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观察|疫情还未结束,那些足以绕地球几圈的废弃口罩都去哪里了?
自疫情开始至今,在防疫常态化的两年多里,我们习惯了与口罩相伴的日常,也对瞬息万变的疫情和防疫规定处变不惊。
但就如同我们很少在意一天之中制造了多少垃圾,又相隔多久换一次家里的垃圾袋,在疫后的新日常中,也鲜有人会对口罩的去向追根问底。
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一份针对Covid-19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球医疗废弃物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由于应对疫情而产生的大量医疗废弃物正在给世界各地的医疗废物管理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威胁到人类和环境健康,全球多地需要迫切改善废弃物管理系统。
如何不让解决今日危机的救命稻草成为埋下未来隐患的点火绳,已经成为全球疫后长线复苏无法绕开的议题。
一次疫情
揭露出全球医疗废弃物处理的窘境
在结束其短暂却不可或缺的使命后,我们的一次性医用口罩都去向了哪里?据世卫组织援引的资料表明,早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就有约三分之一的医疗相关设施无法安全有效地处理医疗废弃物,而这主要集中在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中。
新冠疫情的到来和由其催生的大量额外医疗废物负担则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
▲ 在印度新德里2020年新冠疫情的集中爆发中,医疗废弃物爆发式的产生令原有废弃物处理系统难堪重负,大量具有感染性和化学危险性的废弃物被与普通垃圾一同填埋,对相关居民和工作人员造成极大卫生安全隐患(©REUTERS/Adnan Abidi)
在一些中低收入国家,许多医疗设施在缺乏设备、培训和相关人员的情况下无法对各类医疗废弃物作出有效分类处置,导致在这些废弃物处置过程中对相关工作人员产生健康风险,并对自然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而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尽管拥有相对完善的废弃物处置系统,但由于缺乏对新冠病毒特性的精确认知,许多低安全风险的医疗废弃物也被视作高风险废弃物一同处理,从而给废弃物处理系统和自然环境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在应对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除了一次性医用口罩、手套、护目镜等个人防护用品,核酸检测、疫苗施打、新冠病例救治以及医护人员日常增加的防护措施都在产生大量的医疗废弃物,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含有塑料成分。
据世卫组织报告指出,自Covid-19新冠疫情开始以来,全球塑料产量已飙升至原先的两倍以上。作为医疗废弃物终端处理的常见方式,无论是通过填埋或焚烧,这些制品都将有大量微型塑料颗粒进入自然系统循环,从而长期影响人类健康。
▲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各类医疗和防护用品常被不加分类地进行露天焚烧,成为影响当地居民和生态健康的又一隐患(©WHO/ Fabeha Monir)
基于塑料制品的可持续实践在全球范围内早已算不上新鲜,而在医疗废弃物问题随着旷日持久的疫情逐渐发酵的背景下,一些针对包含塑料制品的常见个人防护用品的可持续实践也陆续浮现。
医疗防护用品循环再利用?
这可能没你想的那么危险
如果你关注创意设计,同时对艺术、时尚和潮流有敏锐嗅觉,那么你一定不会对可持续理念在各类创意领域的应用感到陌生。事实上,在设计和创作中使用重复利用或循环再生的材料在今天已经屡见不鲜,而塑料制品则在其中占了很大比重。
基于塑料稳定的化学与物理性质,只要回收处置得当,许多塑料制品能够通过相对简易的方式被赋予新的价值,从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
▲ 针对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Precious Plastic项目自2013年起通过提供开源内容和工作坊培训帮助人们通过融化塑料并重新塑形的方式循环利用常见的生活塑料垃圾,而这一模式也常见于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各类含塑料医疗废弃物的可持续实践中(©Precious Plastic)
当日益增长的医疗废弃物问题在人类与新冠疫情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他们意识到许多基于可持续理念的创意完全可以被应用在许多主要由塑料制成的医疗和防护用品上,尤其是最为大众熟知的一次性医用口罩。
以一般常见的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回收利用方式为例,在口罩经过完全消杀和确保没有感染物残留后,去除掉口罩的鼻梁筋和耳挂,剩下的就是被无纺布包裹着的聚丙烯过滤层。经过粉碎、高温融化等处理,它们可以被转化为聚丙烯原材料以作他用。
▲ 以探索各类循环利用塑料制品方式为主要内容的Youtube频道@Brothers Make 通过一个将口罩还原为聚丙烯颗粒的环保项目#ReclaimTheMask 认领了数十公斤聚丙烯材料,并将其制成一张长椅
▲ 英国设计师 Joe Slatter 在伦敦街头收集了近 4,000 个口罩,经过严格消杀后将它们转变为织物结构,并用其制作了一只质感独特的椅子 (©Joe Slatter)
除了基于塑料本身材料特性进行的循环利用,在一些实践中人们也基于口罩的结构特性,将其应用在建筑材料、路基铺设等场景中。相比将医疗废弃物制成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这类做法也更容易为公众接受。
▲ RMIT工程学院的一组研究团队尝试将口罩碎片与建筑废料混合用作路面铺设材料,研究发现这一做法在遵循可持续原则的同时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强铺路材料的表现
针对公众对循环再生疫情期间医疗废弃物的担忧,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大部分个人防护用品经过严格消杀和确保安全后完全可以被回收利用。而在防疫流程中衍生的如试剂盒、医疗及防护用品的包装等废弃物,在正确合理的处置机制下则基本不会增加传播疫情的风险。
