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评】用“无作业日”改变校园“温度”|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用“无作业日”改变校园“温度”

● 山栀子
一周五天,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老师轮流发福利,每天免做一科作业,腾些时间为学生保睡眠,留些空间让学生自主成长。近日,武汉七一华源中学在全校各个年级推行“无作业日”实施方案引得一片叫好,也有人担忧能持续多久。(长江网9月18日)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已成普遍现象。近几年的“两会”声音,总少不了为学生减负的沉重话题。减负的呼声与日俱增,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中小学生减负规定,包括控制作业总量,控制作业时长,保障睡眠时间等。然而,听起来好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难上加难。现状是,越减越重,越减越难。沉重的课业负担呈蔓延之势,唯一的根源在“高考”这根指挥棒。“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焦虑,已让课业负担的压力“传染”到了小学一年级,学生无一幸免。初中的负担尤其沉重,学生苦不堪言。治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非一日之功,也非教育自身所能承担其重。从近几年治理中小学课业负担问题的现状看,教育有作为,但效果非常有限。2018年底,在中央高层的关注下,由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被称“史上最严减负令”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重磅出台,剑指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对校内、校外、家庭、政府四方落实减负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事实是,学校执行畏首畏尾,校外培训市场一片火爆,教辅资料的蛋糕越做越大。教育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哪怕是一丁点的改革小举措,都会牵扯到多方的利益。其实,真正阻碍“最严减负令”落地落实的,并非教育,而是整个社会的力量。其中,还包括来自家长群体的“阻力”。在沉重的课业负担和重点大学的诱惑面前,家长宁可选择前者,和孩子“一起拼”,再苦再累,也就是十二年。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学校“围墙”名存实亡。教育自身的定力,也有被迫为社会裹挟的时候。今年八月,南京一中因高考达不到家长预期被喊“校长下课”,素质教育的三年追求也抵不过高考升学率的“当头一棒”。让人不得不感叹,缺乏社会的同频共振,一己之力的改革是多么的苍白。而早在去年十二月,网络媒体一个耸动标题“南京家长已疯,减负就等于制造学渣”的网文就曾引起社会的广泛共鸣。正因为如此,学校在减负问题上的态度暧昧应该被理解。同时,小步迈进,谨慎尝试的改革更应该被肯定和鼓励。武汉七一华源中学在全校各个年级推行“一天一科无作业日”的创新,在武汉教育体系中更显得难得。学习应该有压力,但也不能超出其身心的承受力。否则,学习就会变成一种痛苦的事,学生就会厌学甚至变得心理扭曲,这就适得其反。当社会大环境紧张得令人焦虑时,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小环境的调适和改变让学生时时能感受到奋斗中的温暖。分数,也是可以有温度的。


“无作业日”并非首创,但坚持和推广却并不容易,在推进减负上具有引领价值和标志意义。“练在当堂”“作业完成在学校”,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一科一天无作业”,可以促进任课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上作出研究并付诸实践。“打持久战”不如“打效率战”,给学生更多一点自主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给予学生更多素养发展和创新发展的机会。“一天一科无作业”只是一个新的开始,还有一天每科无作业,还有一周无作业,还有更多的美好。(本文已刊于9月21日《荆江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推荐阅读:1、【上清报告】用新教育铺展新画卷|刘关军  山栀子2、【时评】减负,决不是对家长“甩锅”| 山栀子3、作业减负规定,何以成一纸空文4、【时评】让教师回归教育就是最好的减负|山栀子5、【上清走笔113】“家常课”也要多点“语文味”|山栀子6、【故事】看    见|山栀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