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落城市 | 数据时代美国的匹配文化、隔离与中产消亡

建筑手帐C 建筑手帐C 2021-07-06

部落

城市

数据时代美国的匹配、隔离与中产消亡

书单推荐:Alexis de Tocqueville的《论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Tyler Cowen的《自满阶级》(The Complacent Class)和《平均时代的终结》(Average Is Over)

15000字,阅读时间十分钟

请输入标题     bcdef

导读: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改变,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方向都是有利与积极的。往往稳定而快乐的现实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本文将从几本美国经济、社会学著作作为出发点,来探究目前的信息技术会为社会与城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本文并不是为了证明数字技术的好坏,而是试图从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角度去探索技术的到来对于美国城市结构、生活习惯、文化特征、经济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好的方面也伴随着危机和不稳定的趋势;技术的发展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美国头顶,如何进行改变亦是一个深刻的话题。当然,美国现在的发展和困境无疑能给中国带来许多启示;部分情况已经在中国出现,亦是一声警钟。


本文将从自满文化、部落时代的匹配、城市部落的隔离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释。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01

自满文化

1.1 物理移动时代的消亡

"The American dream can be defined as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freedom that allows all U.S. residents reach their goals in life only with their effort and determination"                     ——James Truslow Adams


1831年,一位法国人刚刚踏上美国国土时,他立刻被美国这片土地上所具备的奇妙景象以及美国人的不安现状的精神所震惊。几年后,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成为了当时的畅销著作。和法国式的贵族精神不同,美国上下充斥着暴露在外的拜金主义、冒险精神、不安于现状的状态。然而这也让这位久困于凋敝欧洲的法国人第一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envisioningtheamericandream.com/american-dream/


高移动性的迁徙开垦精神、多种族融合、适应改变、富有经济活力。这位法国政治思想家Alexis de Tocqueville毫不吝啬地写下了这些褒奖之词。在其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词语之间洋溢着美国的全民活力和积极性。区别于当时的老旧欧洲,他看到了美国激进个人主义的兴起和市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百姓不屈服于精英权威、自尊与自由。这种情怀也诞生了高移动性社会,以及冒险精神所相依的美国梦。看到这些,他预测了美国最终将会崛起,相对的是旧欧洲的衰落。


aap.cornell.edu/news-events/photography-and-american-dream


这种高移动性的精神不仅存在于物理上的迁徙,也是精神上对于冒险的追求。而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和生活状态也反映了这种不安分的美国梦、以及西部淘金热这种对未来的憧憬。

 

从心理讲人们决定迁移反映了人生的重大改变。也是内心想要做出改变想要进步的物理化身。这种状态往往是积极主动的。这种不可撤回的改变也意味着改变者具有强大的勇气或对于新生活的向往。正如James M jasper的解释:“The purpose of moving is self-transformation"。


在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历险记》一书里就展示了这种对于以往生活的改变、对于新生活的追求,这本书是当时美国现实文学的标杆,既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冲破教条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当时奴隶制度的反思、平权意识的崛起。



而这种情怀在美国文学殿堂级著作中也屡屡反映。比较出名的有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和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表现了美国人在1980年之前所散发的活力和对于新生活新场所的开垦欲望。这种对于现有生活的不满与尝试去改变也使得美国的科技和人文进行了飞跃式的发展。



而在经济学家的眼里,移民或迁徙意味着一种投资。也使得市场更加具备活力与流动性。不同地区的产业互补交融;有钱人也不会固守一方,人们愿意去贫困地区(比如当时的美国西部)开垦,建设新城市,这让资本更容易流通,贫富差距减少,经济充满希望。



然而1980年后,美国却逐渐变成了另一个欧洲。现在的美国人更愿意找一个喜欢的地方,投资一个领域并且持续地陷在里面。另一个趋势是,人们物理的移动性被IT行业的活力所取代。高科技的引入让人们不再需要长距离跋涉就可以实现许多功能,也间接使得人类更倾向于养尊处优地待在家里。当今的美国人更喜欢分类聚居,更喜欢在社交网络与相同的人的聊天,更喜欢呆在家里办公、交流甚至就餐也被外卖所替代。

而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有几点。

A

美国城市多样性的减少

之前的美国每个地方有自己的特色经济(比如好莱坞的电影制造业、密西根的汽车行业、北部的重工业区)而现在的美国城市的经济构成几乎千篇一律。这也使得人们迁徙的欲望大大降低:在哪里都能找到类似的工作。现在唯一不同的是被地理气候环境所限的农业。调查显示,多样性强会使得城市之间流动性更强,而现在美国的产业多样性下降了许多。


https://www2.deloitte.com/insights/us/en/focus/human-capital-trends/2017/diversity-and-inclusion-at-the-workplace.html


