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教】教育“回家”,用爱“疗伤”|山栀子

山栀子 乐乡树人 2022-03-28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教育“回家”,用爱“疗伤”

——和家长聊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山栀子
抑郁,自残,轻生,这些话题,会让人觉得沉重,也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也许有人会觉得,今天讲的这个话题,都离我们自己还很遥远,离自己的孩子也很遥远。其实不然,悲剧往往就潜藏在身边,越来越近,令人我们猝不及防。

不可轻视的问题,无法回避的教育当前,抑郁、自残、自杀、暴力等问题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2021年4月16日,陕西西安,一名12岁的女孩因为被老师怀疑偷钱,从20楼公寓楼跳楼身亡。2021年3月31日,湖北省红安县一小学六年级女生疑因遭老师辱骂而跳楼自杀。2020年12月15日,四川省泸州市一小学生从高楼一跃而下。男孩坠楼前留下的字条内容为:我活得太累了,你们从小便希望我如同成人一般,现在,又想让我把早已遗失的“东西”找回来……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儿。落款是:恐惧并绝望的黄某某。2021年4月9日,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镇,两名五年级女生坐在四楼雨棚边缘准备自杀。接到报警后,乐清市消防救援大队柳市站迅速前往救援并成功救出。事后了解,两女生因家长爽约没有陪她们到对方家里玩,一时想不开,爬上四楼雨棚打算跳楼。12岁,正是花骨朵般的年纪。老师和家长都想不明白,到底是遇到了什么样的绝境,会让一条条鲜活稚嫩的生命,以如此悲烈的方式选择离开?还有多少因手机被没收、被母亲扇耳光而跳楼、跳河,还有因为手机、上网等向父母亲人举刀相向的悲剧?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国内每年约有28.7万人死于自杀,自杀已经成为我国人群第五大死因,是15岁到34岁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这些反常、极端行为的背后,都是因为其心理产生了严重问题。我们来看两组数据:2020年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呈现低龄化趋势,小学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达25%,其中构成心理疾病者达10%。部分调查显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龄前儿童高达20%左右。《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去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高出2009年0.4个百分点;重度抑郁为7.4%。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约为1.9%-3.3%,初中阶段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6%-8.6%。高中阶段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10.9%-12.5%。这几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不容轻视,心理疾病离我们越来越近。看似正常和平静的孩子,实则暗藏危机和风险。因此,从小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关爱刻不容缓!充分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十分重要!家长要树立六个重要的心理教育观。每个人的心理都会产生问题,只是时间早晚和程度的轻重不同。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得不到及时干预和化解,总有一天会因某种刺激而暴发。所有的祸根,都是从小埋下的。负面情绪、极端表现都是可以传染的(行为上极易被效仿)。孩子的问题,都是身边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的主要“病因”和表现当一幕幕类似的悲剧发生,人们总在说“现在的孩子太脆弱”,“怎么这么想不开”的同时,父母为什么不去想想: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脆弱,这么经不起打击?可能我们从来没有蹲下来去听听孩子的声音,去找找孩子脆弱背后的原因。认真分析各类案例,我们发现,悲剧的背后往往都带有“共性”。最易引发问题和悲剧的“四根导火线”。一是迷恋手机和网络游戏。《半月谈》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合作,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发现:学习无动力、对真实世界无兴趣、社交无能力、生命无价值感的“四无”青少年越来越多,也称“空心病”(没有目标感、价值感,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造就“四无”青少年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网络,而在于现实世界。这就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因素:控制感(自主自控,驾驭他人)。当现实世界没办法给青少年提供控制感的时候,网络世界却向他们敞开着大门。在网络游戏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他们尝到了“控制”的成就感:可以自由地定义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可以设计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不用顾及现实世界中的自己,既可以打造一个理想的完美的自己,也可以扮演一个完全反面的自我,“天使”与“恶魔”还能自由切换。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凭不同的“面具”在全世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认同、互相欣赏、相互鼓励,甚至根据共同的梦想组成一个团队,并且为之计划、付诸实施。如此,现实世界中的“四无”,在网络世界里成了“四有”。据一名资深网络游戏开发者坦言,如果一款游戏不能让人中毒,就不是一款好游戏。游戏是为了让人中毒,不让人中毒,公司就很难挣钱。设计团队都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工学的顶尖人才参与打磨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关卡,会给你奖励(尝甜头)、会让人兴奋,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直到堕落。网络、游戏成瘾,是令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实际上,孩子沉迷网络,也是由于情感上缺少关爱、现实生活中缺少寄托、缺少朋友。当家庭的温暖被稀释,孩子开始在别的地方找出口。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游戏障碍”确定为心理疾病。二是冷漠紧张的家庭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缺位(单亲、留守)、家庭关系复杂(离异重组、孩子之间的矛盾等)、亲子关系越位(父母强势、包办、苛刻)。过度控制孩子或凭个人喜恶干预孩子,都是不可取的方式。这就是原生家庭对于人的影响,一点点的渗入你的生活中,最后深入骨髓。研究各类悲剧,基本都与背后的家庭有密切关联。三是学业(作业、考试)困难和繁重。主要是初高中生。这里特别提醒家长,孩子进入初中后,学业负担和压力陡增,孩子一时难以适应。越是“学霸”,压力越大。大家会发现,很多选择轻生的,多是成绩优异的。四是来自同学矛盾、同伴孤立和校园欺凌。家长一定要注意,人际关系中,除了父母,孩子最在意的是同学和朋友。同学矛盾极易引发孩子的情绪变化、心理问题。被同伴孤立,比父母的责骂的伤害更大,越是进入青春期,越是严重,女孩子更敏感。校园欺凌对孩子的伤害最深,深到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心理问题源自“环境压力”。最大的压力来自学业负担。不要让孩子在本应该天真的年龄里去做太多无趣的事:没有童年的快乐,只有做不完的考试卷,上不完的培训班。其次的压力来自父母家庭。父母对孩子期望越高,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如果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孩子就会对自己很失望,久而久之,孩子的就会自信心不足,甚至引发抑郁。电视剧《小舍得》中来源于母亲的巨大压力使得颜子悠在考试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他发现很多题目明明自己曾经都做过,但是就是想不起来,不会做,最终终于无法忍受,撕毁考卷,并且掀翻桌子跑了出去,放弃了考试。子悠就像是一个弹簧,田雨岚不停地压榨他,时间久了,弹簧失去了弹性。一个好孩子被母亲逼疯了。其它的压力来自同学关系。在急速变化、竞争激烈的时代,成年人的焦虑和紧张,通过家长、教师传导给孩子,使孩子无形中成为接收情绪的“最底层”,孩子们在精神上已经是高负荷了。他们就像一个胀满的气球,轻轻用手一碰,就很可能破掉。如果他们的压力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得不到很好的疏解,任何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轻生的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父母都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孩子平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看不出孩子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即使发现了一些异常,那也不过是孩子的“叛逆”。这多么可怕又可悲的现实!孩子如果在一定的周期内频繁出现下列六种表现,极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一是敏感,时常焦躁不安。孩子天生好面子,当孩子意识到自尊被威胁和伤害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二是叛逆,突然戾气很重,对什么都看不惯。小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孩子可能在外碰到了麻烦或者受到了委屈,心里感到憋屈,如果不及时疏导,孩子可能会伤害自己和报复社会。三是嫉妒,对对手抱着敌视态度。嫉妒本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一个孩子面对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愤怒、敌视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时,心理上就出现问题了。四是失落,总是神色凝重,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当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挫败感。当孩子越来越紧张,或变得不开心时,长期下去很容易导致孩子抑郁。五是自卑,总是怀疑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六是孤独,越来越沉默,不愿意出门,有什么话不再跟父母说,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有些孩子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也不愿跟父母交流。如果长期关闭自己的心门,很容易做出让父母担心的事情。孤独感加重是最可怕的,轻者“自闭”,重者产生自杀行为。

