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杨强:让消费者喝下去,葡萄酒中国标准破题有解了
品类创新,是中国葡萄酒未来的生命力所在。
文|云酒团队(ID:YJTT2016)
“三年磨一剑”,2022国际葡萄酒(中国)大奖赛(IWGC),旨在构建一套专属于中国葡萄酒的评价体系,并引导“好葡萄酒的中国标准”走向全球化、国际化。
中国葡萄酒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什么样的模式是中国葡萄酒的未来之光?中国葡萄酒又将如何摆脱传统认知,真正地成为消费者桌上的“常客”?
带着这些问题,云酒头条(微信号:云酒头条)对话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葡萄酒果酒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大奖赛联合主席杨强,剖析中国葡萄酒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国际葡萄酒(中国)大奖赛 传送门(点击链接阅读原文)
建立葡萄酒中国评价标准,2022国际葡萄酒(中国)大奖赛来了 打破悖论,IWGC让世界看到葡萄酒的中国标准 朱济义:打造“一揽子”升级计划,让世界看到好葡萄酒的“中国标准” 对话王祖明:突破葡萄酒发展瓶颈,这份“中国标准”意味着什么?
➊
生产端VS消费端
杨强表示,在过去的数年间,无论是葡萄酒生产企业、葡萄酒行业、科学研究专家、各产区政府,都在致力于改善中国葡萄酒的产品质量。不可否认,中国葡萄酒的质量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从选料、种植、采摘,到酿造、桶陈、装瓶,葡萄酒的生产流程相对是清晰的;从分销、运输、配送,到上架、遴选、购买,消费者的选择也是相对明确的。
但就是这样清晰和明确的生产和消费过程,期间却诞生了诸多矛盾。葡萄酒生产在近年来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数字化,而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物流链的配送也都实现了数据入库,共同撑起了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庞大数据库。但即便是如此,中国葡萄酒仍旧不温不火。
进入消费升级的品牌化、品质化的竞争时代,中国葡萄酒在进行原料甄选和生产工艺的革新后,其品质已经可以和国际产品比肩,但在品牌发展的路上,还相距甚远。
究其原因,其实是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杨强
何为“信息不对称”?生产端将生产资料的信息以透明化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但以往的生产规范是以国外产品作为模板,消费者虽然可以或者完整地获取生产信息,但是却并非是其想要了解或能够清楚理解的,两方越差越大,进而导致了中国葡萄酒的品牌化发展之路不甚顺利。
由于葡萄酒的消费人群对于中国葡萄酒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葡萄酒消费比例仍较低,这就导致了“什么才是中国好葡萄酒”问题的诞生。中国葡萄酒产品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口感、口味,是决定一瓶好葡萄酒的评价标准之一。
大奖赛的举办对于中国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届大奖赛秉承三年来的“坚持长期主义、传承工匠精神、酿造美好生活”的理念,以国际水准、中国特色为定位,针对“一瓶好葡萄酒的中国标准”展开了积极探索,而中国标准的建立,不单单是仅适用于国内。
自2019年首届大奖赛开办以来,大奖赛看齐国际著名葡萄酒赛事,如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柏林葡萄酒大奖赛、国际葡萄酒暨烈酒大奖赛等知名赛事。以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为例,比利时虽然不是传统的葡萄酒生产大国,同样可以引领全球葡萄酒的消费市场。
可见,构建国际化的“中国标准”不仅可以实现自我提升,同时也可以向全球葡萄酒市场输出中国品牌意识。作为拥有最广大消费群体的中国,其庞大的消费刺激能力能够提升中国标准在国外影响力,进而实现中国标准的全球化进程。
➋
“喝下去,才是最重要”
