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青少年自杀,要先解决两个问题
(发FT中文网/徐海娜)最近在网上流传一个17岁少年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自杀的视频,仅从视频内容看,似乎是母亲停车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不幸。很多网络媒体纷纷对这件事情发表评论,但是好的评论起码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并非当事人,也无从知晓更多事实,更不想妄加揣测。但悲痛之余,如何尽量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是家长、孩子,以及社会每个成员最应反思之处。
我仅想就预防青少年自杀问题,谈两个方面的感受:一个是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有效地与青少年沟通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最急迫需要了解和做出改变的地方。只有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是“独特的”,是“宝贵的”,是“生而有意义”的,才不会在少年的时候郁郁寡欢,在成年的时候焦虑不已,在老年的时候自怨自艾。
人,生而有意义
人要寻死,不要再活,通常是因为活着不再有意义。这个“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假如一个人脱离了所有社会关系,脱离了所有的人生作为,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呢?这个问题,我直到上大学的时候,才想明白;直到我做了母亲,才更加清晰明确——“人,生而有意义”。
在刚刚过去不久的清明节,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人,生而有意义——清明节,我们来谈谈“生命教育”》,其中写到,正如孩子幼年读到的那些童书中所写,“You are unique”,每个人都是世间独一无二的存在。在那篇文章中我写了,“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而有意义的,轻生的概率也会降低吧?”那么,现在,我想加上一句“如果每位父母,每位老师,每位教育从业者,都能认识到,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独特而有意义的,孩子轻生的概率也会降低吧?”
我曾亲耳听过一个男孩子教育妹妹:“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会成为一个没用的人”。这句话内在的逻辑是,一个人只有“有用”才有价值,才有活着的意义。怎样才算“有用”呢?则都是别人来定义的,都是被外物来定义的。小时候被各种成绩定义,长大被工作、收入、婚姻、房子和车来定义。
还有一次,我回到故乡,去探望一位老奶奶。她是我一个童年玩伴的祖母,当时,她拉着我的手说:“我怎么还不死呢?活着没有什么用了,被人讨厌了!”按照“有用”才配“活着”的逻辑,她可能到死都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快乐。很多人老了,都有同样的忧虑,不再有用,被子女嫌弃了怎么办。其实不论是老年人,还是小孩子,他们面对的都是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生意义何在?人为什么要活着?
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认为自己的降生是独特的,才能真正有动力去完善自我的人生,才不会轻易寻死。只有当成人和孩子,都在内心认识到每一个人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才不会再用外在的表现去衡量一个人“是否有用”和“该不该活着”。
过去一年多,我在所服务的新加坡一所特殊学校见到了大量的重度自闭症和多重身心残障的学生。虽然曾修读有关文凭和做过实习,参加过接触这些学生之前必要的培训和考核,我还是在进教室的时候,感到了内心的震惊和震动。
当时,一间教室7个孩子, 1名教师,2名助教,还有2个孩子有个人保姆陪伴上学。这是我接触的第一个班。7个孩子都是10岁上下,只有一个会言语交流,其他的只能发出“啊啊嗷嗷”的各种不同的声音,其中只有3个孩子能行走,其他的坐在轮椅上。但是,老师把他们教得很好。
其中有一名老师说,“教会他们认字,他们就能享受阅读。”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差点落泪。因为只有亲眼所见才知道“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这经典的句子,是有怎样的深意。每逢有学生过生日,父母也很隆重地到教室来,和同学、老师一起办生日会。
有一次,有一位学生的妈妈买了一大盒各种各样的甜甜圈到教室,放在一旁的柜子上,等待老师宣布生日会开始的时间。生日会安排在了课间休息之后,那位不会说话的过生日的女孩子不断大声发出“啊啊”声,她的母亲正安慰她的时候,陪同她上课的保姆对她母亲强调说,“She is smart. She knew it!”(她很聪明的,什么都知道)来解释为什么这孩子会烦躁。原来她急着要吃甜甜圈。“She is smart.”(她很聪明的)这句话用在一个智商只有有限发展,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的身心发展障碍的10岁孩子身上,在当时那种场景下真的很令人感动。
