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64期

巴厘之窗 2022-06-08



散 文

奢侈的“灰姑娘”

许定基(美国·纽约)

 

九月的一天早上,太阳起得比我还早,我沐浴着阳光如常去上班,日子过得开始变踏实了。坐地铁上闲来无事,眼睛痒痒的,随手从背包取出报纸,就看起中文报纸来。报纸是唐人街一个教会发行的,对开八版,与大报如出一辙,很气派。但美中不足的是,文章的质量有点儿参差不齐,版面也有些不伦不类,但胜在报纸完全免费,阅读之后,还可以派上抹玻璃等其他用途,所以也有一定程度的发行量。突然,报上有一则吸引我眼球的征文启事,逗得我不由自主细读。原来征文启事说,为了庆祝即将到来的母亲节,决定在纽约举办大范围的征文活动,歌颂和弘扬母爱的无私奉献伟大精神。希望读者拿起手中的笔,书写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当我看到有丰厚的奖金,有资深的评委做后盾后,我心头当即就激动了起来,大喜过望,不假思索就决定一试身手,重拾自己断了几年的写作旧梦!

屈指算来,移民到纽约已经三年了,在国内喜欢写作的我,在曼哈顿定居下来后,居然没有动笔写过一个字。有时休息日晚上无缘无故想起,令我心里泛起丝丝无奈和忧伤来,在床上往往一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有什么办法呢?在海外的华人社区,大多的中文媒体,使用的都是繁体字,繁体字虽然也是中文,但对于习惯使用简体字的我来说,就完全是一知半解的另一回事了。自己看起繁体报纸来,往往也是连估带猜,才能全部弄懂字句的完整意思。所以,要拿起笔来用繁体字写文章投稿,无异于从头学起的小学生,如老鼠咬锯,无从入手。就这么无奈地了苦寻良策一年,期间也向别人请教过解决方法,但就是碰不上志同道合者。到不久前,在word上胡闹,歪打正着,终于学会在文档上做繁简切换,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好不快慰。

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布局谋篇,写成自传体散文《母爱的延续》,几经修改,雕琢文字,那怕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总算大功告成。确信文章没有超出征文限定字数后,才郑重其事用电子邮件将稿件投寄出去。对于自己的文章,我是抱有极大的期望的,所以总企盼公布评奖结果的那一天。

不料两个月过去了,而且也早已过了评奖公布截止日期,我依然没有接到获奖通知。我似泄了气的球,自知此次应征算是彻底失败了。我大失所望之余,不免耿耿于怀,猜测是自己对写作生疏了,写作水平退化,导致文章质量不如人家厚重犀利,无法与其他参赛者的文章竞争,唯有甘拜下风了。我努力自我安慰了几天,才渐渐将此事淡忘。

但教我始料未及的是,一个月后,已经完全忘记了此事的我,突然接到主办教会寄来的信函。打开信函的那一刻,我兴奋得心跳也加速了,以为是迟来的喜讯。当我迫不及待展开信函仔细看完,我惊诧得目瞪口呆。原来,主办单位说:由于事先宣传得不到位,导致此次征文的反响不大,收到的应征稿件很少。所以很遗憾地告诉我,他们决定取消这次征文活动,并感谢我向他们投稿,盛赞我的文章以情动人,故事真挚独特,扣人心弦,是一篇好文章。鼓励我向其他报刊投稿。再恳请我一如既往支持他们教会和报纸发行,期望下次征文再与我结缘。

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文学,突然在我心中,感觉就这样一下子变得奢侈了。

记得还是在三十多年前,在那个风华正茂的年月,因为自己爱好写作的缘故,我很幸运地结识了一班来自各个乡镇、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朋友。在市里举办的文学讲座里开始结缘,因为彼此意趣相投,加上年龄相仿,沉浸在文学的憧憬里,成了自以为浪漫又神圣时尚的文学青年。那种崇高满足感,绝不亚于找到自己心上人一样欣喜兴奋。更难得的是,在文友当中,有不少的文学前辈,还成了我无话不谈的良朋益友。

然而,文学显然不是单单靠热情,就可以轻易成就自己的理想的。就像谁也无法预料自己在哪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一样。追寻文学理想如同追求生命长寿,就算你使出十二分的努力,听尽了专家方方面面的养生指导,然后在追寻的路上用尽了心血和心机,结果常常还是事与愿违,大失所望。心想事成者往往是屡屡无几,就像长寿者毕竟凤毛麟角一样。也许我们缺乏的压根儿就不是百折不回的奋斗拼搏精神,我们欠缺的可能是天赋才情啊!