B

美国的地区经济汇集过程逐渐停滞固定

之前贫穷地区会提供与富裕地区一样的工资或者其他优待待遇去吸引人们前来,比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机会、就业条件和低廉的居住成本。然而在1980年之后,地区的差别越来越稳定。从贫穷地区来的的人没办法负担富裕地区的高房价(他们也没有相应的技能能获得希望的工作)贫穷地区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去进行产业升级来追逐富裕地区的脚步。


http://enthusiasm.cozy.org/archives/2009/12/income-inequality


C

工资不平等越发突出

部分行业比如IT行业和金融行业可以提供大量的高工资、积累大量的资本。企业内部的工资分化远远不及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资分化。这使得诸如谷歌、Facebook等大公司越来越处于垄断地位,人才也会往这些专业这些工资流动,使得行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在高位的公司人才不会再愿意离开现有的生活,这也大大降低了社会行业的流动性。美国的工资增长幅度也没有跟上通货膨胀的脚步,其生活成本占其工资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工资的流动性也越发减少,意味着美国人更喜欢在他们的教育、社会地位和工资阶级“长久地呆着”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map-of-inequality-for-us-states-2016-7


实际上,讽刺的是美国的法律也导致了人才的非流动性。在1950年,只有百分之五的工人需要政府颁发的工作许可证。但200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百分之二十九。现在各行各业都设置了牌照门槛,而许多拿到牌照的人不想再换工作,投资者也不会再没有大量准备的时候进入一个新的需要牌照的领域。另外,现在的法律规定要裁员需要很多步骤,这也使得企业在雇员的时候再三衡量以避免风险,职业固化程度也因此加深。而全球化进程也使得美国将大量的稳定职业留在本国,不稳定的职业移到国外,就像墨西哥和中国的工厂。因此,美国也将流动性和经济适应性转移到了国外。


当然,低移动性所带来的危害也是明显的。对于城市而言,意味着经济活力大幅下降,职业固化,人才流动减少。对于普通人来说,表明上工作更加稳定、生活更加舒适安全;然而创造力却下降了,更安于现状、更喜欢佛系养生。

 

另外,更多人倾向于定居于有更多工作机会的大城市,这也使得这些城市的物价、房价大幅度增加,加快城市乡绅化进程,这也是我们会在最后一个章节提到的部分。一个例子是当 Katrina飓风袭击了新奥尔良,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宁愿去大城市周边重新定居,也不愿意回去重建家园。城市之间的差距也日益增大。并且富裕地区的人也不希望贫困地区的人前来争抢有限的城市资源;当然,美国简陋的基础设施也没办法承担那么多居民。


https://www.nytimes.com/2016/05/04/nyregion/surge-in-ridership-pushes-new-york-subway-to-limit.html


可见,去大城市并非是一条真正的明路,因为即使有高薪水也不一定负担得起高房租。并且对于科技板块的依赖使得很多不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没办法获得高昂的工资以负担起生活费用。调查显示,一个典型的纽约客需要花费百分之84的平均工资用在租赁房屋上,而教育的花费则更为巨大。

可承担房租比例

https://www.forbes.com/sites/erincarlyle/2014/05/07/reality-check-new-york-city-is-already-more-affordable-for-the-poor-than-most-american-cities/#ca30e9634d65


 美国的人才市场也更加萧条,很多人宁愿接受失业也不愿意移居到其他城市。这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高失业率。因为对于他们很多人来说,即使移动了街区,他们的社会地位层级也会将他们拉回原来的位置。而对于整个社会人力市场来讲,在经济危机中失业的人,大部分来自中产阶级;但是经济危机结束后,更多的增加职位却属于低收入职业。这也意味着中产阶级不得不大材小用,降低自己收入去迎合市场。



谈及失业率的上涨,很多人觉得人工智能和机器自动化的兴起会带来大量的底层人民失业。目前来看,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说法是错的。真正面临挑战的反而是与中产阶级相契合的中等职业:高技能白领或者管理人员可以适应机器的语言或管控科技人员,能够胜任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低技能的服务业则能够增加人们的体验,在机器社会下也能谋得一席之地。



亨利•黑兹利特的《一课经济学》虽然有捍卫自由经济之嫌,但是在机器上观点或多或少反映了历史:“工业革命初期反对机器的人和大萧条时期反对流水线的人在经济繁荣的时候都被现实证明是错的。”机器所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能被计算机所代替的中产阶级普通白领工作和制造业的蓝领工作。这也意味着中产阶级只有两条路走,要不往上学习如何操作机器或者学会如何高级管理调动资源,要么往下走成为服务上层的人员之一。(Tyler Cowen在这里的比喻非常形象:就像十八世纪的街道上,像富人们兜售商品的小商小贩,争先恐后吸引他们消费)。

 

另一个类似的改变是创意市场的发展,在网络的影响下,已经从传统的自娱自乐或者耐心琢磨变成了兜售快速创意产品或形象、试图吸引观众注意、让观众进行买单的活动。当然这点和中国有很多类似之处,在网络效应下,直播和短视频打开了新市场(美国则是Instagram、snapchat等社交网络),互联网逐渐发展成了全民娱乐时代。

 

