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题评论】五年级女生作文被批没有“传递正能量”引发跳楼悲剧,你怎么看|山栀子 刘婉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别把“正能量”的帽子戴歪了

● 山栀子
近日,江苏常州市金坛区某小学五年级女生缪可馨坠楼事件令人痛惜。事件中,学生因作文被老师批没有“传递正能量”而反复重写的细节引发网友热议。


学生缪可馨的真正死因尚待调查,传闻中的诸多前因后果还需要权威发布。真相正在路上,但事件暴露出来的作文教学和师德师风问题确实不可小视。从网上曝出的这篇《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看,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当属上乘。文章不仅有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细节想象,还有自己的个性表达;尤其是,其联想和思考能紧密联系现实社会,表现出很强的思考力和写作力。据新闻报道,该生的作文经常是第一,这篇“绝笔”也是有力的应证。


然而,我们看到的是这位老师作文批改的简单、粗糙。从专业的视角看,孩子文章的长处和看点恰好被老师大笔一挥:删了!更有,一个颇有争议的地方是,“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是却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孩子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负能量”吗?且不说这名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的高下,单从其评判学生作文的“卷面”可见其草率的作风。我们更要思考的是,如何告诉孩子什么是“正能量”,我们应该怎样传播“正能量”。正能量的特质首先是“真”。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教孩子做真人,就要从说真话开始。心里话的真实表达,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标准;文本与生活紧密相联,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如果真话没有错误,如果真话有助于孩子的心智成长,如果真话能引起普遍的共鸣,如果真话能引导人们一起向善向美,这就是正能量!“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谓童叟皆知,其真谛正在于让人看清生活中的“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认识人性的虚伪和狡猾,这个故事都可谓最生动的“教材”。无论我们的时代多么文明和进步,认识其局部阴暗和复杂的一面,也是我们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从这个意义讲,孩子在作文中表达的感受,不仅不是负能量,而且是有力的正能量。真情实感与“正能量”从来不是矛盾。鼓励孩子敢于说真话和有个性的表达,这是作文教学的价值所在。刻意人为标榜的“正能量”,往往经不住传播和沉淀。对于一个五年级孩子而言,这个“正能量”的帽子还真“沉重”。每一个老师都应从这个事件中汲取教训,别把“正能量”的帽子给戴歪了!否则,教育的悲剧还会重演。(本文已刊于6月18日《荆江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

 

荆江评论

教师批评教育不妨裹点“糖”

 

荆州新闻网(评论员刘婉璐)6月4日,江苏常州小学五年级小学生缪可馨,从教室跑出后,翻越栏杆坠楼身亡。据孩子妈妈讲述,6月4日作文课,缪可馨在《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中,发出感慨:“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确是阴暗的。”任课的袁老师在作文纸上批:传递正能量。下课后,可馨冲出教室,爬上栏杆,从四楼坠落身亡。(凤凰网6月16日)一纸作文,被老师圈画得面目全非,一个鲜活的幼年学生,因老师一句“传递正能量”的批评潦草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是令人捶胸顿足,扼腕长叹。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强,在批评学生时,建议老师不妨裹点“糖”,让孩子能在和风细雨中接受批评教育。批评的话裹点“赏识”的糖。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块糖”的故事犹在耳畔,他巧妙地用奖励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打架的错误,通过表扬达到了批评的目的,让孩子心悦诚服。袁老师在面对缪可馨的作文时,如果能先用放大镜看孩子的优点,表扬她按时完成了写作任务、作文篇幅长、很有自己的想法等等,再用显微镜看孩子的缺点,先扬后抑,减少批评的摩擦力。如是,这场血淋淋的人祸是不是可以就此躲过呢?批评的话裹点“宽容”的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育生涯中,批评必不可少。在批评学生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少一点严厉,多一点宽容,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当缪可馨看到自己辛苦写好的作文被老师批上一句“传递正能量”并要求重写时,心头的阴影面积定是难以估量的吧。善待孩子的错误,尊重学生的想法,宽容他们的观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思想,正确引导孩子看待生活中的善恶美丑,消除负能量,重拾正能量。批评的话裹点“体贴”的糖。处于身心成长期的学生在受到批评后,常有不满或抵触情绪,心灵十分脆弱,实属正常。此时,我们不能将被批评的学生弃之不顾,而要像呵护小草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轻轻地走到孩子的身边,轻言细语,体贴入微,相信老师任何一个充满善意的举动都会像春风拂过孩子的心田。多一点体贴,多一点温暖,做好情感疏通工作,看到孩子身上的进步,积极肯定孩子,鼓励孩子,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熠熠生辉,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教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暴风雨式的批评,在教育学生上看似强悍无比,结果却显得软弱无力。老师要把批评的话语化作绕指柔,化作三月风,去滋润去感化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善意的批评教育下健康茁壮成长。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代青少年太过脆弱,遇到问题容易极端冲动,以命抗争,缺乏挫折教育,同样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作者单位:松滋市王家桥小学,本文已刊于6月18日《荆江评论》)推荐阅读:1、【时评】“借1分”背后是教育观的“满分”|山栀子2、【朗读者】刘婉璐:你若懂我,该有多好3、【时评】应引领“钟美美”钟情于健康之美|山栀子4、【同题评论】各地纷纷出台“教师减负清单”,你怎么看?|刘婉璐 彭倩倩5、【同题评论】学生少“一分”,师爱应该多一分|胡 玲 周治香6、【时评】从来没有无端的“神仙母女”| 刘婉璐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