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开学第一课,向中国最早的八位“会计博士生导师”致敬!

解云惠 张辉等 会计学术联盟 2023-02-24

     

出品@会计学术联盟(ID:KJXSLM),学习资源推荐栏目;开学第一课系列专栏;信息收集:吕梁学院 解云惠;元年科技  张辉;欢迎联系微信13717527221,提供新闻线索,加微信请注明:姓名+单位+学历+职称。

推荐阅读:多所高校会计硕士取消"全日制”招生

推荐阅读:为什么建议你考“非全”会计硕士?

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会计领域”中标113项

2021级会计学本科新生:学习CPA,是否有必要学ACCA?

会计教授王化成:数智时代的财会人才需求与教育变革(含视频)

研究前沿 |《会计研究》2021年第4期刊文速递

张文宏博士论文调查公布,综述部分写作不规范!该如何破?

全国最多!上海财大会计学科获批九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1年厦门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计类”项目名单

财科院会计学博士,任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

开设"智能会计/大数据"方向MPAcc院校名单!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杨慧辉教授团队《财务管理》慕课推荐!




追忆会计大师


文化需要传承,会计也不例外。老一辈的会计大师有的已西去,但其爱国精神、学术精神、教育精神、做人精神将永存世间。其学术思想、教育思想、管理思想值得晚辈学习。
2021年9月,全国各大高校的财会学子(本硕博)克复重重困难,相继线下开学。今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为广大财会学子带来开学第一课(系列)。
今日开学第一课,会计学术联盟号带领广大会计人(财会本硕博),开启“寻根之旅”认识中国最早的八位“会计博士生导师”,牢记前辈教悔,传承会计前辈思想,引领青年一代成长,不忘本,学感恩!


葛家澍 教授

葛家澍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管理学家、教育家,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新中国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第一、第二届成员,是新中国第一批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生导师(仅有两名)之一。

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管理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葛家澍先生,于2013年11月25日3时40分安详辞世,享年93岁。

葛家澍教授1921年3月出生于江苏兴化,194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学系,获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厦门大学成立经济学院,他出任首任院长。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经济学)第一、第二届成员(1982—1990年),是新中国首批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葛家澍教授一生历经磨难。青少年求学期间,学习用功,但由于战争、生活所迫,面临无书可读之境。葛家澍教授求学之心强烈,历经颠沛流离、甚至冒生命之险的求学之路后,最终进入厦门大学会计系继续学业。在艰苦的求学过程中,心无旁骛,遍览学校图书馆所有专业书籍和会计杂志,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基础。

葛家澍教授是一名执着求真、勇于创新、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他一生潜心学术研究,刻苦钻研、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成名之后,他也从不停止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真正做到自我超越。

上个世纪50年代,在老校长王亚南的鼓励下,葛家澍教授和年轻同事组成研究小组,经常在一起探讨、切磋学术问题,潜心科研,并逐渐在国内学术界产生影响,1956年起发表多篇学术论文,逐渐形成了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的观点,这成为当时新中国会计领域摆脱前苏联影响、形成中国会计理论的标志,葛家澍教授也因此被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顾准先生赞为“资金运动学派”的创始人。

文化革命带给中国人深重的灾难与负担,包括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标签把社会科学变成语录与口号。文革后,百业待兴,但长期极左思想给学术研究造成的思想藩篱,严重阻碍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包括学术界的正常科研究。在这一背景下,葛家澍教授于1978年4月厦门大学校庆的科学讨论会上,报告了“必须提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评所谓‘资本主义的记账方法’”一文,用翔实的学术资料、缜密的逻辑分析与讨论,层层递进,得出记账方法没有阶级性、否定借贷记账法就是割裂会计发展的历史。这篇论文之后在厦门大学主办的《中国经济问题》刊物上发表,在学术界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为我国会计实务全面恢复借贷记账法,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被誉为“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炮”;同样的,葛家澍教授1981年的论文“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继承性,会计学是没有国界的,“公认会计原则”等西方会计理论,同样可以为我所用。这篇论文对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从标签化转向科学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可磨灭。

