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沙龙| 人物进入山水:关于中国早期山水画的一点思考




时间:2020.12.05   14:00 - 16:00 地点:复星艺术中心 一层联合主办:复星艺术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讲:孔令伟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主持:孙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语言:中文费用:免费报名方式: 


点击下方链接报名

*会员享有优先报名


关于活动


魏晋以降,山水图像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日月星辰、神物灵怪、飞禽走兽、及人类的狩猎、采集活动,来自于历史或现实世界的贤士、高士也开始在画面上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山水也带有了纪念性,具有了一定的价值导向。出现在山水画中的人物成为了某种对理想人格的自我投射,因此被后世赋予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人物何以因此成为与山水树石云等基础形态同样不可或缺的山水画要素?人物与山水怎样从一个相对分离的状态跨越到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境界?本次在12月5日展开的云沙龙讲座就将为观众讲解这些重要问题,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去探寻中国画独有的内涵。


展子虔 《游春图》


山水画中人物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石。在历代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常能发现工匠在其表面所刻画的树下人物,这类题材及范式的流行可能与当时上流贵族社会的教化传统有关,其功能同晋唐时期的人物画相同,意在“成教化、助人伦”。顾恺之所作《女史箴图》中“箴”一字便是规劝,训诫之意,作品旨在教育宫廷妇女遵守妇德。不过这一时期对人物和山水的表现略显生硬。人物与山水的比例和现实有较大的偏差且两者的互动形式以图案化的拼贴并置为多,相较山水画成熟阶段带有更多稚拙的色彩。


顾恺之 《女史箴图》局部


卫贤的《高士图》标志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为之后中国山水画基本图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高士、贤士等形象的出现流露出古人“乐山乐水”的情趣,传递出一丝隐逸情怀,再次凸显出中国画对传统“天人合一”概念的美学追求。


卫贤 《高士图卷》局部


 “世之驾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郭熙 《林泉高致》


人物融入山水后承载起画家的主观情思,画作主题也因此明晰起来。画家将人物巧妙灵动地穿插点缀在画中,同其笔下的山水树石一同还原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理想精神寄托,意境由此更为悠远。对于以道德作为终极关怀的中国画而言,人物进入山水后进一步凸显了以“体悟修身”为模式的道德追求。


郭熙 《早春图》局部


作为笔·墨展览的延续,本周云沙龙将特别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令伟老师带领观众深入山水画图像中,将目光主要聚焦于魏晋至唐宋年间画中人物与山水的互动形式所发生的转变,一同回溯人物进入山水画的历史进程。


关于嘉宾


 

孔令伟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博士研究生导师、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著有《悦古》、《风尚与思潮:清末民初中国美术史中的流行观念》;译著有《历史及其图像》,编著有《中国现当代美术史文献选编》(与吕澎合作)《艺术哲学与史学理论》等;发表论文有《黄伯思与〈宣和博古图〉》《端方旧藏柉禁的称谓及图像记录方式》《图像证史,还是一个视觉童话?》《近代中国的视觉启蒙》《观念的拟人化及相关问题》《畏兽寻证》《新史学与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兴起》等。


关于主持人


 

孙斌

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当代美学、西方哲学


出版专著《审美与救赎: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等、译著《作为经验的艺术》等、编著《当代哲学经典·美学卷》,在《文学评论》、《哲学动态》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观看直播

届时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观看直播



直播支持:艺术头条APP




   关于云沙龙


“云沙龙”为复星艺术中心不定期举办的讲座及论坛活动。邀请来自国内外艺术与文化领域的知名策展人,艺术家,学者及意见领袖展开多角度讨论。除与展览相关议题外,云沙龙即将开展与建筑与公共艺术方面相关的系列讲座。

关于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项目


公共教育项目为复星艺术中心四大核心板块之一,分为展览相关项目和平行项目,秉承复星艺术中心促进公众对全球当代艺术关注、理解及参与的愿景,贯穿于复星艺术中心全年的展览、项目与活动之中。

 复星艺术中心的公共教育项目面向全年龄段的会员与观众,提供原创策划与合作策划四个系列项目,其形式包括云沙龙(讲座)、云映荟(放映)、云剧场(表演)和云艺坊(工作坊)。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项目亦关注公益慈善领域,结合复星基金会扶持的慈善项目,普及艺术教育,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复星艺术中心官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