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班主任节气主题班会课设计指导系列】第3讲 惊蛰:生生不息,惊春物华

陈琼老师 22号天空 2024-01-09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唐】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亲爱的班主任老师们:


你们好!


春雷乍响谓之惊,万物醒来谓之蛰,美好的节气惊蛰悄然而至。今天和大家聊聊二十四节气惊蛰,用这首诗开启惊蛰主题班会课设计的话题。



一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农历二月对应的是卯月。《说文解字》中说: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象开门之形。故二月为天门。


“卯”是指万物从地下冒出的意思,卯也就代表着生命力,代表着生机,所以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



惊蛰节气,是春耕的开始,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密切相关,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惊蛰便正式进入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劳动问候自然,等到秋天,便会得到大自然的馈赠。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唯一一个用动物起名的节气。雷声惊醒了蛰伏在洞里不吃也不动的小生灵,叫醒沉睡的大地,万物皆有感应。


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雨水渐多,气温逐步上升,万物自在生长,生生不息,惊春物华。



【节气概要】‍

2020年3月5日 星期四,庚子年(鼠年)二月十二,太阳到达黄经345°,惊蛰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蛰”者,藏也。冬眠的动物藏起来,不饮不食,就被称为“蛰”。

意思是天气回暖,万物生气盎然。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预示着,生命在这一刻“重生”。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后气温回升较快,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到处是一派融融春意了。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风有信,惊蛰花信风,花儿开放。

桃花,桃花灼灼:“几树桃花一色红,野人篱落见春风。


棣棠,棣棠娆娆:“绿地缕金罗结带,为谁开放可怜春。


蔷薇,蔷薇蔓蔓:“朵朵精神叶叶柔,雨晴香指醉人头。”


【设计思路】

    一、惊蛰·说“惊”



惊字简体,从心京声。京是纯粹声符,受惊之事与京城不相干。繁体作驚,字从馬(简作马),义为馬受驚。驚字馬上的敬是最初的警字。

篆文敬字象手拿棍防狗之意,就是所谓提高警惕。后来加人旁成儆字,仍是一人拿棍防狗,《说文解字》训练为“戒也”。于是把腾出来的敬字派去训“肃也”,此后才有尊敬、恭敬、敬鬼神诸词。
——流沙河《白鱼解字》

《尔雅》和《說文》中,惊蛰的’惊”意為靜、藏。既是天地的拘系,人生的守持,也是花開前的等待。天地不語,萬物屏息,注定要等到轻雷一响,那“惊”字才足够刻骨銘心。

二、惊蛰·三侯


我们的老祖宗把“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一候桃始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乃闹春之始,粲然而花华。在中国文化中,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与理想世界。


二候仓庚鸣;
惊蛰后五日,仓庚感阳气。嘤其鸣,求其友。嘤其鸣,求其友。鸟出而鸣啼,春暖花开之庆也。


三候鹰化为鸠。
再五日,“鹰化为鸠”,古人称“鸠”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化。到秋天,鸠再化为鹰。


三、惊蛰·习俗


1.祭白虎‍


民间有惊蛰祭白虎的习俗。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惊蛰日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遭小人恶语算计,以致年内诸事不顺。

祭白虎,可免受小人之害。祭白虎,是指拜祭纸绘的白老虎,老虎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拜祭时,以肥猪血喂之,使其饱后不出口伤人,再以生猪肉抹在老虎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是非。


2.熏艾‍


惊蛰之后,蛇虫出动。古时惊蛰当日,人们点燃清香、艾草,持之熏家中四角,驱除蛇、虫、霉味。

3.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雍正年间,晋商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现如今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4.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5.“打小人”驱赶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6.喊茶


是惊蛰日的传统习俗。人们对着山间茶树,喊出新芽,在春日里传递亘古不变的纯真;

四、惊蛰·经典


节气里的经典古诗,在古诗里去感受春天美好的春光,放声读起来。

1.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2.春晴泛舟
【宋】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3.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4.《秦楼月浮云集》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
初惊蛰。
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
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
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5.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6.游 玉 泉
朱翌
坡陀石上大绅垂,踞石跏趺世虑微。
奉引有春扶屐去,送归生月带星稀。
一时花木助欢笑,四雇风云入指挥。
是日乃书惊蛰节,鸣蛙已傍小池归。