这种狂欢的背后,我们却隐隐看到危机——当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高移动性、社交性的网络和网络附属产品(如现在资本的宠儿:区域链、AI技术、直播平台、各类派送服务、共享经济等等),却忽略了发展真正的硬科技。这点其实中国也深陷其中,虚拟科技的繁华却忽略了真正的硬件科技发展。而当美国堵住了芯片、半导体等科技技术的渠道,就一定程度上打蛇七寸般地控制了中国的发展。所以中国要自强就要加大发展硬科技、高新制造业,为此类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补助,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减少在房地产、互联网上的经济结构占比。这样国家才有希望与美国一拼;一个只会模仿和发展虚拟经济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


http://www.ittime.com.cn/news/news_17202.shtml


1.2 自满阶级的诞生

我们上一小节谈及了移动社会的消亡,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着中产阶级的衰落。这种固定化带来的不仅是物理上人流的固定——如果我们观察美国现有的阶级,可以明显感到每个阶级已经趋于稳定。现有15%-20%的美国人的确做得非常好,但整个中产阶级的占比却持续下降,流动性主要出现在中产阶级前往上层阶级,而下层阶级往上的路径却已经逐渐关闭。从经济学来看,当总的社会经济活力下降的时候,保持稳定的超级经济结构将维持困难。而当中产阶级变成上层的能力越强,其他形式的流动性张则会降低,甚至凝结。所以经济活力的下降也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失控,社会两极化逐渐出现。


http://money.cnn.com/2015/12/09/news/economy/middle-class/index.html


而现在美国的稳定,很大程度来自于“自满精神”。这些来自各个阶级的自满人群,重新定义了现今的美国社会,他们是每个阶级的标杆和最具影响力成员。如果你在美国,你可以听到进步主义者抱怨工资不平等或者保守主义者哀叹美国将要在世界经济下衰落,但你不禁要问,如果他们抱怨,为什么他们还自满呢。


10年内大部分的家庭持有工资都下降了

http://adage.com/article/special-report-american-consumer-project/vanishing-american-middle-class/230455/


自满阶级的兴起很大程度是因为高工资的上层阶级试图疏通了其他人的焦虑。只有少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大部分生活都化作一样。这部分人更不会换工作、移民或者甚至只是出家门。这和中国有着一批充满焦虑的中产阶级不同,美国的精英阶层更希望用欢乐窝让每个阶级对于自己的生活充满自满情绪,这也方便社会更加稳定安全。就像生活在《头号玩家》的贫民窟人群,依然能靠沉迷于虚拟世界享受生活而安于现状。


头号玩家的平民窟景象


人们更习惯于不变的世界观点,尽管潮流性的餐馆和首饰店激增,人们随时都看着他们的智能手机。不置可否,这确实是比较合适居住的社区,不过人们的想象力却大幅度丧失。


美国社会结构已然固化。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阶层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家族企业,对于他们来说,稳定现有的生活就是在前进了,比起创新意识,他们更多的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兴趣了。而中产阶级已经发现上升的渠道关闭了,他们能看到自己改变现状的机会变小。也因此变得只希望享受。这些中等收入者开着不错的车,拿着不错的包,但是他们已经没有上升管道,天花板早已封好。可以说,满足情绪兴起之日,亦是美国梦破碎之时。



相比之下,中国有着为人诟病的焦虑。虽然对于很多个人来说,这种不稳定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但对于社会来说,这种不安分如果加以正确的疏导则将是创新的开始(只要企业不盲目去抄袭美国现有的技术,而不专注自主研发)。中上层阶级的人焦虑着怕被时代淘汰,想要开辟新产业,或者改良旧产业。中产阶级也很焦虑,想要往上爬也怕被落下(其实付费知识产品就是卖的这种焦虑)。


当然,美国的固化不止体现在阶级上;在科技上亦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固化。在科幻小说里交通非常发达,有飞行汽车等快速交通的出现。然而现实是美国的交通愈发糟糕。那些想要高耸入云亦或嵌入深海的惊奇建筑,那些外太空殖民计划,都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乌托邦:社会并没有向着本来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是面临了一定程度的停滞(或者科技发展的强烈不均衡)。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物理世界的影响力大幅度减少了;但我们还是不能质疑它的力量和关联性。现在的上层阶级尝试去控制它,让它保持稳定,通过提升和崇拜硅谷等信息科技的价值和力量去边缘化物理世界的意识形态。这使得我们这代人更加适应于活在信息世界里——一个更静止、可以被我们用手指尖掌握,可以被调节成我们个人的步调。实际上这种行为,对于几乎所有的特权阶级来说是非常有力的,他们能在家里掌握世界,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就不定是最好的结果了。这就类似黑客帝国里人工智能通过虚拟世界“圈养”人类了。


黑客帝国的人工智能,有趣的是他自称“Architect”


科技的停滞也来自于人类生活习惯的改变。亚马逊和淘宝等购物网站可以让我们待在家里与世隔绝。信息服务可以提供菜单、洗衣甚至汽车加油。这也意味着美国的car culture在死亡。在美国以前的文化中,开车象征着摇滚般的旋律、自由、无拘无束和个人主义。而现在,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则更加重要;另一种冲击则是如UBER和LYFT这样的共享经济,对于拥有自己的空间也是极大的冲击,公共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带来了私人领域界定的模糊性。

 

我们透过这种现象,不难看出美国人思想的转变。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日常生活,即使政治也变得消停,美国的政客们用消极主义代替了先驱者的地位:从解决问题或者作出决定,变成刺耳的对立与象征主义。政客即使提不出解决办法,也能通过雄辩和偶像化策略去激励他们的支持者为他们而战。所以现在美国的投票不像是选举谁,而是淘汰谁了。