葛家澍教授一直到93岁高龄,仍然笔耕不缀。自80年代起,先后在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认会计原则及其演变、物价变动会计与公允价值会计、金融工具会计等话题上,孜孜以求,追踪国际前沿,立足中国现实,通过大量的论文来阐述他自己的观点,在很长时期里引领会计研究的方向。
在“论会计理论的继承性”一文中,葛家澍教授就提出,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同样可以为我所用;之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会计原则的演变、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等论文。这些文章,推动了我国会计界科学、严肃地研究会计原则的进程;他作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原则和会计理论专业委员会主要召集人之一、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等,参与并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

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应邀担任高等院校第一批文科通编教材《会计学基础》主编起,葛家澍教授先后编写了近20部教材,其中有两部会计学入门教材发行量都超过一百万册。这些教材为新中国会计的普及与推广,居功至伟。

作为新中国会计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先行者和拓荒者,葛家澍教授创造了多项第一,包括60年代招收全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博士、第一个审计学博士、第一个经济学(会计学)女博士、第一个来自台湾的博士生、指导了第一个会计学博士后等。在他的领导下,厦门大学会计学科在多次全国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所有经济学科第一,为我国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做出重大贡献。

葛家澍教授多次获得国家级、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教委的奖励,包括: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学成果奖(1989);国务院第一批特殊津贴的专家之一;厦门大学首届南强奖特等奖(1985);厦门大学首届南强杰出贡献奖(2013)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将他的名字收录作为辞条(这是该辞典收录的唯一一位会计学家)。

葛家澍教授不仅在治学上是楷模,而且在为人处世上也堪称典范。平时非常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教育学生不仅传授以知识,更注重对学生治学作风、为人品德的培养;鼓励学生能够拥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全面拓展个人潜能与综合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各方面素质健全、人格完善的合格人才。所有经常接触葛家澍教授的人都情不自禁地为他包容的心境而折服,也深刻体会到长者禅意般的为人境界。葛家澍教授严谨治学的态度、勇于创新的学术思想、率先垂范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情操、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为我们年轻一代树立了人生的典范,堪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厦门大学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娄尔行 教授

娄尔行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者。他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理论家之一,是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他的会计理论具有权威性,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很高声誉”。

娄尔行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者。他生前是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经担任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等职务。他长期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成本研究会顾问等学术职务。他被誉为“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会计理论家之一,是新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创始人,他的会计理论具有权威性,为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会计界享有很高声誉”。前国务委员兼财政部长王丙乾同志曾经在财政部对具有杰出贡献的资深教授颁发国务院特殊津贴座谈会上这样评价娄尔行教授。
                  
娄尔行教授出生于1915年8月21日,祖籍浙江绍兴。1937年,他以“四连冠”的优异学习成绩领取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第一号毕业证书。同年,他赴美国留学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于1939年获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学成后,他立志报效祖国,旋即回国任教。从1939年到2001年的六十多年中,他先后执教于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娄尔行教授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形成了自己一整颇有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教育方法体系。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教学和科研岗位,撰写大量会计学专著和教材。1950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专著《成本会计学》,当时被许多高校用作基本教材。五十年代中期,他主编出版《工业会计核算》,该书在学习苏联会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会计实践而写成的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1984年,娄尔行教授主编的《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出版,首次系统全面介绍国外会计学具有代表性的基本理论和实务,该书1988年获财政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同年,他主编出版的《基础会计》对原有的会计原理和教材体系作了重大改革。1987年他受国家审计署委托主编出版了《审计学概论》。同年他用英语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与审计》,该书在美国出版,成为国际会计界了解中国会计的一个窗口。娄尔行教授还翻译了国外一些会计学书籍,主要有《现代会计手册》、《论财务会计概念》、《三式薄记与收益动量》等。他编写了重要的辞典中的会计学栏目,如《辞海》会计部分辞目、《经济大辞典》的会计卷、《英汉大辞典》、《会计辞典》、《英汉·汉英会计名词汇编》等。

