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题评论】致敬!最是那一城书香的温柔|刘婉璐 易 煜 胡 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荆江评论

致敬!最是那一城书香的温柔


荆州新闻网(评论员刘婉璐)近日,一张湖北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中的留言图片在朋友圈热传。


25日下午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也转发了这张留言的照片,表示“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留言的主人公,是在东莞打工17年的吴桂春。由于疫情的影响,他工作的鞋厂停工,无奈之下他打算返乡。图书馆是他在东莞除了工厂、出租屋之外,去的最多的地方。25日下午,吴桂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只读过小学的54岁读者动情地说:“余生永不忘东莞的书香。”(《广州日报》 6月26日)农民工吴桂春用短短一纸留言,对挚爱的东莞图书馆倾诉衷肠,一字一句都是他对书籍的留恋与不舍。原来,这个城市最让他割舍不下的,就是那一城书香的温柔。


一城书香温暖孤独者的时光。在车水马龙、霓虹璀璨的城市,农民工吴桂春背井离乡,过着工厂出租屋两点一线的生活,剩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偷得浮生半日闲,在单调的日子里,是书给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诗意。因为书,他在物欲横流的都市并没有迷失自我,反而让他拥有了一个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啃红楼、赏人物、品典故,这样的读书情怀陪伴他度过了打工生涯的十七个年头,是一缕缕墨香抚慰了一个农民工寂寞的心。一城书香塑造求知者的人格。读书给予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慰藉,而且是为人处事的智慧。书仿佛有着一股魔力,经过书香的一番涤荡和滋养,会让我们的心性更加平和,胸怀更加宽广。小学学历的吴桂春,靠一本字典作舟,在浩瀚书海里尽情遨游。从2008年至今,连续在图书馆读了12年书的吴桂春已经不记得自己读了多少册书,但是那些书对他的影响日益丰盈。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如此,吴桂春就是通过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先贤圣哲的著述中学习他们的人格,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一城书香打造人情味的都市。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图书馆可谓一方净土,可以让人洗净尘嚣,获得片刻的宁静,不争得失,不问结果。一个城市里,有一批爱读书的人并不难得,难得的是越来越多的打工一族在图书馆里流连忘返。东莞市从2004年起,致力于打造“图书馆之城”,以打造“学习型城市”为突破口,系统地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包括南来北往的所有市民,能够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守候一方精神家园,诗意地栖息在这个城市是多么幸福啊!渐渐地,这个城市也变得美好起来,有温度,富有人情味,洋溢人文关怀。难怪,东莞图书馆官方微博在看到吴桂春的留言时,他们回复“感谢,我们一直在,等您再来”;难怪,东莞市人社局就业服务部门第一时间与吴桂春取得联系,积极协助他寻找新的工作。原来,书香可以滋养出一座有人情味、有同理心的城市,相信书香也同样可以烘托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最是那一城书香的温柔,让我们相信,她惊艳的不仅仅是吴桂春一个人浪漫的南漂生活,而且也能为千千万万个为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的我们,晕染出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单位:松滋市王家桥小学,本文已刊于6月28日《荆江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


