是破题三网融合的关键举措

以超大城市深圳为案例,从打破数据壁垒、转变规划模式、升级运营服务、强化换乘管控的精细化设计视角出发,层进式推动数据驱动的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与服务协同。

第一是推动多源数据底座建立,打破跨部门跨系统数据壁垒。以CIM底座为载体,聚合城市各类动静态多源异构大数据,深入挖掘数据潜力,为多网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是推动轨道公交线网优化,转变传统公交规划布局模式。开展基于多网融合的线网优化,以灵活动态的精细化运营补足长周期设施规划的短板,并介绍了“固戍-科技园”点对点快速公交,实现公交治轨道堵的场景案例。

第三是推动智慧化出行即服务,以信息化手段升级运营服务。依托深圳市交通运输一体化智慧平台一期的数据、资源整合以及交通大脑建设,推动“三大转变”、构建“五大引擎”,打造面向市民出行服务的智慧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分阶段实现出行服务的整合。

智慧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是通过电动车与公交协同,强化轨道公交密集区电单车管控。开展分区差异化电单车综合整治、加强电单车与共享单车停放秩序管理、加密慢行网络,营造更适合公共交通发展的环境。

对“三网融合”的展望

展望未来,促进三网融合的效果提升首先必须要有强大的数据驱动;其次要关注运营中的细节问题,精进改善;最后要结合信息化手段,实现运营服务的智慧化升级,推动城市交通一体化服务。

大会现场已报道完毕

敬请期待会场外的精彩调研~

推荐阅读

规划编制 底线思维|2023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分论坛二 精选分享

新时期规划院能力建设 |2023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分论坛一 精选分享

【创新引领 创造价值】2023年全国规划院业务交流会在南京圆满召开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


我国城乡规划工作的非营利性行业组织。致力于制定城市规划执业规则、推广规划相关行业标准、搭建行业研究交流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