7.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8. 布谷
【宋】晁公溯
南村北村布谷鸣,家家陇头催出耕。
道逢田你喜相语,四十在个春水生。

五、惊蛰·实践

1.我的身体我做主‍


惊蛰时节肝之阳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传统医学认为,春属木,对应五脏为肝,顺应自然界生长生发之规律,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病及高血压病。

养生应顺肝之性、补肝之阴、养脾之气,多食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百合、山药、大枣、银耳、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鸡、蛋、牛奶等,油腻食物应少吃。


惊蛰节气前后,冷暖空气交替开始频繁。此时,“春捂”不能忘,保持微微出汗,以帮助抵御渐退的寒气,有助于气血流通,顺应阳气的升发。

春季万物复苏,应该作息规律,不熬夜,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是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2.舌尖上的美食


在江苏一带的宴会酒席上,吃热炒菜时,总是有一道“平地一声雷”也叫“天下第一菜”最先上桌。可以组织同学去了解这道菜的做法,自己试着制作。体会《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给自己做的这道菜配上解说词。


3.中西雷神比较


在盘古神话中有中国最早关于雷的传说。盘古死后,他的呼吸变成了风、鼾声变成了雷,左眼为日、右眼为月……依《山海经》所说,在汉朝以前,雷公是“龙身而人头”的神,敲打它的肚子就会产生打雷的声音。

雷公的形象经过了长期的演变,演变中有哪些形象,去收集资料研究研究?西方也有雷神,请学生对中西方雷神造型有各有什么特点?了解背后相关故事。用喜欢的方式呈现。


4.悦读实践‍


很多同学都会怕打雷。针对这一内容,老师们可组织同学开展一些有趣的实践探究项目。

第一:打雷会带来危险,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可以组织同学阅读他的发明故事。梳理打雷时应当如何做好自我保护的生存技能进行交流。

第二:还可以“悦”读大自然,仔细聆听雷声。根据雷电产生和危害特点的不同,雷电可分为以下四种: ①直击雷; ②球形雷; ③雷电感应; ④雷电侵入波,各有什么特点,可以请学生在科学老师的引领下研究调查

第三:雷声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清脆响亮,像爆炸声一样的雷声,一般叫做“炸雷”;另一种是沉闷的轰隆声,有人叫它做“闷雷”;还有一种低沉而经久不歇的隆隆声,有点儿象推磨时发出的声响。人们常把它叫做“拉磨雷”,实际上是闷雷的一种形式。将这些雷声的产生、特点进行对比研究。

5.DIY饮品

制作雪利银耳汤


6.微电影《大自然在说话》‍


“农耕文明社会中,惊蛰日所表现出來的文化追求,其实就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生活在传统农耕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更多的是敬畏。

当下,面对全世界都揪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是一次警醒: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当下的中国更加深入人心。

观看公益微电影《大自然在说话》,自己选择大自然一个角色,模仿这样的口吻写解说词,和同学完成新版《大自然在说话》微电影。

惊蛰节气的最大特点就是“生”,生生不息。希望疫情能在一片生机中“早日消除”!最后,一起欣赏泰戈尔一首关于生命复苏的诗歌《生命的溪流》。

就是这股生命的泉水,

日夜流穿我的血管,也流穿过世界,又应节地跳舞。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

从大地的尘土里快乐地伸放出无数片的芳草,迸发出繁花密叶的波纹。

就是这同一的生命,

在潮汐里摇动着生和死的大海的摇篮。

我觉得我的四肢因受着生命世界的爱抚而光荣。

我的骄傲,

是因为时代的脉搏,

此刻在我血液中跳动。


备注:文中插图来源于网络。

疫情下相关文章链接:
1.疫情下的成长:班主任这4个能力需要重塑
2.【班主任节气主题班会课指导系列】第1讲:立春:万物生长,迎春启程
3.【班主任节气主题班会课指导系列第2讲】雨水:春风化雨,雨润万物
4.@中小学班主任:延期开学期间,宅家生活攻略(满满干货,请转给身边的老师!)
5.疫情时期:关于“停课不停教,不停学”,我们如何做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呢?
6.一线思考:“新冠疫情”带给教育的四点启示
7.新冠“疫情”背景下:班主任如何设计开学“第一课”?5个思维助力设计!(请转发给你身边的中小学班主任)
8.延期开学:致全国小学生关于语文“自主预学”的一封信!(请转给需要的学生家长老师)
EN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