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筑 是为了懂人心|房子的心里话,你听到了吗?
一本好书
专挑思维精华讲给你听
一个人住
你在家里是国王 是王后
夫妻二人 你和我
偶尔亲密无间
双方又有独立空间
三口之家 是小社会
既亲密 也容许紧张和冲突
家是一个圈
大人守在外边 宝贝儿在里边
家人之间 可游戏
每人拿到角色卡 各司其职
同一屋檐下,人与人之间,
尊重边界,就是尊重关系。
融洽的夫妻,双方清楚彼此的边界,各有各的地盘。你的地盘你说了算,我偶尔闯进试探,有事好商量。直到我承认你有你的世界,只要你愿意,我随时还可以进来。
不够优质的关系,边界很模糊。自己那摊子或一团乱麻,或空无一物,极度无聊 又害怕失控,于是不断冒犯对方领地,还总是身不由己。
以爱为名的亲情杀,把家变成修罗场。用尽手段 与对方缠斗,锁死在一段没有空隙的纠葛里。哎,还不是“为你好”嘛!
01
理解房屋设计的精神内核
我推荐这本书
作者 Claudia Hildner年份 2011阅读难度 ♥♥♥♡♡参考价值 ♥♥♥♡♡品相颜值 ♥♥♥♥♥
日本建筑有不可否认的吸引力。我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讲述日本当代住宅的上乘之作。书中收集了2010年前后东京等地25间小宅,还选取安藤忠雄、伊东丰雄、隈研吾、丹下健三这些现代日本著名建筑师的招牌作。
若你有心了解100年来日本住宅建筑的演变,那就好好读一读穿插在案例部分的7篇短文,由建筑评论家执笔,文字功夫了得,值得细品。
日本社会等级森严,庞大的人口挤在狭长岛国。我一直好奇个人尊严、人的秩序在日本普通人家如何展现。读过几本书以后,我发现住宅建筑师是在帮助人们重构家庭中关系的边界。
02
极度克制 不突破边界
很多日本家庭至今仍保留和式风格的房间,这反映国民的一种心理需要。
日本人的家里,并不像现代西方住宅那样按照功能 有明确的分隔,日本住宅的空间层次虚实交错:用来休息的居室与做活的场地之间区别很是微妙,经常用半透明的幕帘或屏风暗示主客、干湿、私人与会客的分界。
日本人注重不要打扰别人,同时又期待亲密与连接,对实心墙的使用也很克制。于是创造出微妙的禅境(zen)。让你感觉似近非近,Space without Space。
你在日本人家里 走过一个地方,假如房主邀你继续进入下一个单元,暗示着你与主人的关系更进一步。
人际关系亲疏递进,体现在房屋设计里就是:日本建筑中的空间是由过渡单元构成的,像链条一环套着一环。不像西式别墅那样一进门就到客厅,撞见女主人忙碌在厨房。
不断变化 似有若无的“边界”,赋予日本房屋一种独特的气质风格。
House NA|Sou Fujimoto Architects
在日本家庭中,还保留着许多传统做法,比如在房间里使用榻榻米和障子(shōji,一种可拉式糊纸木制屏风),形式上并没有演进的迹象,而似乎在有意维持本土的空间话语。
日本人的等级观念也体现在家的序列中。秩序井然,意味着内外有别。这就要求外部公共领域和私人家庭领域之间不可越界。最典型的做法是入口前庭,它标志着内外异质领域边缘地带的过渡。
03
崇尚“无常”之美
日本文化里把转瞬即逝当作一种超然的美。日本人深爱樱花,绽放是明亮的青春,一夜之间骤亡,他们认为美的东西,不必永久。
正如电影《情书》中少年男藤井树和女藤井树的极致暗恋,明白对方心意时,已生死相隔。或许正因这 初恋遗憾,方成致敬青春的绝唱。
日本大部分地区长期遭灾,不仅传统日本房屋采用廉价木造,即便到了住房商品化时代,人们依然认为公寓是暂时性的,对定期重建也习以为常。上世纪90年代,木质房屋仍占日本住宅的60%。
日本人不回避死亡,甚至将死亡作为一种常态。一些城市,民宅对面就是供奉逝者的神社。日本人的生命哲学,印在建筑与人心的对话中。
如果说欧洲城市追求永恒,那么日本人在建造城市时,并不期待它们能够天长地久。日本的寺庙建成之后,会在边上开始造一个一模一样的复制品,二十年后待它建好,便推倒之前旧的那座,搬进新庙里来。如此往复,佛寺在千百年后,依然和当初相差无几。
这独特的审美文化,使得日本的可持续标准和欧美国家很不一样,同时赋予当代日本建筑师更多自由去探索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居家美学。
04
蜗居在家 也可明心对月
即便是东京10平米的蜗居,屋子里也有能放置圣器的方寸角落,让女主人在照顾家人之余,有不被打扰可坐在蒲团上冥想的禅定空间。
对日本来说,家庭理想与现实生活并不矛盾。只是日本当代设计反映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隐私”,而不像西方住宅那样强调“个人隐私”。