娄尔行教授在六十余年的教学和科研中取得许多科研成果,形成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实践中,辛勤耕耘、呕心沥血,逐步建立了我国当代的会计理论。关于会计理论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共识。他认为会计工作是一种社会实践,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会计实践,服务于会计实践,使具体的会计工作能够产生应有的效果。他认为构成会计理论体系至少应满足三个条件:一、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完整地从理论上解释整个会计领域中的所有问题;二、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前后呼应,一以贯之;三、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当能够有系统地而不是杂乱无辜地解释整个会计领域的所有问题。进而,他指出中国的会计理论体系的特性应表现在这写方面:一、中国的会计理论应能指导会计实践更好的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二、应能符合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应能反映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特色;三、解放以来几十年会计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在我国会计理论体系中应当有所反映。

娄尔行教授对于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明确指出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规范,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会计准则提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构成评价,会计信息有性的标准;二、会计准则是反映会计计量的规则,三、会计准则提供对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绳。关于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他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会计准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编报准则和具体业务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划分,他认为应根据报表内容抽出存在共性的东西加以归并,直到不再有共性可以归并为止。进而他指出资产负债表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构成,利润表由收入、费用与利润构成。
娄尔行教授对中国会计与西方国家会计作了较深刻的比较研究。他探讨了中国和美国会计在任务、假设、概念和原则上的差异,得出中美两国在会计假设、会计概念以及会计原则上有许多共同点的结论。

娄尔行教授对审计理论也作了较深刻的研究。他认为审计的对象是被查单位的经济活动,审计的职能是经济监督,经济评价和经济监督。他把审计概括为“专职机构和应委拖的专业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及部分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检查,以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真实公允性的经济监督、评价、签证活动”。

娄尔行教授对会计教学改革进行许多探索。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提出将工业会计与商业会计合并成一个会计学专业。针对会计专业教材薄弱的特点,他组织编写一系列全新的教材。上世纪90年代初,他提出会计改革要与国际会计接轨。

娄尔行教授的科研、教学填补了国内许多空白,使会计学科逐步发展。回顾娄尔行教授的会计生涯令人鼓舞。我们深切感受到娄尔行教授一生所追求的会计事业走过极其漫长而艰辛的里程。娄尔行教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要有所为,要有所不为”。人的一生精力有限,应该将其放到最有价值的工作中去。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本人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不仅中文基本功好,而且英语也非常极其出色。他对事物的分析,对概念的把握与理解以及对复杂环境所做的准确判断令人折服。娄尔行教授即使具备如此令人羡慕的天赋条件,他也从不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他研究领域宽广,学术成果广泛,受到国内外会计界瞩目。因此要将娄尔行教授的会计思想全部介绍给公众决非易事。以上点滴回忆只是他教学和研究生涯的一个缩影,但他对中国会计理论与教育所作的杰出贡献是我国会计界有目共睹的。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循循善诱的学者而自豪,更为我国会计界有这样一位会计大师而骄傲。娄尔行教授对中国乃至世界会计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远载入中国会计发展史册。

杨纪琬 教授

杨纪琬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杨纪琬,会计学教授(1917年—l999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

1917年11月生于江苏松江(当年松江隶属江苏)。l939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留校任教并攻读中英庚款基金会的在职研究生。

1939年至1949年,先后在国立上海商学院、东吴大学、大厦大学、光华大学、之江大学等大学从事会计教学。

l957年任会计司副司长。“文革”期间受冲击下放五七干校劳动。1979年财政部恢复财政部会计司后,自1980年至l985年任会计司司长,1985年起任会计司顾问。

l993后任财政部会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审计准则中方专家咨询组组长,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法制委员会委员。1980年——l999年,任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会计研究》主编,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l992年,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任会长。l985年起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著有《社会主义会计理论建设》,主编《成本管理大辞典》、《中国现代会计手册》。

杨纪琬同志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社会主义会计制度的奠基人之一,为我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建设、会计理论和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而杰出的贡献。

为纪念杨纪琬教授,弘扬其严谨的治学精神,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和会计人才的培养,按照杨纪琬教授的遗愿,由李勇、冯淑萍、王世定、李爽、汪建熙等发起,经财政部领导同意,特设立“杨纪琬奖学金”。

“杨纪琬奖学金”由与会计有关的社会团体、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软件公司及杨纪琬教授的弟子和社会公众以单位或个人名义捐赠方式筹集,设置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两个奖项,每两年评奖一次。其中优秀学位论文奖奖励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10名;优秀会计学术专著奖奖励公开发表的优秀会计学术专著,每次奖励人数不超过2名。


