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会计的你,应该记住一个名字“葛家澍”先生

会计思享慧 会计学术联盟 2023-02-2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炎炎夏日,我们会计学子在会计“大树”下乘凉,在会计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曾想过在会计大树的“根”在哪里?《会计思享慧》开启寻根之旅,我们用声音传播会计思想,会计“思”想,因分“享”,而智“慧”

当说到集“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管理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会计教育事业开拓者和会计准则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这些名号于一身的会计泰斗,你会想到谁呢?非葛家澍老先生莫属了。本期《会计思想慧》将大家分享的是,葛老的故事。葛老是新中国第一批会计学博士生导师,还是首届南强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福建省第六、七、八届人大代表,厦门市第八、九届政协顾问,首批国家专家津贴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会计学会第二至六届理事会副会长。历任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厦门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第一、第二届成员,中国会计学会、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国会计教授会、中国医药会计学会、中国工会会计学会、福建省会计学会、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多家协会的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或顾问,以及《会计研究》编委会委员,《财会通讯》名誉主编,南开大学、中山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等职务。

葛老简介

葛老,江苏兴化人,生于1921年3月。幼年丧母,一生历经磨难。因战争与生活所迫,颠沛流离,艰苦求学。1941年考入厦门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求学期间,刻苦勤奋,上下求索,于194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从此,他怀着强国兴教之理想,投身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葛老是一位执着求真、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他一生潜心学术研究,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追求真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学术界一派“崇拜苏联”的氛围中,他凭借科学家的求实态度和战士般的勇敢精神,直指苏式会计的缺陷,提出“资金运动理论”,开创新中国独立于前苏联的“中国特色”会计理论。

20世纪70年代,经历十年文革磨难的他,怀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经过缜密的推理与讨论,提出“借贷记账法没有阶级性,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是继承性的、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的全新观念,打响了中国会计学界拨乱反正的第一枪。

20世纪80年代,他身体力行,为中国引入西方财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传播“信息系统论”。20世界90年代到本世纪初,他进一步致力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会计准则的研究,直接参与和推动了我国会计改革、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2007年以后,葛家澍教授依然密切关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研究并提出各种颇有价值的批评和改进意见。

葛老一生著作等身,成果累累,主持编写多部在全国影响广泛的会计学教材,其中《会计学基础》和《会计基础知识》两部教材印发量都超过百万册。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对中国现代会计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具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1989年,因其“独树一帜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而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葛老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留校任教初期,在王亚南老校长的鼓励下,葛老就与同期的年轻同事组成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研究教学方法,认真培养学生,成为建国后厦门大学第一批新晋升的副教授,担任新中国第一批统编教材《会计学基础》的主编,年仅30多岁就在国内学术界崭露头角,获得认可。作为新中国会计教育、特别是会计学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和拓荒者,葛老在人才培养方面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招收全国第一批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第一位来自台湾并毕业于大陆的会计学博士(林志军教授)、第一个中国会计学女博士(曲晓辉教授)、第一位审计学博士(李若山教授)、第一位中国会计学博士后(王光远教授)等等,为我国会计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颇有建树的优秀人才。葛老从1991年起退休,但他退而不休,多年来一直坚持为研究生上课、指导博士研究生,年逾九旬仍孜孜不倦,直到2013年上半年他仍坚持在家里为博士生授课。葛老以人才培养为生命、以科学研究为生命的高尚品格让我们无比钦佩。作为学术带头人,葛老为厦门大学会计系会计学专业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呕心沥血,打造了一支特色鲜明、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学术团队。在他的带领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多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所有经济学科第一。




葛老作为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首任院长,提出了“学科交叉”、“引理入经”、“中西结合”等一系列卓有远见的办学理念,为经济学院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成为我国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经济学院之一。他还对学校在“985工程”建设中如何发展管理学科、创办一流管理学院提出了一系列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成为当年学校组建管理学院和管理学科的基本原则。


