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 陈金龙:科学认识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专 家 访 谈
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8年3月,广东知网有幸邀请到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陈金龙教授同我们一起分享其多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感想,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与主要特征,以下是访谈实录。
访谈内容,这就开始
广东知网:陈院长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广东知网的专访!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党章和宪法,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这件事情,同时也在学习掌握它的基本内容。今天非常荣幸能邀请您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带领我们一起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首先请您来跟我们谈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陈金龙教授:好的,感谢你们的邀请。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即它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时代条件和主体条件。
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而言,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非常推崇,他主持的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43次,其中4次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同时,他在多个场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不少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遵循和发展。比如,“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是对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毛泽东思想。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报告,对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思想的当代意义进行了客观评价。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进行了充分阐释,概括了它的基本内容和当代意义,说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做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和讲话中,他对毛泽东的引用是比较多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引用了不少毛泽东的话。比如,他在讲看齐意识的时候,就引用了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的说法。他在讲关心人民群众生活的时候,引用了毛泽东三十年代所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的表述。另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接表明了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
第三个理论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个方面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坚持有发展,其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都有坚持和发展。
第四个理论来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作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关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谈过很多。比如他在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时,就强调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文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大量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他力求通过这种引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实践基础。一是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实践经验的积累。比如说“四个全面”、“五大理念”和“五位一体”等,经过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检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经验,甚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二是习近平总书记个人实践经验的沉淀。他在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地工作的经历,对他思想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习近平总书记有一本书名为《之江新语》,里面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他在浙江工作时开展“绿色浙江”建设的经验总结。他的许多观点与思想的提出,都是多年思考和积累的结果。
再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条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国内的新时代。其实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扩大都是新时代的特点。从顺应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再到引领全球化,从输入型的现代化到现在的辐射型现代化,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些都是国内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变化。当然,在新时代我们国内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说社会矛盾交织叠加,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新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回答。另一个从国际环境来讲,世界多极化发展、地区冲突和局部冲突频繁发生、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两种趋势同时存在。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和回答国际社会怎么办的问题。
最后,任何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个人的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集体”既包括中央领导集体,也包括人民群众集体。
广东知网:我们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四大条件后,大家就会提出一些疑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究竟是个怎样的思想?它的体系结构是什么?
陈金龙教授: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这个体系结构勾勒清楚了,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就是它的理论主题。这个理论主题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放到新时代所做的新思考、新回答。第二个内容就是“八个明确”,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与核心内容。“八个明确”讲的都是“总任务”、“总目标”、“总布局”、“主要矛盾”、“最本质的特征”这样一些宏观的、总体性的问题。第三个内容就是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到三是整体性的实践要求,四到九是具体领域的实践要求,十到十四是保障条件的实践要求。
广东知网:那么在这样的体系结构之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陈金龙教授:我觉得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问题意识是十分明确的,他很清楚中国的问题在什么地方,问题怎么解决。第二个是深厚的人民情怀。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生涯开始,他就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时刻关注着老百姓的生存境遇,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改善他们的生存境遇,使大家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一直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直强调“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第三个特点是睿智的辩证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改革的时候,既主张大胆探索,搞好顶层设计,但也说要“摸着石头过河”;既主张整体推进又主张重点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时候,强调“两只手”都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要相互协调。第四个特点是开阔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能将中国的问题放在世界的格局中思考,另一方面在关注中国的同时,也在关注世界的发展。他的很多观点不仅是针对中国自身,同时也是针对世界问题的回答。
广东知网: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诸多独到之处,它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来看待它的历史地位呢?
陈金龙教授: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历史地位进行了评价,主要讲了五个方面:第一,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第二,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三,它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第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当然,这五个方面是立足于国内谈它的历史地位。我认为,评价其历史地位,还要放在国际背景下来考察。其一,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又将中国经验升华到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其二,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民族复兴的过程会面临很多问题,需要理论来指导。其三,它是引领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的崛起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也使社会主义摆脱了发展的困境,走出了发展危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贡献,可概括为:第一点是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第二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第三点是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实现高质量的发展;第四点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获得发展动力;第五点是社会主义国家要保持自己的发展定力。其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比如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怎么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选择现代化发展道路。同时,汇聚多方面的力量来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协调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最后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平的国际环境。再比如说,针对全球面临的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方案。
广东知网:好的。从刚才咱们谈论的几个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有自身独特的见解。最后也想请您谈谈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感想,另外知网在您的研究过程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一个作用呢?
陈金龙教授:我觉得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不断开拓一些新的领域。比如说我最近做的一些研究,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近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些都是大家原来关注得不是太多的一些问题。作为学者,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要开拓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来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另一个方面就是要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是要关注它的历史进程。当然,马克思中国化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同样要关注。第三个方面是既要关注理论的研究也要关注文本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多基本的理论我们要阐释清楚,但是一些文本我们也要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文本的中国化,一个个文本把它翻译、传到中国来,然后我们从文本中间抽取一些原理用到实践中。那么,这些文本是怎么翻译过来的、翻译过程中间有哪些误读误解的地方、我们从这个文本中间抽取了哪些原理,诸如此类的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第四个方面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同时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于中国知网,我觉得它为高校的研究者所推崇。从使用检索卡到现在直接通过学校IP下载,我自己也是中国知网多年的老用户。如果要写文章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它了解相关的学术文献和主题研究情况。像在华师的话,检索文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知网,它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我也知道中国知网自身的用户群体,分布在各行各业。除了各大院校以外,还包括政府部门、研究型机构、医院、大型企业等。另外,中国知网的资源丰富,像期刊、博硕、会议和报纸等底层资源还是收录得十分全面,给学者们提供的检索平台也是非常智能与便利。最近中国知网换了新首页,也添加了一些新的资源与功能,比如说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服务平台,十分贴近我的研究领域,上线的HTML阅读模式也为我的文献调研与资料收集提供更便利的途径。总的来说,它对于研究者而言还是非常有帮助的。
采访后记
与陈金龙院长的采访可谓是“一拍即合”。从采访预约到主题沟通再到采访完成,陈院长一直都给我们“开绿灯”。采访一开始,小编还担心因为主题太过于专业化,整个采访会变得深奥难懂。结果陈院长在为我们讲解的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一些实际案例,特别还提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些经典名言和文章,让整体内容变得简单易懂,条理和逻辑也都十分清晰。在整个过程中,他口若悬河,舌灿莲花,大谈其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独特见解,也让小编扎扎实实“上了一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本文采访、编辑:
CNKI广东知网服务中心 邓玉敏
文章选编自《粤创·知网》·2018年·第1期 总第7期 专家访谈版,整刊阅读,请点阅读原文
《粤创·知网》
《粤创·知网》是由同方知网广东分公司主办的面向中国知网广东用户发行的内部刊物,旨在反应中国知网各行各业的建设与发展情况,增进CNKI与各行业用户交流,分为公司新闻、用户动态、行业资讯、专业知识、项目快讯、专家访谈、产品推荐、员工风采、活动预告等栏目。每季度出版。目前,已发行6期。后期将持续发布专家访谈实录及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