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扫脸”,管理走神还是教育走秀?
“课前扫脸”,管理走神还是教育走秀?
文/山栀子
在武汉某实验小学,学生上课前先扫脸,用于后台建模及开课后学生课堂行为的观察,大数据帮助跟踪、管理师生的行为举止。(澎湃网4月4日)
“扫脸”不是新词了,但最近很是流行。诸如单位考勤,银行取款,等等。
小学生“课前先扫脸”,不是为考勤,而是跟踪管理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否“走神”,大数据的应用又一次上演教育版的“速度与激情”。
从消息看,学校的初衷很“前卫”也很“科学”。“扫脸”的目的在于通过大数据生成测评报告,跟踪和管理师生的行为举止,用数据驱动课堂、诊断教学行为,让课堂问题可视化、清晰化,让课后干预更准确。
大数据的强大功能,我们无法想像,也丝毫不用怀疑。
教育,需要高科技,也需要大数据。只是,如果教育完全被高科技和大数据所替代和裹挟,教育,也会偏离它的初衷和原义。
课前扫脸,需要时间,也需要秩序。不能想象,这样的课间十分钟,会是个什么样子。
课堂走神,极其正常。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注意力不集中,更是小学生的学习特征。学生课堂如果不走神了,那不是机器,就是“神人”!用课前扫脸来建模,监控和评估学生课堂上的神态和言行,这是比“天网”“探头“还可怕的“心网”。不能预测,大数据评估的学生表现会给予教育和管理者以什么神奇的研究成果。
如此,用大数据来管理“走神”,怎么看都觉得怎么别扭,既不符合育人规律,也不贴近学生心理。
教育,需要精细,也需要创新。只是,过度精细的管理往往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束缚和负担。
新时代的教育,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一个模子”育人。它更加注重公平和自由,尤其是在安全感、不压抑的环境中自由、自主地学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这才是课堂的本色。只要教师目中有人,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尽在眼中,尽在掌控,何需“大数据”的分析和评估?人才培养的“精加工”,也不可面面俱到。
教育领域的高科技和大数据,远远不止于管理“走神”,切莫演变成又一场教育“走秀”。
(本文已经刊于4月8日《荆州新闻网》荆江评论,详见“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5.从“丢书”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