川普的支持者竖起反对民主党的标语

https://www.vice.com/en_us/article/vdq3mm/brazil-pro-trump-demonstration-876


02

部落时代的匹配技术

2.1 匹配文化的兴起

我们回到科技上来,之所以说现在的美国的科技发展方向出现了问题,主要是因为:国家即使有巨大的进步,它也没有各个方面的革命性影响力。1980年后,美国人利用科技和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去缓慢(slow down)生活的改变、让生活更加稳定安全

 

现在的生活我们更像一个匹配者:APP和大数据能利用我们的兴趣爱好进行匹配,选出最好的餐厅、宠物、音乐或者其他生活元素。算法引导着我们,软件选出我们的大学室友,LinkedIn帮我们匹配工作,Facebook帮我们社交。甚至,包括你想看到的新闻、广告和想法,也能被匹配。

 

往好处想,这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加方便、也能遇见不同的面貌或者和其他有共同爱好的人进行交流。然而我们的世界却缺少了很多全新自由生活,而是重新被分成一块一块的聚落,也意味着中产阶级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的部落。另一方面,交通和生活方式也建立在了社交媒体之上。我们的路线被代码所规划,不再有奇遇与冒险。我们加强信息科技的同时也降低了物理世界的变化。


Bratton, Benjamin H. "iPhone c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79.4 (2009): 90-97.


消费者将会更满意他们的产品,雇主有更匹配的员工,大家动一动手指就能安排好旅游和社团。而婚姻匹配在美国也变得常见,1932年的时候结婚对象往往都在五街区内,而现在有更多的选择和辽阔的视野,程序可以给我们更多我们想要的或者我们认为我们想要的。这有点像黑镜的剧情,通过程序匹配进行模拟,最终选出最佳的恋爱对象。程序可以告诉我们,我们的相遇,就是命中注定。


"Black Mirror" Hang the DJ (TV Episode 2017) 


从个人来讲,matching匹配文化可以让我们更开心,更好的去享受生活。寻找共同观点的朋友或者与共同思想的人交流,并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去做喜欢的事情。

 

以音乐为例,现在的用户体验提高了很多,寻找喜欢音乐的难度大大降低。以美国的Spotify为例(中国的网易云音乐也是类似模式),它可以后台记录你的喜好,你多么喜好这首歌,以及你在哪里、什么时间喜欢它。这些数据都用于提高用户体验(当然也能针对性投放广告)所以,音乐就有能力把我们分成了一个个部落:音乐类型、喜欢进行的活动、听音乐的时间和地点等等。结合计算机算法和音乐专家,可以将原先仅仅以音乐类型进行划分升级成更贴切的划分标准:比如旋律、风格、心情等等。而顾客评价则是另一种吸引人的存在,它可以直观的帮你决定是否听下去,也能够让你有相关的视听心情与共鸣。据AppData显示,目前Spotify的月活跃用户数为2400万,可见提高了体验后,用户粘性大大增加,客户更加满意。



同样的,Youtube和Amazon也擅长记录后台,并有针对性地推荐相关商品。一个叫Once的软件甚至可以在你浏览交友网页的时候记录你带着智能手环时候的心率,通过心率判断你对什么样的对象感兴趣。而当两个人彼此对对方信息心率加快,就会发送好友信号,帮你们匹配。(感觉像升级版陌陌)



不过,和音乐、约会不同,医疗、教育等如果进行了匹配会涉及到对其他人的打扰,并且医疗教育没有足够开放的市场。就像你知道哈佛是最好的学校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上哈佛,即使你愿意付全额学费。因此,找到合适的市场和更为精准的匹配方式更为重要。斯坦福大学的实验经济学家Alvin Roth,就因为求得了更好的匹配算法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Alvin Roth教授


他最为著名的设计是“全国住院医生配对程序”,他同时向医院和医生们收集了需求排名,通过这些数据,每年帮助美国约两万名医生找到了心仪的医院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他还帮助设计了纽约高中配对系统,每年有约 9 万名高中生通过这一系统择校。更好的选择和连接性帮助提高友谊、工作机会。

 

另外几个诺贝尔得主Dale Mortensen 和 Christopher Pisasrides的研究表明:即使增加很小的机会在好的选择上,也会对于社会有巨大的影响。他们研究了为什么经济衰退后失业率会持续很长时间,这一研究被总结进他们的失业理论(The theoryof job search and search unemployment)。寻找好的工作也是一种匹配。雇主要找到合适的员工,员工也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经济衰退过程中雇主倾向于解雇员工以节省成本,然而失业的员工不希望找一个工资低的工作以降低自己的职业身份;因此,劳动调整、再分配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在匹配文化里则是指建立优秀的分配和匹配机制。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10/oct/11/nobel-prize-for-economics-three-winners


这样的matching的确存在好处,因为靠技能去筛选的话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美国的种族、性别隔离。这使得主要的大公司里还是存在着种族、宗教和性别的混合性。