十年后,当我在市里文联的工作会议上,我已经看不到当年那些哪怕是一个熟悉的文友的身影了。我有些失落,也不无忧伤,为他们夭折的文学梦想而伤感。在他们中,有不少人是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老师学者,应该是出成果的文学人才。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不得不中途退出,我都是替他们感到惋惜。

文学真娇贵,我常这样想。且不说你是否具备那才情天赋,单单是生活、工作与家庭经济的压力,就足以让你痛下决心,放弃迷恋多年的灰姑娘了。恋爱、婚姻、家庭、孩子、孝敬长辈,这些担子哪一样不需要你竭尽全力以赴,如在战场上搏斗,含糊分心不得。你自己落下的,只能是身心疲惫,甚至是心力交瘁。他们的文学梦,已经软弱得无力前行了,只有无奈地抛锚在崎岖的路途中。

也许是自己缺乏自知之明,以勤能补拙的壮志凌云,我才厚着脸皮,在文学的大地上持之以恒地挖井,那怕收获的成绩与自己的期望相去甚远,仅仅是发表了一些精短的小说散文而已。但尽管如此,我自己也曾经有过多次放弃写作的经历,不说那失望的退稿,就算是小小的那张邮票以及稿纸信封,哪一样不需要钱?一笔一字抄稿更是心力交瘁,累得精疲力竭,甚至伏在稿纸上睡着了。而没日没夜抄写消耗时间,看不到尽头的退稿和失落,就算爱人当初支持,也会慢慢生出怨言来的。好在自己能做到以商养文,有独立书房不影响妻子孩子休息,也算衣食无忧,经商以外都是呆在家里深居简出写呀写,解除了妻子怕男人变坏之虑,权衡之下,发觉利多于弊。妻子采取不反对、不支持的放任自流含糊态度。我才能够静下心来,将写作坚持到出国前,滥竽充数成了作家协会的会员。

后来移民到纽约,自己成了漂泊的浮萍。无营商可依赖,无书房可容纳,我的写作,当然是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好在电脑已入寻常人家,加上教会征文的点燃,我也权衡出:不用浪费信纸稿纸邮票,在电脑的键盘上敲敲成文,绞尽脑汁反复修改成稿,一个电子邮件发出去,就大功告成了。庄稼不收年年种。不久后,终于有小文章时不时见诸于《世界日报》《侨报》《台港文学选刊》等国内外报刊,还雄心勃勃参与国内各项征文活动,试图让文章落户国内纯文学刊物园中。偶尔也收到一些稿费和奖金,才有了乐此不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写作的思考,让自己找到了心灵的安慰与满足,给苦涩寂寞的生活添点意趣,生活积累与情感堆积得到释放,精神家园不再荒芜。孩子不用接送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也多了。从此,我的写作才绝处逢生,找到了生存的间隙。

曾有意无意,间接直接认识了一些搞艺术的人。其中有个操画笔的新朋友,我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他说他没有工作。我听后,惊讶得说不出话来,问他:在没钱万万不能的纽约,你没工作靠什么维持生活?他笑而不答,掏出张名片,让我有空到他的网站转转。我到朋友的网站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他自食其力,以卖画为生。

真的,就算你画画的水平不高,你完全可以成为街头艺术家,在纽约的时报广场或地铁站甚至于街头摆摊,替人画头像赚取生活费用。同样,那怕你在音乐方面仅有一点水平,你何妨在地铁站里,以卖唱或演奏来赚取自己的美好生活费。唯独是文学,在英语的世界里,中文写作更加举步维艰,生存环境比过往更恶劣。在书写家信已经绝迹,用电子邮件、微信传情达意交往的新时代,哪里还有为文者愿放下身段,在街边替人写信谋生的生存空间?

想是这么想,但我不妄自菲薄,孤影自怜。依然我行我素写呀写,乐此不疲,心无旁骛,用尽自己胸中一往无前的豪迈。直到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写的文章居然有了可观的数目,于是打算将它们编辑成书,结集出版,算是对自己文学成绩,做个总结和交待。我欣喜若狂向出版社投石问路,静候佳音。未料出版社回复的意思是:你别无选择,只有自费出版这条独木桥可走了。此时此境,我不得不仰天长叹:文学,您真是个奢侈的“灰姑娘”呀!