葛老不仅在治学、育人方面是楷模,而且在为人处世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为人谦和、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真挚正派。他对学生不仅传授以知识,更注重对学生治学作风、为人品德的培养;他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的特殊业余爱好,全面拓展自己的潜能与综合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各方面素质健全、人格完善的合格人才。葛家澍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人生的典范,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厦门大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葛老的学生回忆,自1945年葛老厦大毕业并留校任教起,葛老培养了一支声名赫赫的“葛家军”,从教68年,葛老带出了70多位博士。大都成为实务界的精英,教育界的会计名家,博士生导师,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葛老是一位‘独树一帜’的学者,当葛老获得厦大“南强杰出贡献奖”时。他的颁奖词中这样说:“在神圣的科学殿堂,他是一名执着求真、勇于创新的斗士,敢于发表真知灼见,为夜行的人指明道路”,他开创了中国会计基础理论,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厦大会计、经济、管理学科。他曾凭借科学家的求实态度和战士般的勇敢精神,直指苏式会计的缺陷,创立了‘资金运动理论’”。即便是在晚年,葛老仍孜孜不倦,醉心于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不仅保持着清晰的思维,还紧跟学术前沿。葛老带的第一位会计女博士、厦大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曲晓辉教授说,到现在,葛老研究的还是最新的东西,过世前他正关注金融危机所引出的会计计量方法的改革。“作为导师,如果不做科研,如何让学生服你?”正是葛老对学生的教诲。葛老育人为先重身教,治学求真亦求新,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葛老留下的 “读书报告会+专题研讨会”——“葛氏教学法”令弟子们记忆犹新。在博士生的第一学年里,葛老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有关会计理论书籍,定期在读书报告会上汇报自己的心得体会;第二年则进入专题研究阶段,由各专题研究者在定期的研讨会上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每一个“葛门”弟子,都“约法三章”:一曰吃苦不惧,再曰学问不浮,三曰不乱发文章。


对于我们年轻一辈,非厦门大学,也非葛老的徒子,徒孙。或许并不熟悉葛老,但葛老的光辉事迹,将不断的被后人相互传说着,葛老师硕果累累的学术成就,以及他那些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栋梁之材的满门桃李,将为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浓浓的印记。他驾鹤西去,带走了我们心中的云彩。但我们始终相信,葛老没有走远,“他就是换个地方看账本去了,想他的时候就抬头,也许在云端,还带着他标志性的温暖微笑。” 

本期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聆听!会计学术联盟,全球超过11万会计金融学者在关注。

不忘初心:因缘分相聚,因互助成长,因智慧光华;

牢记使命:传播会计前辈思想,引领青年一代成长。

我们用声音传递会计思想,我是主播李玲,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播报:李玲  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

编辑:范永杰 西京学院研究生

审核:段玉娟 云南大学本科生

指导:会计学术联盟联合发起人团队



以上就是本期“会计思享慧”栏目分享的主要内容,会计学术联盟,全球超过11万会计金融学者在关注。不忘初心:因缘分相聚,因互助成长,因智慧光华;牢记使命:传播会计前辈思想,引领青年一代成长!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往期精彩推文回顾




高校发布财会考研调剂信息、高校教师招聘信息、毕业生应聘自荐信息:欢迎联系平台服务员萌小二微信13717527221,加微信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全球“华人高端会计金融学者群”欢迎您加入


想与发表在国内外顶级会计与金融期刊学者交流吗?如果您是在国外读博的,在国外任教的,或在SSCI发表文章至少一篇,国内知名期刊如管理世界、经济研究、南开管理评论、金融研究、CJAS,CJAR,中国会计评论,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审计研究等有文章发表,欢迎有缘人联系盟小二(微信13717527221),加好友请注明:姓名+学历+职称+单位,符合条件的,将被邀请进群,此群现在433人,名额有限,加群从速!


文章好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