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经济》2023年第7期|​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基于时空估计策略的研究



作者:李晓、张李云鹏、庄宇航,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7期

原标题: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基于时空估计策略的研究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7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自1998年以来首次上升,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SSA)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据了世界贫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随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日期的临近,减贫仍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SSA地区未来减贫成效也将直接关乎全球发展进程和实现共享繁荣。

鉴于地区间减贫不平衡和非洲日益突出的贫困问题,国际对非援助经历了多次调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变为双多边国际援助提供了政策指南。发展援助委员会成员国随之将援助目标从“结构调整”移步至“政策绩效”,强调以教育、卫生、饮水安全等社会部门为主的援助指向。与此同时,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对外援助以及国际合作新范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并影响到SSA地区中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减贫。能否依靠自身比较优势帮助受援国缓解贫困,这一问题既关系到双方资源配置效率,又对评估中国援助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回应国际关切至关重要。正确认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和以“互利共赢”为原则的合作模式能否产生区别于传统援助模式的减贫效应,对于中国进一步深化援助体系改革,推动和扩大国际发展合作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本刊在2023年第7期推出李晓、张李云鹏和庄宇航撰写的《中国对非援助的减贫效应:基于时空估计策略的研究》。该文分析了中国对非援助是否能够有效缓解项目实施当地居民的多维贫困程度,探讨了援助在居民就业、工业发展、经济表现和公共资源可得性四个方面的减贫渠道,并检验了不同类型项目以及援助在不同受援国家的减贫异质性。

该文经验分析发现,中国对非援助一方面能够激励当地居民从事非农就业提高工作稳定性,同时通过溢出效应促进工业发展和改善经济表现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还能优化当地公共资源供给直接缓解居民在不同维度的贫困程度。在援助项目投入数量和资金规模方面,减贫与援助强度正相关;区别于传统援助,兼顾发展与商业导向的项目具有更强的减贫效应,反映出多渠道融资是较贫困地区启动减贫的关键。此外,援助减贫效应随受援国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而增强,而受援国自生能力是影响援助减贫的关键。该文结论强调了关注SSA国家自身能动性和“造血”能力对中非合作机制的重要意义,主张中国援助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协同、完善援助体系,并通过调整项目结构提高减贫的可持续性。

(图片来自网络)

该文边际贡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结合中国对非援助项目数据以及人口和健康调查数据建立援助与多维贫困之间的微观分析框架,有效避免了国家层面空间错配问题;第二,考虑到援助项目选址的非随机性,运用时空估计策略,结合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得出双重差分估计以缓解内生性问题;第三,尝试从多个角度探索援助减贫机理,较全面地评估其在不同维度的减贫作用,并基于项目特征和受援国能力角度考察中国援助减贫的有效性条件,为理解不同背景下对外援助减贫效应提供经验支撑。


《世界经济》近期文章精粹:

1.《世界经济》2023年第7期|知识产权保护、质量阶梯与发展中国家进口质量赶超

2.《世界经济》2023年第6期|公共部门人员地区分布、劳动力配置与社会福利改善

3.《世界经济》2023年第6期|互联网平台为何“杀熟”?理论分析与实验证据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世界经济》免费邮件通知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点击“服务—邮件订阅”输入电子邮箱,即可及时获知最新论文信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