家庭是最好的学校,父母是最好的心理医生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教育和干预要及早,让教育回归家庭,用爱疗伤,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李玫谨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在12岁以前,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 多在12岁至18岁前后。最重要的是,悉心陪伴,营造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和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12岁之前,被称为对父母的“依恋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12岁以后开始进入“独立期”,这中间还有一段危险的“叛逆期”。依恋期内的父母相伴时间有多少,决定着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这里有一个要引起家长注意的“不等式”: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这里,给各位家长11个小建议:一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争吵,就会使孩子缺乏人与人相处的亲密感,处理问题容易走向极端,不懂得控制情绪,对生活中的小事斤斤计较。一个孩子如果生在非常幸福的家庭中,就会从里到外散发出一种阳光乐观的气质。如果生在父母不和、鸡飞狗跳的家庭,孩子性格上就会有缺陷,做事情就会有些偏激。二不刻意追求“完美”。为人父母者,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无可非议,但是凡事过犹不及,琴弦一旦绷得太紧,就容易断掉,最终受伤的还是孩子和父母。这样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变得焦虑,畏惧强权。以后进入社会,一旦工作上犯了一点错,就会认为全部是自己的错,进而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三是安心听完孩子要说的话。好的倾听是建立链接的开始,与孩子沟通的最高境界,就是感同身受。感同身受,也是一种“共情”。四对孩子不要“河东狮吼”。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其中有一剧情说到夏君山在辅导女儿欢欢作业的时候,情绪失控,忍不住冲着女儿发火。结果是什么,越说越来劲,越骂越不理智,越骂越适得其反。管好自己的嘴,忍住唠叨、责骂,尽量不要在激动、愤怒时,脱口而出,喋喋不休地唠叨。生气时说出的话,如同泼出的水收不回。既伤了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也让亲子关系渐行渐远。尤其对于叛逆的孩子,父母过度的说教,就像烦杂的、高分贝的噪音,扰得孩子想要逃离,令亲子关系变得紧张。严重的,还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令家长追悔莫及。上海一名17岁的男孩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母亲在开车接他回家的路上,就此事训斥他。母子发生争吵,男孩赌气下车,跳桥身亡。我们要告诉孩子,虽然犯了错,但是我们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丝一毫。犯了错就批评,无关乎爱与不爱。改正了,这事就翻篇了,既往不咎。现实生活中,多少温柔美丽的妈妈,一瞬间变成了凶神恶煞。父母情绪的平和,是对孩子最伟大的教育五不要经常打骂孩子。比起孩子犯错,父母的打骂更可怕。对孩子狠一点、严格一点,但不是让孩子对你望而生畏。