动容的留言后,深藏一颗求知心

● 易 煜 一张湖北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图片,令人甚为动容。在农民工吴桂春17年的东莞飘零史中,就有12年东莞图书馆读者史。而且,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的吴桂春来说,字典是他的最爱,他还喜欢历史故事和《红楼梦》。吴桂春能够在艰辛的打工生涯中,不忘读书,勤于读书,是他对知识的渴望支撑着他的意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落下帷幕时,其貌不扬的外卖小哥雷海为一路过关斩将,击败北大硕士彭敏,最终夺得冠军。雷海为在生活的磨砺中,并没有沉沦,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读古诗词上面。这些年来,城市在变,工作在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诗词的那份执着和热爱。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让你离目标更进一步。雷海为,就是最好的实例,现在,他可以每天读喜欢的书,还可以带领孩子们读爱上读书,坚持阅读,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雷海为如此。吴桂春,同样。即使在鞋厂做工再累,也不忘挤时间去图书馆读书。正是他坚持的力量,引起东莞市人社局的关注和帮助,日前,吴桂春已经顺利留在东莞,继续他的读书生涯,实现了他的梦想。这也是,东莞市“学习型城市”的最佳诠释。东莞市在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立于浪尖,与这座城市的爱上读书,渴求知识,追求进步密不可分一座城或者一个村庄,爱上读书,是对知识的渴求,是发展的必然,更是我们仰望的高度。近日,斯家场镇姜家岭村成为《学习强国》《湖北日报》《荆州日报》等媒体关注的热点。荆州“博士第一村”这个名号不是从天而降,这里有博士生11人、硕士研究生32人、大学毕业生171人,一个小小的村庄,缘何人才辈出?“崇文尚学”在姜家岭蔚然成风。家庭间“不比做屋,只比读书”“晴耕雨读”的做法,已然坚持了18年,才有了博士的学成后反哺家乡。油茶基地扩建,脐橙种植资金筹集,村级公路修护,“博士书院”修建,这些,在姜家岭村都不是困难,为何?有人,就有一切,有人才,就能创造一切。人才从何而来?读书,唯知识可以改变一切。在读书中,培养我们宽容的品德、心智能力、语言文化素养、创造力。正因为如此,“博士村”才有这么多博士,才有来势喜人的发展趋势。淳朴至上,贤良为重,勤学为首的精神内核,润物无声的净化熏陶,成为姜家岭村家风党风民风教育的共同体,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好则政风清,皆是书的功劳,书读得多,自然,人就眼明心亮了。一个民族,更应如此。读书,对于一个民族,如生命般重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离不开博大深厚的人文力量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社会对知识学习的高度重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持久的源泉动力,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不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毛泽东、习近平都是身先士卒,并积极鼓励大家多读书,读益书。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根脉,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善于读书学习、广揽并蓄的优良传统。在知识和文化迅猛发展,各种文化融合、交流、碰撞的今天,更应提倡全民读书,切实提高国民素质,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繁荣昌盛每日,静静读书的你,是最美的人儿!匆匆人生,知识是我们最忠诚的精神伴侣,去书中找寻它吧(作者单位:松滋市斯家场小学)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图书馆常客

● 胡 子
一段爆红网络的“留言”这几天在朋友圈刷了屏了,读来颇有感触。事中主人公是一位湖北来粤的务工人员,十几年来,在枯燥的工作之余,就是靠在图书馆里看书来打发日子,简直就是加强版的“凿壁偷光”啊。 因疫情工厂停工兼自身年岁原因,主人公吴桂春估计此生再难“复出”,无奈之下决定退掉读书证。这份留言里的依依不舍,欲罢还休,阅者读来无不动容。其对馆方的殷殷祝福,朴实无华,透露出的真诚如热酒下喉,温厚绵长。 上世纪末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无数内地民众就奔赴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去务工。远离了家乡与亲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精神生活的填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年轻些的追求时尚,唱歌跳舞。年长些的聚堆闲聊,喝酒抹牌……个中不乏有“思想”者,以书取乐,与年龄学识倒也无关。有为改善生存能力,功利读书的;有为陶冶情操修养,休闲看书的。尤觉得这后者殊为难得,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为心中那片净土。我看吴公桂春无疑属于后者了。看他那阅历及所读书目,无一不是“闲书”。我小时候也看闲书,常被奶奶骂作无用功。她老人家哪里知道,只为有用而读书,是一件多么无趣的事啊!成年后也同吴公一样在粤地谋生,一样蹲书店泡图书馆。只是后来因扎根太深,琐事繁杂,没他这么洒脱罢了。 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一定能改变心境。外卖小哥雷海为勇夺诗词大会冠军后,凭知识改变了命运,一时引起很多人的遐想,但他开始绝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读诗的,只是为了心中那份喜好。现在爆红的吴公桂春“出名”后,或许也没奢望命运会改变太多,但他对看书的那份执着相信仍会坚持。习惯是一辈子的事,久之成瘾,不独看书。 现在人的精神生活,纷繁复杂。外面看着热闹,无味者也多。比如这些年兴起的刷“颤音”“慢手”小视频的,城里乡下,十有七八。感觉却像我们小时候喝的糖精水,就为追求那片刻的感官刺激,实无营养,更不耐咀嚼。不若读书,有得回味。可惜,现在看书的硬件是够了,但旁枝纷扰也多,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就少了。也有读电子书的,但那感觉及状态是不能与手卷相比的,也做不到专注,聊胜于无吧。精神生活本来也提倡百花齐放,不好厚薄彼此,但提倡一些诸如看书等“有内容”的生活方式,或许也是宣扬一种正能量吧。 为东莞图书馆的温馨宣扬叫好,为吴桂春的看书坚守点赞。呼吁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期盼更多的人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作者系松滋市刘家场人,现居珠海。)
推荐阅读:1、【随笔】跟着“美和易思”读《学记》|山栀子2、【朗读者】刘婉璐:永远的山栀子3、【梦里花语】溪云夜灯送行人|陈春霞4、【时评】“借1分”背后是教育观的“满分”|山栀子5、【时评】从来没有无端的“神仙母女”| 刘婉璐6、【时评】应引领“钟美美”钟情于健康之美|山栀子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