2.2 匹配文化的弊端

事实上,匹配文化的兴起并非完全有利,相反很多问题已经开始浮现。


A

信息安全

过少的选择会使得你的眼界狭隘,但是过多的选择却让人疏离。大数据时代看似给予了许多的选择,然而这些匹配方式却建立在安全性、稳定性和掌握性的虚幻上。信息比较清晰可见,现实却不那么容易。在信息时代的黑暗森林里,我们不仅仅是hunter狩猎者,其实也hunted被狩猎,我们寻找匹配信息的时候,我们的信息已经泄露给其他人。很多信息被大数据公司收集并打包卖给了广告公司,除去心率、浏览记录、身份信息,现在甚至有技术可以记录你的声音、视觉停留。这种情况下,算法演算后,有时候比我们更知道我们想要什么。比如最近脸书泄露隐私风波就持续发酵,扎克伯格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https://www.engadget.com/2018/04/11/zuckerberg-hearings-wasted-opportunity/

 

B

主要产业没有得到匹配文化的帮助

美国的典型中产阶级一般将钱花在租赁(或房产税)、医保、高等教育、交通和食物。但这些领域上并没有接受到匹配文化过多的帮助。目前的顶尖的匹配技术最常用于音乐、约会等享乐主义上,却没有作为推动生产力的有利动力。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不前。


C

经济行为放缓,贫富差距增大

美国的匹配文化对于擅长使用和操作信息的人来说最为有利,特别是那些有信息贪欲(Infovores)的人;所以成功人士会因此更为富裕。在经济学范畴里,好的匹配并不是流通货(flow),而是一种库存(stocks);好的匹配意味着稳定累积的财富和更为满意的所有权,而不是个人之间的反复信息搅拌(churn);好的匹配带来的是更精准但更慢的经济活动,因为你的购买物品和好的选择都能持续更久了。

 

然而对于穷人来说,他们可能会更穷;匹配文化下雇主了解雇员的基本信息后只会开出较低的工资或者根本不愿意雇佣这类人。在劳动市场是,只有高学历或者产值高的雇员可以获得更好的机会。现在流行的算法更倾向于将优秀的员工匹配到优秀的公司,这样只会使得好的公司更具垄断地位。然而,美国现在的生产问题不是那些行业领导者们,而是来自于中小型企业。久而久之,行业之间的隔离更为严重,极端的情况下,技能差一点的员工也会失去向优秀员工学习的机会。



现在我们还只是用才华或者IQ来分辨员工,那么未来是不是就要基因划分人群部落了?在电影千钧一发(Gattaca)里就描绘过这样的未来。这样的未来或许充满了科技、精准匹配,然而人性却慢慢地丧失。

而拥有高学历或者优秀技能的人也并不能松懈,一旦系统发现了你已经缺乏了未来竞争力,你的技能已经不足以满足公司的发展方向,那么他们也会面临残酷的降职。

 

其实,机器的算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准确。举一个例子,Xerox做过一个调研,拥有一两个社交网络软件的员工比拥有四个或更多社交网络的员工更会在工作上花时间~但如果是真的应用了Xeorx的雇佣软件的话,也会出现问题:有可能某个人是因为之前的工作原因要求有这么多的社交账号,但是Xeorx就不会考虑这样的原因。

 

D

心理意义上的不安定感

心理学讲,过度地追求好的匹配并不是总得到真正的好匹配。就像你小时候不喜欢某种音乐,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你的音乐口味变了,但目前的匹配算法并不知道这些,它仍然孜孜不倦地推荐你之前喜欢的类型。而约会匹配则更容易让人享受约会却没办法稳定下来(settle down)。这就像拥有更多的选择反而难让人满意其最后的选择。

 

Barry Schwartz有本书籍叫《paradox of choice》就是讲述More is less。从心理学来讲非常有趣,没有选择会让生活漫无目的,然而过多的选择却也是好选择的敌人——因为事后的回忆不一定反映真实想法;评估信息的时候会出现心理误区;即使客观上是好的选择,但比较的过程会降低选择者的满意程度;人们更倾向于后悔没有作出选择而不是选择了某件错事;没做出一次选择代表了一次让步,累积的让步会增加选择者的心理负担;人们喜欢高估自己的选择;客观体验并不决定个人的满足感,而比较的差异更影响心理。



这里我们不过多的阐释这本书(还是推荐一下,此书后面有对于生活中做选择的建议,推荐英文原版)回到我们之前的话题上来。我们之所以提到这本书,说明虽然机器可以增加好的选择和匹配,但从心理学讲并不一定是好事。


E

自己努力的进步力量减少

匹配文化会使得依赖匹配算法的人增多,而使得自己努力的人减少。在当今社会,热心匹配的人有更好的机会去连接他人,这也间接地造成了部落习俗(tribalism)。


热心者(enthusiasts)将会有更大的勇气去变得不同,因为社交媒体支持他们去这么做,他们也能从分享同样热情的人那里得到快乐。而努力者(strivers)则不同,他们做某件事的动机不是获得快乐,而是成功,他们想要往上爬,获得更高的地位或者更多的金钱。所以对于他们来说,网络对于他们并没有像热心者那样有用。但越来越多的热心者的出现也代表着世界在往享乐主义倾斜,他们依赖匹配文化让自己充满快乐,而代表前进动力的努力者却逐步消亡。简单来说,实干家减少了,戏剧家们增多了。