这也是世卫组织呼吁全球改善医疗废弃物处理系统的初衷之一,在确保降低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给人员和环境健康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应提升针对不同类型的医疗废弃物处置方式的精确性。
▲ 针对医疗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置的复杂性等问题,©Ecosteryl 公司推出的一系列处理设备可以完成混合医疗垃圾从消杀到分类的自动化过程,最终产出可以被循环利用的塑料颗粒。尽管如此,能够负担这类设备的地区和机构并不多见,医疗废物分类问题仍应聚焦在源头分类环节。
在疫情的推动下,口罩成为了无数人日常的必需品,这或许也是目前针对医疗废弃物的可持续探索大多以口罩为切入点的原因。尽管如此,这类实践仍不足以应对大量医疗废弃物带来的复杂挑战。
材料创新 合理使用 精确调配
医疗废弃物可持续管理的更多维度
虽然针对口罩等一次性个人防护用品的再生和循环利用为尝试缓解全球医疗废弃物问题提供了一种既有趣直观,也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解决思路,但考虑到全球医疗废弃物的新增速度和各地良莠不齐的废弃物管理机制,这样的实践终究只能在少部分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发挥有限的作用。
而更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被回收利用的主要成分,这些塑料并不会就此消失,即使它们被转变成了家具、文具或其他用品,它们仍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循环中被遗弃。只要生产出的塑料总量没有减少,这样的循环利用只能是缓兵之计。
▲ 根据废弃物处理的可持续层级,除非不存在使用和购买的行为,否则任何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终也难逃成为废弃物的命运,相较各类基于产品或材料的循环再生实践,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是最为“可持续”的方式 @WHO
在世卫组织发布的报告中也强调,全球应在改善医疗废弃物管理机制、让更多有回收价值的废弃物得到合理应用的同时,在医疗和个人防护用品的设计、生产、运输等环节更多纳入可持续原则。
从使用可降解材料、优化包装材料和方式,到研发和提倡使用能够安全重复利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再到尽可能使用本地生产的医护用品,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从源头上减轻医疗废弃物的产生问题,也将进一步减少在全球防疫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
▲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 (QUT) 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由废弃植物材料制成的材料,被验证可以用作新冠病毒的防护
同样基于减少废弃物产生的角度,世卫组织发现目前在个人医用防护用品的使用方面仍有不少改进空间。
由于缺乏对疫情防护的准确认知等因素,一些机构和个人倾向于过度使用如医用手套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医疗废弃物的产生,而这类非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几乎占了疫情中该类新增垃圾的将近一半。
为此,世卫组织还建议各地医疗卫生组织和机构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防疫对策,引导个人和机构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推动人们转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 世卫组织建议在保证防疫有效安全的前提下逐步转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防护用品,比如可换滤芯的N95级口罩(©envo® mask)
▲ 在部分地区,有专家建议在疫情平稳时可通过轮换使用或煮沸消毒的方式重复利用N95防护等级的口罩多达5次——当然,这得符合你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防疫要求
从设计和生产创新,到资源调度和使用,再到废弃物收集、处置和回收与循环利用,医疗废弃物问题实则涉及了对医疗防护用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流程的优化。
如果说基于口罩这样的日常防护用品的可持续探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对使用医疗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公众领域的祛魅,那么对于医疗废弃物处理流程中那些更不易被大众感知的环节的改善则更需要依赖于专业领域的意识提升和技术升级。
而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下,既拥有相对完善的设施和管理机制、也保持着科学严谨态度的中国,作为疫情至今的防疫“模范生”,相信也将以更为积极有效的方式为医疗废弃物处理问题找到更为可持续的答案。
-END-
编辑 | Garlic_P
Banner 设计 | Rebecca,Jed
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以“创新江南文化”为目标、以“设计致用”为原则、从“美学城市、美学生活、美学经济”三个维度,发现和传播苏州在城市更新、古城保护、苏式生活、产业创新中的新思维、新案例、新亮点,让更多人了解人文苏州、美学苏州。
长按添加「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信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官方微博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小红书账号
长按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微信视频号
前往 抖音 搜索关注 @苏州国际设计周
-苏州国际设计周媒体中心-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