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道】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哲学|胡 玲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蓝字”和我们共度国庆!


教育是关于生命的哲学

文 胡 玲《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法国著名画家高更一生最宏大的一幅画作。这幅画从右往左依次向我们展现了人生三部曲。右端的婴儿,代表着生命的开始;中间正在伸手采摘果子的青年,代表着成长;左端的老人,代表着生命的终结。画上的其他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故事。其中成双成对的男女代表着爱情;深思的女人,象征着人类的反省;神明象征着信仰;白鸽象征死后的灵魂。高更用单纯、粗放、古朴的装饰性语言,构筑了他心中的伊甸园。画名则是画家发出的一个亘古天问,画作完成后,他对自己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也是2019年“国培计划”青年教师学科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湖北科技学院刘宗南教授的讲座中PPT首页抛出来的三个问题。刘教授的课题是《教师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按理来说这应该是一堂仅仅关于教师和教育的讲座,但整节课与我开始的感觉与预期一样,刘教授给我们上了一堂贯穿教育的哲学课。何为“教育”?“教育”何为?

教育是引导。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
  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

教育是唤醒。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妈妈和儿子坐在公交车上,途中上来一位老爷爷,妈妈连忙起身让座。过了一会儿,一位抱着婴儿的阿姨上车了,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儿子跳下座位说:“阿姨,您坐这吧!”看着小婴儿扑闪的眼睛,母子俩会心地笑了。爸爸一边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边对孩子说:“赶紧学习去,看什么电视?”这样的孩子能爱上学习吗?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现实生活中,父母带着孩子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样的孩子能有安全意识吗?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要求在孩子身上形成的品质和良好习惯,父母都应具备。父母榜样作为一种具体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力量,会成为孩子的参照。教育好孩子,重要的不是讲大道理,而是为孩子做榜样,让孩子跟着你做,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以父母为榜样模仿效法。在日常生活中,谨言慎行,以身示教,凡是不良的言行,首先要杜绝在自己身上发生。

教育是点燃。爱尔兰诗人叶芝曾经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原本是一个前途光明的工程设计师,因为替单位“背锅”入狱,而缺失了儿子马飞7年成长的时光。再次相见时,儿子是一个被教导主任视为“再怎么洗也成不了钻石的煤球”,责令其退学。马皓文用他独特的方式引导孩子兴趣、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成长,这正好与教导主任所重视的“唯升学率观念”相反。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制造了影片最主要的戏剧冲突,从而也引发广大观众探讨一个很有价值的主题:
  对孩子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马飞从小就被老师说成“缺根弦”,连他妈妈也一直说“他本来就很笨。”教导主任更是屡次强调:“煤球再怎么洗,也成不了钻石。”因此,马飞也认定自己是个“会把爸爸蠢哭”的孩子。唯有马皓文很坚定地告诉他:“所有人都说你是废物、笨蛋、蠢货,但爸爸相信你不是,永远不是!”这句话就像一束光,照进了马飞长期被否定与打击下的黑暗生活中。他的眼睛里开始有了光,学习的动力与内心的力量开始恢复。把水注满,可以理解为填鸭式教学,只是教育者单纯地输出与被教育者被动地输入。点燃火焰,可以看成是调动被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的过程不再是枯燥被动的,而是充满活力充满求知欲望,就像火焰一般熊熊燃烧。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种方式,去活着,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的方式。但是,生活方式在这里似乎也不够贴切,略显肤浅。教育就是或教育应该称之为:生命方式。教育,就是选择哪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当这种方式适合这个生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生命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和外在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这种感受,只有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这个人才会知晓。就是在这个地球上,有多少个人,其实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方式。有的机缘巧合,表现的充分,就成为大家瞩目的对象,更多的,则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本质上,这些不同的存在,其实没有任何的不同。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足够了。因为,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它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孩子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他们学到了什么,每学什么,是悲伤了还是快乐了,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同样的,孩子的生命里,最需要什么,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哪一种生命的方式,最适合自己,也只有他才知道。作为教师,你所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你对生命的理解体现。无论哪种教育方式,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学生与否。在选择哪种教育方式之前,一定要依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人生经验。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而无论哪种方式,都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内在。

将哲学的思想融入教育,是对于生命本质和教育本质的一种探索。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的老师,也一定是要站在生命的层次去思考,而不仅仅是钻研技巧与方法。教育是什么?这似乎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哲学的命题。我想,教育就是引导一个人寻找如何度过一生的生命方式;教育就是唤醒一个人内心真善美的部分;教育就是点燃一个人对于生命的热情。(作者单位:松滋市南海小学)

推荐阅读:

1.【论道】以“三双工程”建“三赢格局”|山栀子

2.【支教手记】那一定会很好|张 华

3.【时评】心有“白昼流星”,荒漠也能变绿洲|山栀子

4.【新中国70年】我和我的祖国|胡 玲

5.【黄老师讲作文50】标题制胜——说说教育故事的“官方表达”|山栀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