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观点||陈潭: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党建网微平台 Author 陈潭



面向ICT时代的疫情治理革命


陈潭

 

尽管疫情目前还没有任何结束的迹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相较于2003年的SARS危机,迅猛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ICT)让我们避免了COVID-19导致的可能更大的灾难。或许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我们会大声惊叹“是ICT技术救了我们”。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可能仍然没有寻找到对抗病毒的医学技术,但我们会欣喜地高呼“阻隔病毒感染和传播的信息技术早已应用啦”!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信息通信技术(ICT)构成了开展知识学习、快速传播疫情、有效锁定病例、阻止谣言扩散、落实群防群控直至阻隔病毒传染的重要工具。可见,ICT赋能疫情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走向现代化,推动疫情防控走向科学化、精准化和智慧化。

ICT让疫情信息发布透明化。及时、准确、可达的疫情信息传播和服务能够帮助公众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有助于公众作出比较明确的判断,有助于公众开展有针对性的疫情防范,有助于公众有效地配合政府的防疫工作。在广东,通过“粤省事”、“穗康”、“i深圳”等便民小程序以及“广东卫生在线”、“广州疾控”、“深圳卫健委”等专业公众号让公众得到了最便捷、最透明、最权威的“疫情声音”。而且,《南方都市报》根据各个城市的疫情透明度进行打分排名,以鼓励政府做得更好。有媒体朋友告诉我,本次疫情信息的传播堪称ICT时代的一次传媒“大考”,居家隔离的网民用曝光、鼓励、建议、感动和吐槽的诸多方式让线上和线下、一线和后方、信息和真相无限接近。

ICT让疫情知识传播末梢化。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是开展疫情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设施,是实现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推手。通过“中国政府网”、“健康中国”、“网信中国”、“微言教育”等官方微信公号、主流媒体微信平台以及单位自设公号等媒介资源,能够让每一个公众及时接受和了解疫情动态、卫生知识和防控知识。通过媒体资源能够搜集和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知识。微信、微博、语音、视频等ICT的充分应用和疫情信息传播的可到达化突破了“面对面被感染”的高度风险,能够更好地获取生命健康、心理维护、法律法规、灾害治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能够让公众做到健康防控、精准防护以及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

ICT让疫情病例锁定轨迹化。通过ICT社交大数据开展科学预判、提前谋划,能够做到战略前移、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例输入和传播风险。自2020年1月19日首例输入性病例确诊起,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每天发布连续序号的个案病例,在不泄露隐私的情况下,把包括年龄、籍贯在内的病例详情以及出现病症期间曾经逗留的小区、场所和轨迹都公布了出来。在浙江,疫情暴发之初通过大数据估测出涉鄂旅居经历的人员信息超过30万人,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运用“大数据+网格化”手段精准滚动摸排所有相关人员并寻找“隐性传染源”。如今,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陆续公布确诊病例涉足的场所、小区和轨迹,从而更好地满足公众对于疫情知情的“刚需”。

ICT让疫情谣言扩散阻断化。谣言往往伴随着灾难而产生,谣言得以谣传会引发公众难以预料的焦虑与大面积的恐慌,从而对防灾、减灾、救灾产生难以估计的阻碍和损害。因此,避免谣言和谣传、消除焦虑和恐慌最有效的办法是将那些和公众息息相关的灾情信息通过权威的渠道和声音及时并准确地发布出来。我们看到,微信成立了疫情谣言的清理专项,腾讯较真查证平台对疫情信息进行实时辟谣,而且还引进了专业第三方辟谣机构对平台中的谣言进行辟谣。我们看到,依靠ICT技术“让疫情信息跑得比病毒和谣言快”成为了全民抗疫行动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做到疫情发布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才能让恣意传播的谣言谣传无处栖身。

ICT让疫情防控技术智能化。疫情发生以来,机场、车站、医院、社区成为了重点防控区域,医务、警务、勤务等一线工作人员工作任务重、强度大,也成为了容易被感染的一线群体。我们看到,大疆、京东、中国电科、成都纵横等无人机企业在社区隔离防控、高速路口防控、重点区域巡检等场景开展了智能无人机全方位全覆盖应用,5G远程会诊、云课堂、云办公、云监工、疫情管控大数据平台、热成像测温系统、云端抗疫机器人等ICT技术在全国各地疫情防控中的充分运用,有效避免了一线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降低了他们的工作强度。深圳市在机场和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场所安装了红外人体温度快速筛检仪,从而避免因为排队测体温而形成人群聚集。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阿里云智能数字政府事业部合作加急开发了城市疫情防控智能呼叫平台,充分运用ICT、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疫情监测的精准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成为了重要的战“疫”利器(作者系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院长,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文字来源|中宣部党建网2020-02-23

原文标题|ICT赋能疫情治理现代化

图片致谢|常宁市文联、常宁市美协



相关链接
征稿启事||“感染2020:疫情防控下的健康中国”征稿
征稿启事||《农业6.0》面向海峡两岸征稿函
南边随笔||刘杰等:《满江红·冷春战疫》
谷琶资讯||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
南边随笔||2020年2月2日:我们的一句话
资治一鉴||帝国生物战:瘟疫肆虐两千年
健康治理||后半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打开方式
湾区治理||广东:2019怎么样?2020怎么干?


《南方治理评论》稿约


《南方治理评论》始创于2013年,CNKI来源集刊,原名《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由广州大学和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和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连续性学术辑刊。

《南方治理评论》秉持“培育公共精神,直面转型中国,诠释社会热点,扩展学术深度,贴近重大需求,服务国家治理”,追求“本土化、专业化、个性化、国际化”,崇尚原创研究、微观研究和深度研究的学术精神,试图在中国繁杂的地方语境下运用本土话语体系着力解读地方性知识和日常性逻辑。

《南方治理评论》认为,作为以学术为毕生事业的研究者来说,我们应该告别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玄虚的致思方式,以关注现实、关怀民生的学术伦理和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学术精神立足公共生活、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从而确立中国地方治理本土化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旨趣和学术路向。

《南方治理评论》主要设置有“学术一线”、“数字治理”、“健康治理”、“灾害治理”、“南国讲堂”、“伶仃书评”、“回归访谈”等栏目。

通讯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文逸楼512室

邮政编码:510006

办公电话:020-39366779

投稿邮箱:gdgzpar@163.com

投稿网站:http://iedol.ssap.cm.cn/(选择“社会政法”)

投稿体例:https://pan.wps.cn/l/srr2hdj


《南方治理评论》第7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6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5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4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3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2辑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第1辑


    

     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南方治理研究院在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智慧治理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吸纳海内外学术团队和学术资源整合而成,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珠三角政府治理、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珠江流域生态治理、泛珠三角健康治理、南中国海安全治理等五大方面。根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要求,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致力于建设成为“经世致用、咨政育人”的中国南方地方高校特色智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