余绪缨  教授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管理会计学科奠基人,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会计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顾问,国际权威刊物《会计国际学刊》编辑政策部成员,原民盟中央委员、民盟福建省常委、民盟厦门市主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余先生,1922年8月出生于江西靖安,逝世于2007年9月23日上午7时。194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曾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厦门大学文科学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中山大学等七校客座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会计国际教育与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权威性会计刊物《会计国际学刊》(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编辑政策部成员(该部由从世界多国选聘的5名著名学者组成);中国会计学会顾问;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美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与研究国际学会和加拿大学术会计学会会员。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级经济师评委会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厦门市政协副主席、厦门大学会计与企业管理系主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等职务。

1945年余先生毕业并受聘于母校厦门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一生从事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漫长学术生涯。岁月流逝,半个多世纪弹指一挥间,余先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博采众长 不断开拓 独树一帜。

余绪缨先生的研究领域相当宽广,主要涉及会计基础理论、成本、管理会计、企业理财、管理学等领域。半个多世纪以来,余先生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刻苦钻研基础上博采众长、独立思考,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并取得一系列具有独创性的学术成果。到目前为止,余先生已编著出版《管理会计》、《国际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理论与现代管理会计研究》、《企业理财学》、《管理会计学》等教材、专著、译著近3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中国管理会计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中国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余先生深感必须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特别认识到:“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将现代化管理与会计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在中国原属空白,但在现代化经济管理中却极为重要。为此,余先生从70年代开始,从无到有,在中国率先致力于这一学科的引进、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富有开拓性的成果,填补了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现代管理会计是西方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决策性管理会计为主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对这一新兴学科的引进和借鉴,使之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一个带根本性的思想认识问题: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照搬照抄。余教授认为“对西方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的一切经验和成就(包括现代管理会计在内)应该采取客观的、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对于“国外企业管理方法和经验(包括现代管理会计在内)中某些以社会化大商品生产为基础并合乎科学原理的部分,经过吸收和消化,加以改进和提高,使之同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相适应,将能卓有成效地在中国社会主义企业中推广应用,为中国社会主义企业全面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服务。”。基于这种基本认识,余先生在经过多年的独立思考、研究消化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众长,编著了具有开拓性的高等财经院校统编教材《管理会计》一书。该书是中国在这一领域第一本较完备的著作。专家们认为,“这本教材内容丰富,自成体系,论述深入,结构严谨,迄今为止,是国内有关管理会计教材中,质量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一本”。该书所创建的“以管理会计的对象——现金流动为经,以管理会计的职能为纬”的管理会计教材体系成为国内同类教材编写的蓝本。该书的出版对于管理会计在中国的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从1983年至1990年6年间连续重印10次,累计发行40多万册,具有广泛的影响,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相应的荣誉证书。

阎达五 教授

阎达五教授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价值链会计的首创者、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的开拓者,是公认的会计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阎达五教授是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所长。

阎达五先生是我国当代卓越的会计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我国会计管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价值链会计的首创者、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会计的开拓者。他为我国会计理论的繁荣、会计教育的发展、会计实践的推进和会计准则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公认的会计学界泰斗、一代宗师。

