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在印尼泗水崇高基督教学校任教感悟
信仰的力量
——泗水崇高基督教学校任教感悟
图:中国老师刘霞与中文比赛获奖学生合影。
人活着需要信仰吗?信仰能给人带来什么?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对于这一问题我一向是持不置可否的态度。可在崇高的短短数月,却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一个孩子的信仰。
崇高的孩子多数是早上入校时就带着午餐,也有少数是午餐时间家里送过来。因为午餐时间提前,一位小女孩的午餐没有及时送到,等送到时,老师已经在组织小朋友为过生日的孩子祈福、感恩。她的午餐是一块炸鸡,一个饭团和两包番茄酱。小姑娘打开饭团后自言自语了一会,好像遇到了什么困难,她看老师在忙,就用中文招呼我:老师,太多太多。原来她觉得自己吃不了那么大的饭团。我说你先吃(言下之意,吃不完再处理),她说“NO,NO,NO. ”我以为她没听懂我的意思,又说“eat first”。小女孩一边摇头一边指着包饭团的纸,不枉我做了多年的幼儿园老师,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她是要我帮她把没吃过的饭团分出一半,包起来带回家。
还有一次,我去食堂吃饭,小学的孩子也在打饭。我前面一位学生好像有点挑食,打饭的阿姨拿什么他都摇手,他只想要一些米饭,阿姨担心他吃不饱,想给他多盛点,他又摇手,就这样阿姨劝,他要减,几个回合下来小男孩就端了只够我吃两口的饭满意地走了。
一箪食,一瓢饮,身在其中的人反应出的是一种素养。两件小事,一种内涵,我受到了深深地震撼。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离开了故国家园,异地的孩子却给我补上了这节课。按需取餐,是印尼孩子,也应是我们所有人深入骨髓的信仰。
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心怀感恩,秉持敬畏,这是印尼人的信仰。
3月27日是学校的report day。这一天,我第一次看到了崇高的学生评量表。评量表的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宗教和性格塑造)、英语、认知能力、生活技能、运动以及中文综合成绩评量。从评量内容的排序来看,“宗教”列于评量指标的第一位,其具体内容包括会祷告,能背诵圣经经文;有自信;注意力集中,能遵守教师指令;能照顾他人,愿意与人分享、有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中文评量表是单独做的,但第一条就是“会背诵金句”,也就是圣经里面经典的句子。
在评量表和老师的评语里,都提到了“Obeys the teachers”。印尼是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的角色意识很强: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佣人对主人的尊重他们是严格遵守的,这也是他们的信仰。比如:我所在的学校是由基督教教徒捐资筹建的,所以,学生家庭成员基本都信耶稣。课前,学生一定会主动向老师问好,为老师祷告:老师早上好,上帝祝福你!下课也会对老师表示感谢,并再次祷告!
有信仰,也就有了敬畏之心,有了修养。这里的学生、老师和员工,都给人一种自然流淌的彬彬有礼。
珍惜拥有,热爱人生,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这就是生命的信仰。
第一次遇见,是在中文办公室门外的饮水机旁,我去装水,他也去。他先我一步,我便礼貌地站在他的左后侧。他左手拿着杯子,从背影动态判断,他是用嘴衔开杯盖的,忍不住关注,当他伸出手臂准备放水时,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那是一只只剩三分之一残缺的右臂。快步上前:Can I help you?可是,他并没有停下接水的动作,只是转过头,一脸不解地看着我:Why?
再次遇见,是在教室门前的通道,三四名学生在追逐嬉闹,其中有他。他们你追我赶,从我身边疾驰而过,又折回来……没有人谦让他,而他脸上的笑容也跟其他的孩子没什么两样。
将两次遇见与学校中文主任分享,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没有什么不一样,不管是父母、孩子还是他的同学都是这样认为的。”
也许,我们惯用的同情只会强化了别人的与众不同,提醒他需要帮助,而这群有信仰的孩子,坚信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宠儿,坚信上帝造他是有意义的,所以他们的世界充满阳光。
什么是信仰?信仰能够给人带来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似乎找到了,可又似乎还是茫然无知。但我知道,积极向上的信仰,能给人带来与世迥异的人生,能抚慰破烂残缺的心灵,能让人坚守灵魂的净土。有信仰的人不一定幸福,但毫无信仰的人一定不幸福。寻找信仰,我在路上。
中国外派教师 刘霞
全文刊登在今日国际日报B4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重要提示:放大阅读时双击版面,版面下方有缩放引擎。
(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近期微信平台专稿 链接
《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巴厘之窗》面向中国游客及当地相关产业经营者,主要介绍旅游景点、人文景观、风俗习惯、节庆活动等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