六不给孩子贴“标签”。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意思是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类似于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这句话,“我这么干,因为我就是这种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贴上的标签,无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其中,儿童最容易受“标签效应”的影响。简单来说,如果你看见孩子的动作慢了一点,就总是批评或者逢人就说“这孩子总是拖拖拉拉”,你的孩子可能真的会越来越拖拉。做作业的时候,孩子思考时间稍微久了一点,你就总是评价他“太笨了”“反应太迟钝了”,那么你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可能真的会越来越“迟钝”,这就是贴标签的力量。七是尊重孩子的意见,营造商量、民主的气氛。家庭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亲近感,信任感。父母,一定要有一个人是孩子可以倾诉、交流和对象。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交心。父母要有和经常和孩子聊天分享的习惯。聊一聊每天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哪怕是其他孩子的故事,也能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和交流分享的乐趣。为了让孩子有话可以轻松讲出来,做父母的不应该时刻以权威自居。不妨在家里营造出足够的民主气氛,谁说的有理就听谁的,并且鼓励孩子随时讲出自己的感受,随时化解孩子的委屈。别怕你会没有威信,其实你越这样做,孩子越会理解和认同你。反之,如果父母总是以“大”压小,长期下去,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八是经常留心孩子回家后的情绪变化。孩子每一个过激或极端的反应一定不是偶然的,一定有事先的不良情绪反应或者是“征兆”。孩子缺少的是家长、老师、朋友对他的情感关注。如果家长在孩子每次考试前都能体会到孩子的压力,每次考试后都能关注到孩子失败后的痛苦,每次孩子无助的时候,家长的语言行动都能够成为孩子缓解情绪的出口或管道时,孩子怎么可能采取这样极端的行为?九是给孩子以自己的空间。父母和孩子要无逢对接,又要给孩子留足空间,不要管它。一流的家长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长靠管,管孩子过多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着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错误的空间里来了,这个空间是每个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长参与到这个空间里面盯着不放,拔不出来,不让他管不行,不让他管就没有别的事可管了。十是主动为孩子减负。家长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一是漫无边际地给孩子购买社会上出售的训练题集,强迫孩子利用放学后和双休日时间去做,把孩子当成永动机,使孩子失去了休息的时间。二是漫无边际地给孩子报名参加社会上举办的补习班、提高班、培优班、兴趣班,使孩子们离开学校门,接着就进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学习”班,双休日也给学生排满了社会上举办的线下、线上的“学习”班,而且要完成各类课外班布置的作业,使孩子“全周上课”,亳无喘息的时间。三是漫无边际地为孩子购买课外读物,让孩子见空插针去读“书”,增加阅读量,美其名曰开卷有益,多多益善。当孩子哪门功课成绩不好时,不要第一个念头就去报培训班,而是要鼓励孩子树立对这门功课的信心。

十一是主动借助专业的力量。给孩子心理上的安抚、引导和干预,学校的力量不可忽视。孩子的班主任是最大的支持者,只有把孩子的家庭表现和学校表现放在一起整体观察和研究,才能做出准确的研判。这里特别提及的是,松滋市实验小学正在开展的“点灯行动”。我们针对各个班级所有孩子建立“四色风险防控体系”。根据儿童的生活环境、家庭状况、行为风险等,将所有学生分为“红、黄、蓝、绿”四个等级。红色风险等级最高,需要紧急干预;黄色要做好兜底保障;蓝色意味着需要关爱;绿色则为普通儿童。重点针对红、黄等级的小孤独、小问题、小网迷这“三小儿童”开展定向帮扶活动。这是学校对“看见每一个孩子”的重要实践,有关注、谈话、帮助、家访等一系列的行动,更需要家长们的全力支持。同时,如果你的孩子属于比较严重的问题,也可以申请学校联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用专业的力量及时干预,帮助孩子平安健康地度过。教育路上,家长、老师、学生应各司其责,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只有父母像父母,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回家,用爱疗伤,给孩子一个美好灿烂的童年。(本文系作者在“新父母学校”家长培训班上的讲座,刊发时有删改)

推荐阅读:

1、【年度报告】五育融合新生态|刘关军 山栀子

2、【时评】读懂“我想去母亲坟上看看”  背后的成长之痛|山栀子

3、【上清走笔193】教育的“舍得”智慧|山栀子

4、【上清走笔117】让教育“回家”|山栀子

5、【上清走笔46】让教育看见每一个孩子|山栀子

6、【家教】家校共育,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山栀子

7、【家教】共铸新教育,学做新父母|山栀子

8、【时评】好教育决不只是“鸡娃”模样|山栀子

分享给第一个想到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