先生1928年12月3日生于山西祁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47年入北平私立华北文法学院法律系和经济系学习,并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49年3月入华北大学第一部,同年6月被选为该校政治研究所辅助研究员。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至今,先后任教员、讲师、副教授、教授,担任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财政系副主任、主任、会计系主任等职务,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在原会计专业的基础上创立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并担任第一任系主任;1991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会计财务理论研究所,一直担任所长并亲自主持研究工作。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的主要创建人、会计系的缔造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0年起,先生先后担任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副会长,组织全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作为《会计研究》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推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持续发展;作为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国民经济核算协调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人才中心高级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第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第一至四届委员,以及多个部门、地区会计学会顾问和多所高等院校兼职教授,为国家和社会奉献了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党、政府和人民的充分肯定,荣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荣誉证书,自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先生力主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黄寿宸教授合作编写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开发行的《工业会计核算》教科书。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与杨纪琬教授联名提交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学术论文,首次正式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概念,视会计为一种管理活动。此后20余年,为发展和完善会计管理活动论,先生坚持不懈、不断创新,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开创性地提出了会计七职能论、会计管理循环的划分、信息化会计,以及会计管理包括会计事前预算管理、事中实时控制管理与事后考评管理等观点,积极推动传统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如今会计管理活动论已成为我国主流会计学派之一。1993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教师共同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列教材”,累计发行量逾300万册,成为建国后发行量最大的会计系列教材。进入新的世纪,与于玉林教授共同主编的“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会计学》,按照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思路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贯通,构筑了系统的会计体系,荣获“教育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1月,发表了《在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开创会计理论研究新局面——建立“价值链会计”的新思考》一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国内外最新管理学科的前沿动态,首创“价值链会计”概念,进一步深化了“会计管理活动论”。他还带领弟子在社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企业集团会计管理和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发展,被会计界誉为“改革的先锋、创新的典范”;自1996年起一直担任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新领域专业委员会主任,擎起中国会计改革与创新的大旗。直至病危前夕,仍组织弟子合力攻关,进行课题研究。

先生一贯保持孜孜以求、执着探索的治学精神;一贯坚持严谨认真、事必躬亲的治学态度;一贯秉承“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外”的治学原则;一贯倡导“求真、求新、求变”的治学方针;一贯恪守“学海无边,学无止境”的治学格言,铸成独树一帜的学术风格,其学术品德蜚声海内外。

先生作为杰出的会计教育家,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在会计教育园地兢兢业业,辛勤耕耘50余载。75岁高龄仍然情系讲堂,诲人不倦,“硕果结华章,桃李满天下”。先生亲自指导硕士、博士百余人,其中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港澳台地区学生10余人。如今,这些学生活跃在国内外各个领域,担纲重任,尽显才华。先生在我国会计教育界具有崇高的声望,是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为我国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生在会计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的过程中始终紧密联系会计实践工作,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重大实务难题。早期曾在国家计委兼职,在首都钢铁厂、北京机床厂等单位蹲点调研,总结会计实践经验,推广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晚年在价值链会计的创新研究伊始,即与实务界人士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亲自组织举办专题座谈会,交流研讨价值链会计模式的应用条件和实施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和完善。2003年因其在我国会计准则研究与建设方面的卓越贡献,被聘为第二届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委员、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1960年至1963年,先生作为中国专家曾赴越南讲学。1980年以后,还曾到日本、韩国、加拿大及港澳台地区进行学术讲演与交流,为促进会计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先生的专著《会计理论专题》在日本翻译出版,引起海内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1990年先生被吸收为日本国际会计研究学会荣誉会员。先生一直致力于积极引进、介绍国外先进理论与知识,组织翻译出版了十余本国外会计名著。2002年深秋,利用自己在海内外会计界的崇高威望,亲自策划并组织了海峡两岸会计领域知名学者到中国人民大学为博士生讲授实证会计理论与方法,并亲自到场听课,带动全系师生的实证研究。直到病重期间,仍主持与实证会计研究的先驱、澳大利亚著名会计学家布朗教授,美国会计学会前会长爱德华教授,美国著名会计学家米勒教授等合作撰写专著的工作,力求实现“外国经验本土化和本国模式国际化”。

杨时展 教授

杨时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会计思想家、教育家,历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省审计学会副会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顾问、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

杨时展先生,1913年11月生于宁波。祖籍衢州。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专业,留校任助教;同年末,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类)考试,以卓异成绩,分至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

1937年调浙江财政厅会计室,1938年任浙江财政厅会计主任,负责贯彻当时新颁布的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和公库法。1943年兼授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课程。1944年他在任了一个时期的浙江省会计处专员室主任后,于1945年春应国立英士大学之聘,任该校正教授,兼任会计专修科主任。1946年改任英士大学经济系正教授。1948年秋,他因参加过1947年的反内战、反饥饿、返迫害大游行而被解聘,是年冬,应广西大学之聘,任会计银行系教授。

杨时展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会计思想家、教育家,历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顾问,中国审计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省审计学会副会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顾问、武汉市政协副主席、武汉市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他还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国际会计研究生教育协会(IAARE)成员。