报纸版面


作者简介:祖籍广东开平。先后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和随笔过百篇,作品多次在中国与美国获奖或收入文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文心社会员、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会员。现居纽约。


文学评论

触动灵魂的一本书

——读海云的长篇小说《冰雹》

海伦(美国·滨州)

 

久闻海云撰写的著名长篇小说《冰雹》,有人曾称此书是婚姻情感小说中的精品。它不仅发表于中国《长篇小说》杂志20083月刊,还荣获2008年第三届海内外华人笔会最佳影视小说奖,并与大陆的影视公司签订了合约。《冰雹》在2011年夏出版单行本后,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于2012年再版发行,并荣归于世界华人文库作品之一。

新年过后,在繁忙的工作间隙的午后,我沏了一杯龙井茶,打开有海云亲笔签字的长篇小说《冰雹》。海云以优美的文笔,再现了几对中年人的感情生活世界。书中不仅用清秀隽永的文字,细腻的心里描写,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生动的场景描绘,也有精彩片段贯穿全书。《冰雹》一书,不仅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让人过目难忘。

人们都知道:在大自然中,天空中的冰雹,是由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的。所谓的冰雹,它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粒。大的冰雹可以摧毁建筑物和车辆等,雹灾也是自然界严重的灾害之一。在生活中,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人类总结了一些常见预测冰雹的经验,加之天气预报,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冰雹带给人类的毁坏。

在家庭生活中,人到中年,大多数人是上有老下有小,身心疲惫。在这个群体里,一边是入世的成功,一边是老人和孩子。在家庭和事业忙碌的琐事里,婚姻中的“冰雹”在没有预感中,便不知不觉地形成了。《冰雹》书中的主人公――倩云和汪洋是一对留美华人,他们拥有让人羡慕的事业和生活,还有一对可爱的子女。不料,在汪洋回国参加大学同学聚会后,他对大学时的同窗霞飞,因其丈夫移情而离婚的现状,动了怜悯之心,导致了汪洋后来的精神出轨。倩云在觉察丈夫情感背叛之时,在婚姻的挣扎苦恼中,阴差阳错地得到了她上司对其爱慕之情。在家庭、亲情和爱情之间,倩云和汪洋最终的选择,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人到中年,忽然发现这个世界,你要的婚姻并不是都按自己希望的那样发展着。不经意间,有时山变成了水的故事,云却成了风的伴侣。当我们停下奔波的脚步,蓦然回首,同路的人,有时走着走着就散了,美好的愿望有时也不能善始善终。人生的酸甜苦辣,有时在风尘仆仆中演绎成了婚姻的沧海桑田……

当我读到《冰雹》最后一页时,电脑歌库里正播放着刘家昌和尤雅吟唱的《在雨中》:“在雨中我送过你,在夜里我吻过你,在春天我拥有你,在冬季我离开你,有相聚也有分离。人生本是一段戏,有欢笑也有哭泣。不知谁能躲得过去?你说人生艳丽,我没有异议,你说人生忧郁,我不言语,只有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数不尽的春来冬去……”此时此刻,我听到了这首经典的老歌,感叹人生。想不到简单的几句歌词,竟唱出了生活的真谛。就像人们所说的“爱是一个过程,只有爱过、伤过、痛过,才会成为一种经历,我们也才更懂得珍惜。”

读完《冰雹》一书,掩卷沉思:《冰雹》是对一个群体的缩影。书中的故事,就像发生在身边不远的生活中。海云对书中众生人性的剖析,促使人思考:中年人的婚姻和家庭该如何相守?人们应该怎样去解读爱情?每一个家庭又如何避免中年婚姻的危机?

在茫茫人海中,人们有时渴望幸福婚姻的模式,就像渴望寻找世上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一样,它到底在哪里呢?我记得为《纽约时报》撰文的美国评论家亚当?戈普尼克曾对如何维持婚姻幸福做过探讨。他曾提到“人们一直在探索幸福婚姻的秘密,但是却没有人说得清楚。也许,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婚姻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点启示。1838年,当达尔文首次考虑结婚时,他做了一番分析研究,其中包括婚姻的优点与缺点,养儿育女的费用等。但最后,达尔文总结出结婚还是有好处的。达尔文认为婚姻会为你提供一个永久性的伴侣以及年老时的朋友。不管怎么说,妻子要比狗好得多。”欲望、幽默、笑声、忠诚也许是达尔文幸福婚姻的重要成分,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记得英国18世纪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表示:“婚姻虽然有许多痛苦,但单身没有欢乐。”曼德拉也说过:“婚姻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当面临艰难时刻时,夫妻应该可以相互拥抱。”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当人们的婚姻深陷中年危机的低谷时,又该如何让它起死回生呢?