杨强表示,“葡萄酒作为酒类产品中最早进行用户教育的产品,做得最早,但是活动不接地气,给葡萄酒冠上了‘西餐’‘高端’等的束缚,最终并没有实现消费者的有效培养,反而‘吓’走了消费者”。
据业内数据显示,自2021年第三季度开始,干型葡萄酒的电商销售份额就开始逐季下降,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干型葡萄酒的销售占比已经下落至70.1%,而甜型葡萄酒的销售占比由9.6%上升至10%,其他品类葡萄酒销售占比也有明显上升。
国内葡萄酒虽然干型葡萄酒产品仍居主要消费板块,但以甜型、半甜型、桃红型等口味为主的葡萄酒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但从整体葡萄酒的消费场景下来看,中高端餐厅以及酒馆仍是主要的葡萄酒消费高地。
为此,葡萄酒行业应当借力大奖赛的专业化评选,改变原有的消费者培育方式。传统的培育往往都是在饮酒习惯、产品产区上讲故事。引导消费者如何喝下去,将是消费者主权时代的重点。
在饮酒习惯上,中国葡萄酒消费是以聚饮分享居多,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因此在评价酒的优劣上,中国葡萄酒要更关注入口是否饱满柔顺,以及饮后是否舒适,在消费者培育上要刻意打破“中高端”的宴饮意识,将葡萄酒带入家庭聚饮,实现从“中高端”向“亲和”的转变。
在产品产区上,要大力讲好本土意识,将中国葡萄酒产区的特色进行有意识地包装,形成产品的品牌背书,不仅限于拉菲、奔富的西式酒体,而是要开发属于中国的葡萄酒酒体,将产品的优势特点传递给消费者。
➌
品类创新,是中国葡萄酒
未来的生命力所在
葡萄酒要如何实现品类创新?这是一个摆在行业面前的重要命题。
目前市面上所流通的葡萄酒的味型,基本上是四类,即干型、半干型、半甜型、甜型。这一套分类标准,由欧洲带入,在国内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对于葡萄酒的口味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化的认识。
“品类创新,是中国葡萄酒未来的生命力所在。”杨强说,“以我们国家的调味品行业举例,我们国家的调味品不仅仅只有酱油和黑醋,提味上色的有蚝油、蒸鱼豉油,提升酸味的有白醋、红醋、复合醋。有可以替代味精使用的鸡精,替代菜籽油使用的花生油。品类品种的丰富,同一品类下不同产品的创新,才是促进我国调味品行业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
不单单是调味品产业,同样作为快消品的“良品铺子”正是以品种多、创新口味多的产品特点,实现了常年保持我国零食零售产业第一的目标。
无独有偶,在威士忌品牌中,四川崃川蒸馏厂推出“黄酒桶”,将黄酒口味与传统威士忌相结合,便是一次口味上的大胆创新。
由此可见,品类的创新必然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刺激点。但作为已经有固化认识的中国葡萄酒,想要实现品类的创新却并非易事。对此,杨强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一是要摆脱原有欧美的品类体系。传统的四大口味确实经典,但如果一直守着欧美的品类生产标准,中国葡萄酒将失去应有的活力。
二是要依靠大奖赛探索的中国标准,探索“中国式”的葡萄酒。
三是要实现中国葡萄酒的破圈。而中国葡萄酒的破圈不仅仅是评价标准、生产标准、以及风格口味的破圈,同时也是市场宣传、葡萄酒文化语言的破圈。
面对葡萄酒整体市场的低迷,尽管中国葡萄酒在2022年上半年呈现出行业规模的提升,品牌数量有所增加,但产能、利润、销售的同期下降标志着中国葡萄酒还处在一个“低选择”的阶段。
杨强表示,要摆脱这样的困境,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找到适合中国消费者喜欢的产品。进行合理市场宣传,持续保证产品质量,才是帮助中国葡萄酒行业找到反转反弹的重要契机。
而此次大奖赛,同样肩负起了帮助中国葡萄酒建立标准,明确发展方向的任务。大奖赛将立足于市场推广,在举办赛事同时,深入挖掘产品之间的联系。本次大奖赛将组织金奖产品进行拍卖,在进行个性化服务的同时,践行“引领行业、引领市场”的社会责任。
伴随着大奖赛的逐步展开,以及对中国标准的不断探索,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葡萄酒发展的转折点,将会随之到来。
你怎么看“中国标准”对葡萄酒行业的意义?文末留言等你分享!
禁止未经授权的转载或改编,否则依法追责。
欢迎爆料,独家线索,核实采用,将支付1000元。爆料:15688579119(手机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