03

城市部落的隔离

3.1 物理隔离的出现

可以说匹配和隔离就像硬币的正反面,当匹配兴起之时,部落习俗养成,而隔离之墙即逐步升起。阶级、工资、教育、人种等等;匹配文化给我们建议是否结婚、什么协会我们去归属,什么工资水平的社区去居住。在很多大城市,通过薪资进行隔离的现象越发明显。而我们的发明创造更多是粉饰而非掀翻潮流。

 

拿我们之前提及的匹配技术来说,好的匹配技术可以更迅速和有效率地把人类进行分类(sorting):银行投资者会找到另一个银行家作为婚姻对象而不再是邻居或者一个秘书。有钱的联姻将更加方便,这也使得阶级固化更加严重。


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心态隔离和安于现状,城市物理空间上也逐步出现了这样的分化。房租和生活负担提高了,无法承担的人将卖掉房子或移居他地。这也是城市学意义上的乡绅化现象。很多街区被中产阶级化(gentrified)。区域也因此出现了同质化的阶级聚落,以工资或社会等级划分。


以上分别为墨西哥和南非的阶级分化


这种经济上的分化也逐渐导致了物理的隔离。“人以群分”,混居社会愈发减少,而阶级部落将愈发增加。虽然人们的歧视观念随着时代进步是减少的,但经济差距和思想水平却导致这种sorting的分区现象愈发明显。即使没有外力,人们也自发地喜欢和有相同品味或者思想的人做邻居。所以穷人不是被pushed out(外力赶出去),而是被priced out(价位淘汰)


图为1959与2010年时期的Baltimore(位于美国马里兰州)超过85%的非裔美国人都被替代了。Source: http://iqc.ou.edu/2015/01/21/60yrsnortheast/


而这种城市乡绅化进程也让艺术产业凋敝。许多的音乐家画家没办法实现收支平衡只能搬出去。而大量涌入的中产阶级也不希望这些艺术家们吵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从长远来看,城市的艺术产业也会逐渐走向下坡路。



除了赶出穷人这一做法,还有一种做法是富人们去郊区建立新城。拿笔者去过的芝加哥和洛杉矶为例,城区其实充斥着流浪汉和不安全因素。真正有钱的人都搬到了郊区去住,逐渐在郊区形成富人聚集的城镇部落,这些部落自己上税给市政部门进行建设和维护。而市区政府缺少了税收来源,就更没有办法改造基础设施,反过来加剧城中心的衰落,最后城中心就变成了部分黑人和大量穷人聚集的场所,形成了自发的天然隔离。


http://www.city-data.com/#data

工资高的都聚集在芝加哥的周边城镇,如Evanston、Western Springs等等


这种新隔离表面上是源于经济,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美国新兴的匹配文化和稳定文化:富人与富人、高学历和高学历。而精英阶层也非常满意这样的匹配结果:使得他们的财富更大程度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不过这一选择也导致了很多问题,从川普的竞选可以看出社会的分化已经非常严重了



另外一种隔离是来自教育和文化的:高学历的毕业生创造了一个新的阶级:creative class。这个创造力阶级往往是具备创新技能的职业,比如高新科技等等。这也让他们形成了行业壁垒。然而,这些创造力阶级并非总是传递着美国的未来或者使得美国更具创造力,相反,他们更热衷于让美国重返以前的繁荣:譬如让已经成功的服务业更加繁荣或者支持高质量的社区服务。


讽刺的是,恰恰是这些高学历、富人或者创造力阶级更加喜欢抱怨不平等和隔离现象。隔离最为严重的为纽约、伊利诺伊州、马里兰州、密西根、新泽西州。在这些州的学校几乎看不到如黑人或拉丁裔等种族。而学校往往是国家发展的衡量。这种教育隔离所导致的真正的种族隔离即将成为美国的大趋势或者新常态(new normal)。



资料显示,富裕的和高学历的更倾向于住在一起。民主党比共和党更喜欢cluster themselves(形成聚落),这也反应了民主党更喜欢城市生活和城市化进程;创造力阶级比工作阶级更喜欢聚集。很多人认为大学城是多元文化低歧视的聚集地,真相却是,这些地方往往是隔离的开始。

 

这样发展的结果是,有钱的人会更加有钱,并且最有能力的个体会在这里发展并抬高租赁价格到一个很高的level.这样一来混合社区将越来越少,而阶级聚落将越来越多。另外,有知识有想法的都汇聚到了大城市,使得大城市更加自由主义;然而这也使得农村地区更加的保守,城乡差距将大幅度增大;而相同的思想容易在相同阶级传递,也使得政治观念开始两极化发展。与精英主义相对的反智主义也开始从乡村兴起。