我带着心中的迷茫,向窗外望去。暖暖的冬阳下,后院山谷里有两只雄鹰,在空中追逐飞翔。竹林里的几只鸟,唧唧喳喳地飞进飞出。我脑海里闪过海云书中的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借着海云书中对爱新的理解,透过《冰雹》故事中的警醒,希望已是中年的我们,用满心的喜乐与平安,走完彼此慢慢变老的人生。

此刻,我为海云对文学的勤奋耕耘、执着奉献的精神,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感动。也为海云的先生对她事业的理解和支持,心生敬意。盼望海云的小说《冰雹》,早日搬上屏幕,以便让更多的中年人,从书中的故事里受益。我也从心里感叹:评委们慧眼识珠,《冰雹》一书获奖,是在情理之中。因为此书源于生活,是一个中年群体的写照。此书又高于生活,扬善惩恶,是触动人灵魂的一本书。它也潜移默化地告诉人们:“真正的勇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仍然能够微笑向前奔跑的人。”

——写于美国滨州凤凰谷


报纸版面

 

作者简介海伦(笔名),姓名静慧燕,于美国一所常青藤大学任职,凤凰美东诗社社长,影视签约作家。海外文轩、纽约华文女作家协会、文心社会员等。近百篇作品发表在《文综》《汉新月刊》《家庭》《西南当代作家》《风雅杂志》《中国草根》《中国诗影响》《国际日报》《侨报》《人民日报》《长江诗歌》《天峨文艺》等海内外文学杂志期刊和报纸等。诗歌、散文、小说及评论数十次获海内外文学大奖,获奖作品入选多本获奖文集。小说《天使的翅膀》等,获2019年度海外华文著述奖。


诗 歌

厉雄诗选

厉雄(西班牙)

 

秋雨

 

秋风弓起背,绷紧弦

我的窗口,气息立即粗重

秋的纯蓝,便倒挂在檐下的相思上

 

慢慢垂下

倒影里的街角,被落叶画了浓妆

听闻风儿一开口

卸妆的恐惧,危机四伏

 

雨滴在人世间渲染

一滴冰冷,一滴伤感

失恋的人们,捂紧仅剩的词句

试图突破

画家笔下的乌云和墨汁晕开的黑暗

 

燃烧固有的记忆

找到坚持的理由,矮下身段

即使一切变得不可预期

也让雨滴敲开

生锈的决心

 

 

细细的风

从门缝、床前、骨头之间

带着声响,钻进又绕出

清晨转辗反侧,满脸倦容

仿佛一夜老去

 

从南方传过来的热度

到达地中海,已是衰败之相

梧桐丢盔卸甲,把须发还给大地

脸上的白色斑点,越来越大

停在原地,打坐

 

麻雀们越来越聒噪

单薄的衣裳,秘密隐于秋

像生活不顺心的人们

喋喋不休,遇谁都倾诉一番

 

多少人间草木

把欣欣向荣,强势的生长

交给凉薄的秋风

经过一夜夜的思想斗争

脸色蜡黄,手足冰凉

 

人们低头,弯腰,放下绿色的重量

放慢脚步

一边收拾累累硕果

一边适应萧瑟的颓势

 

立秋

 

末夏静静地坐着

流火的日子,不说一句话

在有火苗的蓝天,不肯思念

 

小树林那边,走出一些风

叶子,慢慢开始飘零

雁声,慢慢开始南飞,声断

一些最简单的音节,弯下身子

枯萎一些青草

啄木鸟,啄开悲伤的目光

 

天高了,海阔了,日子酸了

蓝天开始撒下一丝丝眷恋

流水那边,开出一朵朵行走的黄花

明亮的,低沉的,缠缠绵绵,熙熙攘攘

秋天,在蝉鸣声歇里,催生而来

 

一阵阵心事的秋天,怯生生的

交错着,在树枝间隙

不耐烦的语气,叫嚣着

有几页伤感的经卷,次第展开


报纸版面


作者简介:旅西班牙华语诗人。浙江青田人,居马德里。侨中人文学社社长。海外凤凰诗社社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世界诗人大会终身会员等。诗歌散见《诗刊》《中华诗词月刊》《中国日报》《诗选刊》《星星》《人民日报》《诗潮》《诗歌月刊》以及海外报刊等。参与组织了首届西班牙伊比利亚国际诗歌节以及其他国际性活动。



报纸版面


征 稿
国际日报的“国际副刊”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同属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外华人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非华语为母语的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头版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巴厘岛爆炸案要犯狱中呼吁前同伙停止恐怖活动

日惹不准华裔拥有土地 大学生上诉称种族歧视

印尼反恐队逮捕46名嫌犯 击毙2名顽抗分子

机长身体不适晕倒 印尼客机成功紧急降落

印尼国会与政党近日表态 或透露政府两大讯息

棉兰恐袭者妻子迪薇更极端 计划恐袭巴厘岛
钟万学出任国企高官 总统肯定 有人称国家灾难
棉兰警署炸弹袭击者为24岁学生 造成1死6伤
棉兰今晨发生针对警局的自杀式炸弹袭击
印尼总统昵称“佐科维”是这位法国人叫起来的
熊德龙首发全球百余家华媒联署谴责香港暴徒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6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6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6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60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8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56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