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栀子:“四勤”写好教育公文
“四勤”写好教育公文
文/山栀子
前几日,市内某重点学校请我给行政人员讲一节课,内容是关于教育信息和工作总结的撰写。我匆匆上阵,谈了些许自以为是的经验和所谓的技巧。事后,细细想来,我的人生竟有近20年的时间,在于教育公文打交道,从不专业到专业,在材料上摸爬滚打,经历还算深切,静下来,真是感慨良多。
记忆中,参加工作刚两年,就任职一乡镇重点初中办公室主任,开始了撰写各类工作汇报和校长讲话。彼时刚刚20岁,是很多人眼中毛头小伙子,稚嫩。一边教语文,一边写公文。趁着年轻多做事,有热情,有韧劲,爱学习,勤思考。一写就是八九年,直到任小学、初中的校长时,还是坚持自己写,笔耕不辍。正是这样一段特殊的磨练,让我有幸写进市教育局,还去市政府研究室写了几个月,服务对象从校长到局长,再到市领导。我竟也在匆匆的公文写作中进入不惑。
一路走来一路“写”,省报省刊和其它媒体上发文不少。如果说有一些经验,我觉得自以为难得的是“四勤”。
勤积累,力求胸有成竹。我的积累,始于教书。初教语文时,凡是读到的好教案、好赏析和好解读,我都要用不同的方式积累下来,短短几年,就积累了好几本教参。初中语文的所有重点篇目都有涉及,语文教学上的得心应手和成果累累让我第一次品尝到了积累的甜果。从事教育管理后,积累的对象主要是各类有关教育的理念和专业研究。在任初中校长期间,我受人委托,将某领导五年的讲话稿整理成一部文集。从30万字到12万字的变化,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学习、研究、思考和改写中,我第一次全面而深刻地聆听了一段教育的足音。进了局办,不能再局限于一所学校或教育的某一个方面,要求我更广泛、更高层次、更前瞻性的吸收前沿理念创新思想,踩准时代发展的节拍。《人民日报》《人民教育》《湖北教育》《中小学校长》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成了我阅读积累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系列的领导讲话稿、政府工作报告等。小到一个标题,几个小标题,一个段落,大到一篇文章,只要有观点、有新意、可借鉴,皆要“拿来”。近两年,又剪贴和摘抄了四五本资料,成了手头信手拈来的“宝贝”。更重要的是,当接二连三的材料撰写任务叠加而来时,我不曾有过措手不及的茫然和慌乱。
勤思考,力求言有深度。我的思考,紧承阅读。无论是感兴趣的新闻事件,还是教育现象,读到了或是看到了,就必要有所思,思不求深,但必有所得。任班主任和分管德育期间,我有撰写教育叙事的习惯,一个小故事也能闪烁一片火花,并通过博客与同仁分享教育的美丽和精彩;分管教学期间,我关注着最前沿的教学改革理念与模式,也在尝试中反思,在反思中变革。在局办撰写领导讲话期间,在熟悉各地各校的材料时,我总要思考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每一次拜读领导的修改稿时,我会一处不漏地比对,想一想领导为什么要这样改。
勤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好的文章必然经历一个不断修改、不断打磨的过程。公文也是如此。往往是,一个标题,或几个二级标题的琢磨时间会远远超过内容的撰写。在市政府研究室参与撰写“政府工作报告”的经历,打磨的是文字,也是打磨我自己。一字一句的增删和调整,凝练、至简、朴实而又不失灵动和情味。
勤突破,力求不断创新。写公文,经常会出现同一个题材被反复翻弄、同一个材料要在不同会议上表达的情形;更有,每到同一个时间节点,要重复同样的材料,却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会不断突破,变革创新,绝不能“炒现饭”,领导不爱听,自己也厌倦。我需要对已成型的旧文和原材料进行重组,再加工提炼,用不同的字句进行再表达。
去年,我开展坚持读时评,写时评,并成为“荆州评论”特评员,连续在省网和荆州网发过几篇稿件。写好一篇有价值的时评,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必须对信息进行过滤,必须加以思考和提炼,必须具有独特的思考,并突破一般的思维惯性,必须追求有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更深刻的思想。我以为,这是练好“笔头”功夫的好路子。
不论是信息、总结、汇报、发言稿,还是领导讲话,无非是一个从掌握素材到提炼分析的过程,都要历经一个积累、思考、打磨、突破的过程。
新时代,需要好文风和新文风。好文风不高深,一眼能看出来,基本的要求,辞达而已;新文风,“短时新”罢了。
大浪淘沙,唯有清新生动的文风,才能让听众和读者入眼、入脑、入心,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我作为一个教育公文职业写手,时常担忧自己过于专注教育公文这样狭窄的领域,让公文越写越“窄”和“死”,变得小家子气,于是,我时常在闲暇之余,多读一读和写一写散文、诗词、演讲、故事和报告文学。散文能让公文变得生动和鲜活,诗词和演讲能让公文添得诗意和情怀,故事和报告文学则能让公文有血肉、更大气。
还是古人说得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更多精彩,请点击标题上方的蓝色字“乐乡树人”关注本号,或者点击文末左下方的“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2.心中的一亩田
4.养狗小记
更多精品文章,请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