3.2 产业的隔离

除了物理上的隔离,美国的产业上也出现了隔离或垄断。尽管在高新技术上仍然是世界领军,但是美国的生产力、生活标准以及start-ups创业公司都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趋势。更多的成功人士更喜欢保护他们的特权地位而不是继续进步。一些人认为美国还是有很多创业公司比如Uber、Airbnb等等,但这是因为这些新企业有很高的可见度和顾客为导向,实际上在他们的背后,是越来越少的初创团队和越来越难成功的创业项目(17年内,美国的年轻公司数量下降了二十九个百分点)。


https://hbr.org/2013/10/dont-build-your-startup-outside-of-silicon-valley


出现活力明显下降的行业有建造业、采矿、零售、批发和服务。大型连锁商店取代了普通的小商铺并垄断了当地市场。竞争越来越小,大型连锁(如世界首强沃尔玛)逐渐形成垄断。活力下降较小的行业有交通、社交、公用事业。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垄断:意味着更少的竞争与缺乏活力的市场。


南加州大学的一份分析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一行业出现了垄断(相较而言,1996年只有四分之一)同时,有三分之二的交易公司专注于更为集中的市场。垄断公司诸如Google比起开发新技术,更注重于他们的企业形象(这个可保证他们能够安全地招收顶尖人才和保持客户粘性)比起吸引新用户更加看重维持客户。


而老公司也不再愿意创新和充满活力了。对于他们来说,投资新项目意味着风险,比起开发一个新想法他们更愿意收购一个已经建立起来的小公司。大公司的员工也趋于稳定,他们的财政非常保险。对于这些特权阶级来说,现状再好不过,外来人更难进入这个市场,成功的阶梯更加难以攀登。


http://tech.ifeng.com/telecom/special/googlemoto/

美国人在新想法的意愿和花费也越来越少。只有百分之八的人力资源受雇于制造板块。当然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动化的出现,代替了更多的人力。因此工厂的人力大幅减少,而更多的工作岗位转向服务业。这样一来,工人们对于智能设备将更加陌生,即使应用到了科技设备,也没有办法直观地去了解和参与。

 

而资本的宠儿现在已经集中在几个行业。行业间的壁垒,专业里的垄断,传统制造业的衰落,服务业和科技板块和社交技术的繁荣。现在的住房与以前没有太大的改变,对于交通来说,只是车子更加安全和舒适,但是交通工具本身和基础功能没有什么改变。


https://www.dezeen.com/2016/02/12/google-self-driving-car-artficial-intelligence-system-recognised-as-driver-usa/

 

虽然信息科技大踏步地在进步,然而这些计算机科技并没有为其他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现在的技术的重点已经倾向于——“安全性”、“依赖”、“可替代人力”以及“保险性”这样的微创新,而并没有在新技术上寻求革命性突破。以交通和环境为例,效率低下的基础交通设施让美国人旅行意愿降低,而环境治理依然没有成效,生物多样性仍然在降低。


3.3 城市空间结构对思维的隔离

从上一小节可见,现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满意度和舒适度,推动社会向着更加便利的方式进行;而对于社会重大项目和创新性革命,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兴趣。他们是自满阶级的重要组成,也是其最好的产物以及享受精神的携带者。

 

当然,大学也是另一个自满阶级的存在场所。美国的大学很大程度都过度管理了,他们尽可能避免犯错或者成为社会的骚乱。所以他们加大了监管力度。相比于1960和70年代,大学总是游行的发源地之一,在反对越南战争等问题上起到了很大作用。说起游行等群众运动,现今的美国社会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些反对声音,大部分的原因是社会更加官僚主义、更安全、低容忍。



而从城市角度来讲,则是因为管理者和城市设计者们将社区设施设计成更适合使用者而不是游行者。更多的街道被划分成零碎的空间,使得游行队伍不利于行走。为了避免骚乱,管理者将不希望看到的游行规范化;如果必须出现,则尽量让他们不可见,让他们出现在城市边角或者郊区。这样从物理空间的角度去限制声音。



在被规范化的街道上,本身邻居们或者沿路商家对于骚乱是低容忍的。而拜信息技术和快速交流所赐,警察们也更善于管理这类情况,善于分散人群。以前往往会演变为一定程度的冲突(比如得使用催泪瓦斯、烟弹等等),而现在的美国警察完全可以以打扫卫生、火警预防、安全隐患、商业管理等理由清理游行队伍。


而城市空间上,诸多的障碍、栅栏、电缆线都让游行者的可达性降低;同时栽满的树木也让大型标语难以通行。空间划分上,游行空间也被划分为严格控制区域、自由言论区域和缓和带,这样的划分可以有效地控制游行规模,缓解监控压力。人行道上的诸多景观也起到了障碍的作用,可以限制队伍的机动性。规划者们专门设置了言论自由演讲场所,这些场所看似是民主的摇篮,却是很大程度上在物理上进行隔离,确保人群聚集在应该聚集的场所。


洛杉矶市政厅的前驱广场被设计来专门作为集会的场地,也将人群控制在了这一范围。

http://www.coronadoreg.net/2017/news/what-the-los-angeles-womens-march-taught-us-about-the-urban-landscape/


