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卫健委端出健康“民生大礼包”
“智能助医”覆盖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十大专项行动、实施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工程……新的一年,省卫健委为老百姓端出了健康“民生大礼包”,我省将继续把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促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成熟定型,不断提升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安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补齐医疗服务“短板”
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是解决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问题的主要阵地。去年,安徽省卫生健康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和“县强、乡活、村稳”的改革路径,把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融入深化医改、健康安徽、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所有政策,以助力贫困地区健康脱贫为重点,以推进县域医共体为抓手,以补齐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短板为突破口,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组织全省排查,并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合建、设立临时医疗点、开展健康脱贫“百医驻村”专项行动等举措,将排查发现的161个村卫生室“空白点”、168个村医“空白点”全面消除。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显著改善,医疗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为全力打赢健康脱贫攻坚战,省卫健委今年将实施乡村医疗卫生能力建设“百千万”工程和村医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我省将着力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目标,在全面消除乡村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配合落实好健康脱贫综合医保政策。围绕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科学谋划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应对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谋划健康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政策研究,推动健康脱贫与乡村振兴统筹协调、融合发展。
实施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工程
在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我省还将实施疑难重症诊疗能力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进高水平医院,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统筹布局省内优质医疗资源,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省医学中心,构建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省医学中心为骨干的疑难重症救治体系,逐步实现“重病不出省”。加快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建设,争创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
我省将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快卫生健康领域各类人才集聚。实施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工程,突出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逐步完善卫生健康各领域各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卫生健康聚才用才平台建设力度。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人才发展一体化,拓展长三角医学专家支持“健康安徽”柔性引才方式,完善运作机制;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徽乡名医”培养工程,稳定扩大村医队伍,做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三年制专科生工作;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着力保障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用编用人需求。落实机构用人自主权,简化基层招聘程序支持公立医院等通过设置特设岗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中医药传承创新
实施中医药发展十大专项行动
中医药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中医具有“北华佗、南新安”的特色和优势,有中药资源和产业的优势。去年,我省第一个海外中医药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雅典中医药中心在希腊雅典正式成立,疏风解毒胶囊入选中英政府“抗生素替代计划科研与创新合作项目”,有力推动了安徽中医药走向海外。
2020年,我省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借助综合医改试点省平台,通过改革完善治理体系、加大政策保障支持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等措施,在医保支付、医共体建设和中医药改革示范区建设方面形成中医药改革的“安徽模式”,擦亮“北华佗、南新安”招牌,打响“十大皖药”品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值得关注的是,为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我省今年将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中药产业聚集度和外向度。十大行动包括中医药优质资源提质扩容行动、“中医药+”健康服务拓展行动、中医院医共体和医联体建设行动、中药产业转型发展行动等。
即将实施的中医药优质资源提质扩容行动,就是要通过争创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等高端平台,打造中医药“国家队”,提升解决重大疑难疾病能力,在肝豆病、糖尿病、慢阻肺等重点病种诊疗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造福人民群众。中药产业转型发展行动就是通过建设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园区)、道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中药大品种等措施,做优中药农业,做强中药工业,做活中药商业。
“互联网+”赋能卫生健康
“智医助理”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
去年10月,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卫生院迎来了一位新“医生”,他就是“智能助医”辅助诊断系统。这位“医生”可不简单,它学习了相关医学专业教材、临床指南和经典病例等,掌握了大量医学知识,并在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中取得了超过合格线96分的成绩。
据了解,智医助理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创新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模式的民生工程。在日常工作中,它能帮助坐诊医生提供鉴别诊断。在完成病人主诉、现病史、症状及预诊断后,不需要额外的操作,只需点击AI辅诊按键,智医助理便会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症状自动给出准确的诊断,以及各种诊断详细的症状、用药、检查等等建议,以便医生进一步问诊,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的诊断准确率。
截至2019年底,全省已在55个县完成了“智医助理”系统部署。系统使用医生达到30323人,提供辅助诊断1608.3万次,慢病服务居民670万人次,协助基层医生完成1270.9万份电子病历,电子病历规范率达到81.9%,已逐步成为基层医生的“智能工具书”。
接下来,针对智医助理建设工作,我省将会加强业务培训,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内部带教队伍,以点带面,对不会操作和操作不熟练的医生分类强化培训和点对点业务培训,确保每个基层医生了解并能熟练操作“智医助理”,推动其在基层更好实现常态化应用;继续完善产品功能,智医助理项目要及时更新知识库,加快实现与检查检验等系统对接,进一步提高辅助诊断准确率;丰富病例库内容,增加辅诊疾病病种,增加小概率危重疾病问诊辅诊提示;改进病历模板,推广语音病历录入,提高工作效率。
长三角一体化
联动吹响“集结号” 打造健康长三角
去年九月,长三角(上海)医学专家支持“健康安徽”建设对接会在上海召开,沪皖医疗机构共签署了22项合作协议。这是安徽参加长三角地区卫生健康合作联动的一个生动场景。
与长三角其他省市相比,我省的医疗卫生健康资源短板仍然突出,尤其是缺乏高水平专科和高层次人才。为推动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加强沪皖医疗合作。安徽省卫健委提出搭建长三角卫生招才引智平台,对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资助力度。
“我们要对来安徽服务的专家在薪酬、职称和科研上给予倾斜支持,薪酬待遇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等分配形式,医院设立特设岗位根据学术水平和工作需要,可破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聘任为业务院长、首席专家等。”安徽省卫健委党组书记单向前说。
据了解,去年沪皖医疗机构签订42个合作项目,与沪苏浙签订6个质控中心一体化发展协议,成立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协作中心和院前急救联盟、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联盟。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推进长三角卫生健康一体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共建共享,积极引进上海等地优质医疗资源,采取合作办医、设立分院、委托管理、组建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