杨时展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受托责任学说。杨先生认为,受托责任的内容是在逐渐发展和扩大的。受托责任的内容,最初表现为一种道德责任,它是原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一种经管责任;在现代,受托责任主要表现为政治责任。二是会计的本质。杨先生认为,会计不仅在决策方面有重大作用,在其他非决策的工作方面,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决策只是会计所起的各种作用之一,而不是会计的唯一作用。会计的原本目的在于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完成企业的受托责任。三是国家审计体制。杨先生认为,审计机构必须要独立于受托责任人的权力干预之外,要向委托人直接报告审计结果。而各级审计机关独立于各级政府之外,是人民对政府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的条件,也是使政府工作增加透明度,使人民充分理解,得到其信任和支持的条件。

李宝震 教授

李宝震教授祖籍江苏昆山,1916年11月10日生于天津,与1993年2月25日在津逝世。李宝震教授1937年毕业于天津工商大学,1942年晋升为教授,年仅26岁。历任会计财政系主任、公平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1950年任津沽大学副校长并被选为天津市第一、第二、第三届人大代表(同年8月作为金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到京参加金融学会成立大会,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历任南开大学会计学系教授、天津财经学院财政会计学系名誉主任、会计学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天津市第四至第八届政协委员、天津会计学会名誉理事长、《现代会计》编委会主任、中国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兼会计史研究组组长,中国审计学会理事,天津市会计学会名誉理事长,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198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1989年国务院授予)、全国优秀教师(1989年国家教委授予)、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的“五讲四美”优秀教育工作者(1983年)、天津市劳动模范(1986、1988年)等荣誉称号。 

李宝震教授一生致力于会计审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并努力开发新学科,创办新专业,开设新课程。1983年国家和地方都成立了审计机关,为培养高水平的审计人才,李宝震教授审时度势,提出创办审计专业。1986年为配合国家对外开放的方针,他亲自主持创办了全国最早的国际会计专业,拟定了适应国际化要求的培养方案,并亲自走上讲台开展双语教学。后来许多财经院校也纷纷设置国际会计专业。时至今日国际会计专业已经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近2000多名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李宝震教授一生著述颇丰,出版专著50余部,发表论文90余篇,以其独到的见解在国内外会计界引起重大反响。1937年,他发表了英文专著《中国之所得税》,得带国际上财政专家的重视和赞赏。法国巴黎社科院将该书译成法文;日本学者也引用该书。尤其是他所著的《三论》(即论会计性质,作用,原则)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并为多数会计教科书所引用。其中,1980年刊于《会计研究》创刊号上的《论社会主义会计原则》一文被誉为最早提出社会主义会计原则问题的论文,为我国制定会计原则、准则提供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为此,该文荣获天津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主编的《会计学原理》被列为天津高等院校会计专业自学考试教材。他主编的《会计制度设计》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我国会计学科的空白,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指定为全国通用教材。《会计教学改革设想》一文提出会计教学改革的意见在国内外颇受重视,日本学者赞扬他为中日会计改革的先驱。他首先倡导的会计科学论的这一基本观点得到国内外会计学家的赞同。据不完全统计,李宝震教授出版的专著教材及发表的论文达140种。李宝震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倾尽心血为之奋斗。他以全局利益为重,淡泊名利。他以“勤奋,认真,严谨,创新”的品格和精神赢得人们的普遍尊重。

李宝震教授是我校会计学科当之无愧的创始人,他几十年来在会计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研究方向的论证、催生科研精品、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和发展、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为会计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会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徐政旦 教授

徐政旦教授1922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46年毕业于大夏大学,在淮南铁道局工作,1948年回大夏大学任教,1950年转入上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任教;同时在上海震旦大学任副教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任教。1952年到上海财经学院任教,1971年随学院并入复旦大学任副教授,1977年回到上海财经学院,1979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徐政旦教授曾兼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顾问,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华侨大学、深圳大学、江西财经学院和浙江财经学院等高校的兼职 (顾问)教授,曾担任中国审计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审计学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中国审计师事务所顾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审计学会顾问、上海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会长及上海投资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1985年参与创办了国内高校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大华会计师事务所,1987年任董事长;1986年任普华大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董事。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徐政旦教授是一位执着求真、勇于创新的著名学者,他怀着强国兴教之理想,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会计和审计事业,先后出版专著及教材20余部,发表了60多篇关于会计、审计的颇有学术价值的科研论文和译文。