另外,监控器时刻监控着城市画面,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被watched。而这些数据被传送到FBI等机构,可能会和个人信用等资料挂钩;所以在这种担心下,人们对于游行意愿也大量降低。同时,游行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不仅需要组织者planner,实施者operatives,还需要推动者nudgers:保证所有东西都是和平进行的、在电视机上的画面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很多游行表面是自由的,但背后都是主流媒体在赞助的,亦是某类资本的发声器。(比如被民主党控制的大量媒体忠实地反对着川普)


在《看门狗》游戏里,所有的信息都被监控着


所以在《攻壳机动队》里可以看到这样诡谲的未来,被机器和科技支配的世界里,盛典依旧欢乐的进行着,然而人类已经失去了灵魂的光彩。


此世浮生 空自哀 梦如春水 已流逝 唯余怨恨 独飘零

《傀儡谣》


04

部落文化何去何从

回到我们的主题,美国的部落城市就是这样生成了

人们生活丰富多彩,却更容易自满于所得,溺于层级之下;

沉浸于自己的圈子和思想环境,以肉身禁锢于一隅之地;

阶级壁垒缓缓建立,希望之光奄奄一息

人们不再对未来感兴趣,而只在乎此刻的享受;

不同的部落在匹配文化下各自繁盛,思想同化之起,空间聚落之时;

数据信息让生活更加舒适温馨,背后却是垄断企业延伸向个人信息和生活点滴

传统行业和中小企业凋敝,虚拟经济张开獠牙,吞噬人心;

上位者开发足够精彩的温床让平民享受其中,足以社会安宁,一世太平。




一如《头号玩家》里,大部分人在虚拟世界过着开心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无趣而忧伤。其实,大量数据显示,工资的不平等比起产生骚乱更容易让群众对参与政治不感兴趣,也许沉浸在虚拟世界是一种可悲的逃避方法吧。


即便是最后主角团获得了胜利,然而未来的现实又会有多少不同呢?这也许只是一个商业片浓墨包装的草根翻身故事。在赛博朋克意味的背景下,这只是虚拟部落的一次重建,而现实则不会有太大改变。如果不再出现智商过低的反派CEO,垄断的技术企业总有办法获取其主动权,而贫民的生活到最后也没有太多改变(他们的改变只存在于虚拟世界没有坏公司的干扰,游戏体验性更好了罢了)。

 


可悲的是,美国的阶级流动性大幅度降低了。即使像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这类人,都是从中上阶级出身,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类故事则往往只出现在戏剧性的小说或电影中。这类继承式的系统不只是社会地位,许多的成功因素诸如智商、野心、责任心或其他的一些个人特质都是存在家族的继承的。


所以对于社会而言,社会整体越富裕、越稳定、越开心,其实阶级和工资流动越少,最终趋于稳定。从数据来看,教育流动最小的国家对于消灭贫穷是有很多问题的,比如秘鲁、厄瓜多尔、巴拿马、智利和巴西。而教育流动最大的分别是埃塞俄比亚农村地区、中国农村地区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的上升途径一定程度上还对贫民开放。


https://medium.com/@joshuashawnmichaelhehe/rampant-wealth-and-income-inequality-3ae29c3399e3


至于川普的竞选口号“making America great again"只是某种程度想要回到以前,即再分配;而不是把蛋糕做大,创新进步的思想。比起大力发展科技来说,美国或许只是想回到繁盛的当年。更多的资金将流向社会安全、医保等等,而不再大量用于科学进步。所以现在的竞选不再是谁能够管理(govern),而是谁更要负责(blame)。而信任危机也由此产生,大家不再那么相信美国政府能真的做到什么。



那么有希望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呢?Tyler Cowen在《自满阶级》中提出了一些想法

1.抗抑郁将通过医疗手段而不是大麻等毒品

2.美国富裕城市和贫困城市都具备恢复经济的雄心,可以进行产业升级和增加居民流动性。这将诞生一批先锋阶级。无人驾驶器具和更好的交通系统来使得这种流动更加方便。

3.人工智能、智慧软件可以和人类一起工作增加产值。教育让更多人掌握此类科技

4.便宜清洁的能源变为现实。大家更热衷于探索外太空。机器将辅助人类开垦宇宙

5.自动化的家具,解放家庭生产力。可以让更多人走向生产岗位而非处理家务。出生率增加,社会更加年轻化。


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现在的情况在中国已经逐步出现。人口红利减少,老龄化加大,经济放缓,基础产业萧条和享乐式虚拟经济繁荣,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困扰着年轻的中国。美国的现状和日本曾经历过得巨大萧条创伤都给中国以启示。所以,大力城市化的同时,也应该有创新产业的重视、基础科技和高新制造业的补贴和支持、城乡差距的关注、中产阶级的加强等方式去应对即将面临的挑战。


Reference

Cowen, Tyler. Average is over:Powering America beyond the age of the great stagnation.Penguin, 2013.

Cowen, Tyler. The complacentclass: The self-defeating quest for the American dream. St.Martin's Press, 2017.

De Tocqueville, Alexis. Democracy in america. JohnWiley & Sons, Inc., 1889.

Schwartz, Barry. "The paradox of choice." (2009).


相关阅读

Cyberpunk | 现实建筑的消解与数字虚幻的重构

空间自主性 | 一份都市空间革命宣言

Swarm Intelligence 城市智慧中的灵巧涌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