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2019年荆州市中考诗词赏析专题复习|山栀子
2019年荆州市中考诗词赏析专题复习
文 / 山栀子
【复习说明】
1、会默写诗词及重点名句。2、会理解和赏析诗词名句。3、会辨识诗词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4、会把握作品内容和情感。
《渡荆门送别》赏析
1、首联叙事,交代了此行的目的。颔联写景,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得充满了动感和空间感,蕴含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两句中的“随”“入”炼得好,群山渐渐远去,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野,着一“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着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辽阔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两句合用,写出了群山逐渐消失,长江由近而远的真切的动态。
2、颈联承颔联由远而近:“月下飞天镜”句,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入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句,是白昼眺望所见。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这两句运用衬托手法刻画了长江江面平静、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3、尾联紧扣题旨抒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江水以绵绵情意。
《使至塞上》赏析
1、“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可见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2、“归雁”一语可知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诗人借蓬草和归燕自况,写飘零之感,暗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郁闷。
3、颈联两句“诗中有画”,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边疆沙漠,浩瀚无边,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登岳阳楼》赏析
1、首联写景,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惆怅。“徙倚”二字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
《望岳》赏析
1、这是一首古体诗,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歌既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赞美之情,又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春望》赏析
1、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2、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以乐景写悲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反衬诗人的家国之愁。
4、“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
1、首联中的两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凄凉地”和“弃置身”。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心情痛苦而又孤寂。
2、抒情的两个典故:“闻笛赋”与“烂柯人”,前者是对亡友的悼念,后者抒发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作者用两个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3、名句解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现出豁达的襟怀。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会比现在好,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忧伤。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诗眼:“长精神”。向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以此结束全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收到语已尽而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赤壁》赏析
1、虽为咏史诗,其实是借题发挥。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2、名句解读:“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杜牧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他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 ”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1、词的上片由问天开始,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注意结合两个关键句。)
2、词的下片对月怀人,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3、两个哲理名句的解读: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界的规律。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
1、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层的感慨内容。
2、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城,它繁荣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过记载,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宫阙万间都作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过程的真实写照。
3、第三层(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的主旨句,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
《过零丁洋》赏析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科举入仕;勤王抗元。
2、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饮酒(其五)赏析
1、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融合的心境。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
2、诗眼“心远”。“心远”的意思是:
“心远地自偏”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3、名句解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此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的情态和无我之境。这两句是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流露。
4、“真意”哲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真”,即是人的自然本性。他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这一“真意”即是其人生理想。
《行路难》(其一)赏析
1、“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2、极富有表现力的一组动词:停、投、拔、顾。这四个动作具体形象而又深沉地表现出诗人无所适从的茫然之感。
3、运用夸张来反衬:诗以叙事开篇,以极为夸张的笔法领起,写“金清酒”,“玉盘珍羞”,仿佛在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4、运用比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形象化的语言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5、运用典故: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6、运用反复:因而连用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行路难”,节奏短促,声调低抑,唱出无穷忧虑和焦灼不安的心声。
7、名句解读:最后二句笔锋一转,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终有一天能乘风破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实现自己宏大的理想。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赏析
1、全诗共十八句,按内容大体分为“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
2、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
3、咏雪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以春花喻冬雪,形象地描写出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又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受。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用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把冷的程度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
5、过渡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胡琴琵琶与羌笛”,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6、结尾四句,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幅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景。“雪满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己亥杂诗》赏析
1、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忧伤与回归的愉快(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交织在一起,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2、抒情名句解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是:愿化作春泥,去充实春天的生命,去滋润未来的花,如花的未来。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3、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望江南》赏析
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寥寥数字便简明地写出了这一女子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
2、“过尽千帆皆不是”,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3、“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即将西下,江水不断东流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相思之愁。斜晖脉脉,暗指其含情脉脉望穿秋水的眼神;水悠悠,喻指其悠远不尽的相思。
4、主旨句:“肠断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渔家傲·秋思》赏析
1、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一个“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异”:“衡阳雁去”,“四面边声”,“落日孤城”。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下片抒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运用典故,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借景抒情,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手法,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1、上片记叙出猎盛况,突出一个“狂”字。并以孙权自比,亲自挽弓马前射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2、下片抒发雄心壮志。“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用典,苏轼以魏尚自比,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星,这里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赏析
1、全词由现实入梦境再回到现实,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结语五个字“可怜白发生”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2、名句解读:“ ”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是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3、艺术特色: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余音缭绕,余味无穷。“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从这首词的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的悲愤;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处处体现了“壮”的特点。
《关睢》赏析
1、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第一章是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中以荇菜流动比喻淑女的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全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诗中最能表现这种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第四、五章想像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
3、这首诗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和重章叠句。
《蒹葭》赏析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儿地张望寻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人尽管立于河边,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醉如痴的形象栩栩可见。
2、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重章叠句是本诗语言上最大的特色。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观”字起到统领全篇,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运用动静结合手法。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了作者曹操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茫茫大海与天相接,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次北固山下》赏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4、“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钱塘湖春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3、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不说绿草如茵,而说“浅草才能没马蹄”,不落俗套,富有新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1、主题思想:
全诗描述了自己的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进而由个人的痛苦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百姓,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呼唤,抒发了诗人包揽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 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的庇护天下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宽广胸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 (1) 第一节中写暴风对茅屋肆虐的几个动词是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 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 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描写: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叙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抒情:自经战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天净沙·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画面: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2、这首小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深秋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3、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这首小令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
4、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5、这首小令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6、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
7、“小桥流水家”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悲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