初到日本的游客,惊异于日本街头极致的干净,日本人家里也很注重清洁。
日本现代房屋,常把厕所和浴室设于房屋主体之外,并且细分了洗手区和沐浴区。家的纯净通过边界和仪式来保持,进出房间都要更换不同的鞋子。
日本普通人的居所中重视秩序的节奏感,有疏有紧,如同一个人说话的节奏。
语言是情绪的外化,空间是人心的安放。紧凑是井井有条之外的自律,广疏阔绰是带着禅意的呼吸。可以说 房子的节奏,全是内心境遇使然。
05
从一幢房子到一个家
建筑是空间的心里话。
我可能拥有一套房子,但有房子未必就是家。
对独居者来说,我落脚的地方就是我家;
两人或以上需要定规矩、圈定边界,每个人能在自己的空间里不被打扰、停下来休息,才是家。
好的家庭关系,是容许每个人有自己的权力空间:
微妙的空间边界,是日本居住建筑最显著的特点。这种对边界、对亲疏分寸的拿捏,很考验人。
一些学者总结说 当代日本有两种并行不悖的消费观:一种是快时尚驱动快消费,缩短产品更新的周期,鼓励频繁购物,比如漫画和偶像;另一种是传统匠人精神的慢消费,崇尚极简、惜物,把物品当作“我与你”的关系一样去珍惜,于是才有茶点、果子等传统工法的传承不息。
日本住宅,融合了以上两种理想。日本人不怎么纠结于风格统一。家的设计元素被改造、也被宽容的处置。就像多代居的家庭,在学会应对差异、接受对方的不变之后,看待人的差异颇为坦然。
读这本书 我的心得
第一,从日本房屋设计中窥见日本人如何处理个体-家庭,传统-现代的关系。
我把日本的现代性总结为: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形式共存。即使一个人过着压抑的日子,仍有对连接、对关系的渴望。
普通百姓家对和式传统的执着,可见日本人依然渴望传统的社会生活;除此之外,日本人还遵守传统家庭幸福的定义。
很多日剧里都有报复渣男、恶搞猪队友家人的狗血剧情,真实而凛冽,我不禁在想,这或许是日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好让主妇们大快人心。看剧若能解痒,夫妻又能分房睡,忍忍他便罢了。毕竟家和万事兴。
第二,学建筑,看清家庭里人的关系。
家庭关系里不仅有爱,还有恨有退。情感从浅入深:
1.0版 是恋上一个人,青春光华锁定的纯爱阶段,明亮清爽。这是成年的出发点,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眼中有了“你”,小宇宙便被照亮,一元世界从此向外伸张;
2.0版 是饮食男女组建家庭,明知你我皆平凡之辈,依然相守如初,兵来将挡,in-law来俩人一起扛;
3.0版 是成熟的人在关系里修炼成仁。占有你、摆布你、侵犯你的领地,就算你因此放弃你的领地、你的权利,我还是无法走进你的心里。
我姐姐江南与一岁半小外甥相对而坐|私家照
修炼的结果 成佛、成仁、还是成了精,都没有关系。
你终会明白:关系可以永恒,也可以终止。
人在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转运生机。
面对一段生无可恋的关系,你要有一切重启的坚决。
爱的本质是,我看见了你,你无可取代。
你很重要,因为你是你,还有我们的关系。
参考文章
- Soul of Japan.
- Muji’s ‘Yō no le’ micro home launches in Japan.
- Japan’s holiest shrine is pulled down and rebuilt every 20 years on purpose.
- Richard Ronald (2009). Privatization, commodif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Japanese housing: ephemeral house – eternal home.
- end -
公众号周更原创书评
推荐英文好书
带你迭代设计思维
欢迎关注
布拉格向北(UrbanistVancouver)
往期热门文章
我读《抢街:大城市的重生之路》西瓜比建筑更适合做成方的
设计住宅,房子该怎么摆?20张简易图让你明白
被亲情深深伤害的你,该如何拯救自己剪去长发,迎来一场生命的狂欢
我是江北,可持续生活倡导者
很高兴认识你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把画面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