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凯冬、夏一鸣、赵国昌,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刊期:《世界经济》2023年第8期
原标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精神健康
本刊网址:www.jweonline.cn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下载全文
点击话题标签“#2023年第8期”,了解《世界经济》本期更多论文
老龄化是中国面临的重大人口问题,2022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9.8%,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14.9%,但是中国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并不容乐观。中国老年人口的自杀率长期以来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迅速提高,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这表明中国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和精神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居家养老是中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有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同时中国人口也面临少子化问题,并且从2022年开始出现人口负增长的情况。由于少子化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传统的由子女为父母提供生活照料的家庭养老模式愈发难以为继,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保障和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质量就尤为重要。中国在2016年至2020年间陆续开展了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改革期间中央地方财政以及民间投资共计约360亿元,累计服务老年人1.5亿人次。但是已有文献在研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时大多关注老年人自身是否使用相关服务对健康的影响,较少有文献对这一试点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估。本刊在2023年第8期推出贾凯冬、夏一鸣和赵国昌撰写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精神健康》。该文利用2016年开展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进行因果识别,研究了这一政策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的影响并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同时也研究了这一试点政策对各地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影响。该文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并且成本收益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这一试点政策的收益高于投入成本,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保持稳健,试点城市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的比例也高于非试点地区。第二,试点政策提高了试点城市地方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让老年人能够享受更多医疗服务、享受更多日常陪伴和照料是试点政策改善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的主要机制,但是试点政策对老年人社交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试点政策只对城镇地区、高收入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老年人群体中的健康不平等状况。第一,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产生了显著的改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应当总结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过程中出现的优秀经验和模式,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从而起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作用。第二,现阶段只有健康状况较差、不与子女同住或邻近居住的老年人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中获益。因此在推行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继续强化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对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也应当继续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满足更多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从而对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产生更普遍的改善作用。第三,目前老年人使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占比总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并且由于相关服务的收费门槛导致低收入老年人可能难以从中获益。因此在居家和社区养老建设进一步推动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控制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降低社区养老服务的使用门槛,加大对中低收入老年人群体的帮扶和补贴力度,鼓励有关机构为困难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普惠化发展。同时,尽管农村地区建设了大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但是农村老年人使用相关服务的比例反而低于城镇地区。因此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在农村地区推广社区和居家养老机构的建立,也更要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参与情况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培养情况,保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