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评】不必谈“艺术中考”色变|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乐乡树人



不必谈“艺术中考”色变

● 山栀子
最近,美育入中考的话题引发网友关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将音乐、美术正式纳入中考,利用中考指挥棒“倒逼”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音乐、体育、美术,传统的“小三科”全部纳入中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始在实践层面落地。(“半月谈”公众号10月26日)


艺术中考,回应是美育不重视、课程不落实、教育不公平、发展不全面的现实问题。艺术中考,导向的是全面均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是补齐教育最大的“短板”。我们提出“办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就是要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教育改革和发展到今天,美育是“五育”之中的最大短板。以音乐、美术为代表的美育课程,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薄弱地区、乡村学校。近五年,通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重大民生工程,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师资配备得到较大补充,但由于对美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教学管理的促进机制,美育在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仍处于“边缘”和“空白”的地位。被挤占、被挪用,美育课程往往是名存实亡,名不副实。二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导人去追求真善美,培育一批批追求真理、情趣健康、人格完善的人。美育即审美教育,它以音乐、舞蹈、美术、绘画等丰富、直观、美好的艺术形式向人们传递真善美。美育的本质是育心育情,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开发智慧。美育的核心是塑造生命状态、培养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价值、发掘生命意义、提振生命精神、彰显生命崇高。正是有了美育,学生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正是有了美育,学生的人生因为有“美的心灵”而饱满;正是有了美育,一朵朵生命之花绽放得坚定、优雅而且绚烂。


三是承载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使命。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是我们的使命。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时提出了“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命题;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中华美学精神,蕴含着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就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增强的是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艺术中考”,关键的问题不在考和不考,而在于怎么考,考什么。回应群众关切,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第一时间对公众的焦虑和疑问进行了解答:先行试点,不断扩大,教什么考什么,时机成熟时全面铺开。从此前已经试点的8个省市的情况看,因地制宜设计考试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必备的基本艺术素养,试点并没有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恐慌”。“艺术中考”试点带来的积极效应非常明显:学校更加重视艺术课程的开设,师资力量、水平在不断提升和提高。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艺术中考肯定会带来校外艺术培训新的商机,市场更“火”,家长负担或许会更加沉重。这个问题确实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考试评价部门的重视。中考改革的目标是引领艺术教育回到学校课程教育的轨道,而不是适得其反,火上浇油。在艺术中考的制度设计上,“体育进中考”是一个成功的改革案例,值得借鉴。近十年来,全国各地的体育中考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考查基本素养、设置合理标准、注重技术支撑,结果公平公开,中考改革平衡有序,得到师生和家长的基本认同。艺术中考的真正价值在于用评价改革促进美育的落地落实和学段贯通,我们要看到的是改革背后的普惠意义,不必谈“艺考”而色变。(本文已刊于10月28日《荆江评论》和中国教育报《蒲公英评论》,详见左下阅读原文)推荐阅读:1、【心得】教师专业发展如何提速又提质|山栀子2、【时评】女生短发就是“中学模样”|山栀子3、【时评】用“无作业日”改变校园“温度”|山栀子4、【时评】“网红老师”须以德立魂用爱圈粉|山栀子5、【时评】不解蝉鸣“风情”,城市何见“乡愁”?|山栀子6、【时评】人造“神童”能走多远|山栀子

觉得不错你就赞赞我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