徐老对会计、审计的学术观点和学术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国内首次提出“用帐”的理论,大力倡议会计制度设计课程,树立“建帐”的六帐观点,勾划了现代会计工作的框架。他积极探索成本计算的规律,创立成本计算的“品种法”,《成本会计学》一书获财政部及原国家教委一等奖。他较早地提出建立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并主张以之统驭会计和审计工作,使会计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他研究现代审计的基本特征,探索我国审计的发展方向,深入调查和总结企业实践经验,对内部审计和控制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其《论内部会计控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具体应用》一文获上海社联1979到1985年度优秀学术成果奖,《关于现代审计中的内部控制测试及其有关理论问题探讨》一文曾被国内6种书刊转载,《现代内部审计学》被评为中国“九五”高校优秀教材。他与龚清浩教授合作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会计辞典》,出版超过百万册,在国内外会计界有广泛影响,并于1984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8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徐政旦教授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以人才培养为生命,六十年如一日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为我国会计、审计学科的建设发展和会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呕心沥血。徐老先后任教于大夏大学、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长期从事会计、审计教学,先后主讲和开设了会计学、审计学领域本、硕、博各阶段的数十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学风格。他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训练,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作为博士生导师,他主张全方位育人,注意培养青年才俊,几十年来为海峡两岸培养了谢荣、汤云为、周勤业、朱荣恩、徐建新、周志诚等大批学者、财经专家和管理人才。在徐老的指导培育下,很多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写出不少专著、论文,在会计、审计学界享有声誉。徐政旦教授由于为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多次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模。

徐政旦教授还是一位卓越的会计实务活动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徐老于1985年参与发起创办了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并担任了事务所的副董事长、主任会计师等职务;1987年开办深圳大华会计师事务所。他主张学术研究立足中华,放眼世界,引进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有关会计、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去粗存精,为我所用。早在80年代初,徐政旦教授就将其指导的研究生派遣到国际会计公司进行业务进修。在主持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期间,他加强了与国际著名会计公司的业务协作。1987年,他应世界银行邀请进行访问和调研,并合作编写了《世界银行贷款会计》一书。1992年,他应邀出席了在日本举行的世界会计史学家学会第六届年会,并作为大会基本发言人介绍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未来的前景,帮助国外会计界了解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制度。他又率领深圳市注册会计师代表团赴美国和加拿大访问,与国外专家进行会计、审计、税务等多方面的交流。通过上述交流活动,徐政旦教授为我国加强与国际会计审计界的往来,推动中国注册会计师走向世界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这次推送的是截止到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三批博导。其他的,如东财谷琪教授,厦门大学常勋教授等,以后有机会再做宣传。


四大来袭,普华永道2022年校园招聘正式开启!

全国最多!上海财大会计学科获批九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21年厦门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计类”项目名单

2021年中山大学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计类”项目名单

2021年中国最新“顶尖”商学院名单
2020年新增会计博士点、硕士点院校名单!
国家级“会计类”一流本科建设点院校|附名单
2021年度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选拔结果公示
世界顶尖期刊《Nature》发表大陆管理学教授研究成果!

华人会计学者论文投稿24天,被国际顶级期刊JFE接受!
华人会计学者,荣获美国会计学会2021年会计文献突出贡献奖
2021年第20届中国实证会计研讨会“征文启事”
第十届宏观经济政策与微观企业行为学术研讨会(2021)征文启事
第五届中国财务与会计学术年会“征文启事”
上海财大会计学院 2021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2篇
西财学者“梅开二度”,合作文章被顶级财务期刊接受!
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会计领域”中标113项
《南开管理评论》2021上半年案例研究论文汇编
教育部首批“新文科”会计类课题立项名单,28所高校入选

点击图片,关注实证会计训练营05期,新学期学习可申请优惠券。


WINTER

关注会计学术联盟

   为财会人智慧成长赋能

   近16万高端财会人关注

   前沿.会议.招聘.本硕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