就是这些身心重度残障,生活不能自理,未来不知如何的孩子,学校、老师和父母都把他们当宝贝一样的看待,而每个月的学费只是象征性的几块钱。这也是一个文明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在教育上最直接的一个反映。他们并没有因为“无用”而被抛弃。
我的孩子小时候唱过一首儿歌,歌词大意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花园里的一朵小花,而每一朵小花都宝贵。是的,只有每一个人都看到自己是“独特的”,是“宝贵的”,是“生而有意义”的,才不会在少年的时候郁郁寡欢,在成年的时候焦虑不已,在老年的时候自怨自艾。
如何和青少年有效沟通
很多人习惯使用的“威权式”教养方式,在孩子幼年的时期,尚可奏效。所谓“简单粗暴、直接有效” 在年幼无知的孩子内心造成的恐惧感,令他们多数时候可以做到“服从”。但是随着年岁渐长,步入十几岁的青少年时期,他们会用各种方式来反抗成人的教导,而被称为“叛逆”。这时候如何有效地与青少年沟通,变成令很多父母头痛不已的问题。
在开头提到的17岁少年跳桥自杀的新闻之后,有非常多的读者评论。我们选看一些就可以大概感受到,问题可能比我们想象得要更严重和普遍。在一则微信上传播的超10万+的文章之后有这样的读者留言:
“我爸从小跟我讲的最多的话就是,你这么懒,有什么用,你去死吧……”(读者“maybe”留言);
“最近在实习,教的初二学生,今天看到一个小孩在办公室崩溃大哭,大喊自己是一个废物……作为实习老师,我只能拿自己的经历和他说。可真正可以宽慰学生的,是家长的肯定啊!”(读者“光暖”留言)
“我姨妈就爱对子女说你怎么不去死啊。所以她3个孩子有2个自杀过,一个未遂,表姐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心痛啊,那是20年前。”(读者“clover”留言)
类似的留言太多了,看都看不过来,这就回到了我前面所说的价值观的问题。此外,还有一类留言聚焦在沟通的问题上:
“昨晚跟我妈说这个事情,我还没说完,我妈就说了句,孩子怎么,当妈的还不能说他两句了?说两句就要死,也不想想谁给他钱养活他。我就知道说不下去了,可能作为父母他们有他们的考虑角度,但是说实话挺伤心的……”(读者“Cenjoy”留言);
“……那几年就想着怎么不早点死了算了啊,解脱了就好。妈妈偷看我的日记,知道我想自杀,就很生气地问我,我跟她说,你们从来就没问我想要什么,从没关心我心里怎么想的。考试我只知道要考进前几名,没进怎么办?我想你跟我谈心,你们不会啊。你们打着为我好的名义,事实上是把你们的想法强加给我的,不是我想要的。……”(读者“向日葵里的秘密”留言);
“真的是戳到了,十几岁的年纪真是躁,我那时候跟我妈吵架,激烈时也是跳下床准备跳楼……感觉沟通技巧真的很重要。”(读者“三千”留言)。类似的留言也有很多。可见青春期的孩子很多都有与父母沟通的愿望,但有多少父母愿意和孩子“真正”沟通呢?
“我都是为你好啊!”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想要和孩子达致“有效的沟通”,那么就需要再努力一点。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认为沟通就是把一方的意见传递给另一方,而也有人认为沟通首先是倾听,沟通首先要了解对方的想法和顾虑是什么。
当我们把共同生活的父母和孩子当成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的合作者的时候,两方都要考虑用怎样的方式能让对方明白自己,而每一方都不能把沟通的目的预设为要“说服”对方。沟通还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要尊重孩子。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逐渐获得自立自主人格的一个过程,父母要思考一下自己的角色,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帮手还是障碍,决定于父母是否愿意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相应地去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
第二,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不可在愤怒的时候教育子女。心理学家Leon F Seltzer博士曾经说过,“孩子与成人最显著的不同,是孩子们对于冲动的控制能力有限”,当他们做错事的时候,往往是因为他们认知的发展,还不足以控制他们内在的冲动。然而家长,是成年人了,我们的认知和控制能力难道还要停留在孩童阶段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可以令成人抑制自己的冲动,与孩子好好有效沟通的法宝,那就是先界定“这是谁的问题”。有位朋友的孩子上小学之后,第一次期末考试前,忧心忡忡地问她的妈妈,“如果我考不好,你会揍我吗?”她妈妈云淡风轻地说,“考试和成绩是谁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我为什么要揍你?”于是,小女孩释然。对于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遇到问题,先界定是谁的问题,讨论谁最受影响,最后就可以得知谁最有动力去改变。
例如一个不知从哪里学来一口脏话的十几岁的孩子,家长或者老师可以和他讨论,一个人说脏话的时候,听到的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别人对这个人的认知会发生怎样的改变。相信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会不需要外在的鞭策,也会愿意改变。为了自我的形象,孩子会成为最有动力改变的人。但是假如家长说,你老说脏话令父母很丢脸,这就把问题变成了父母的问题,最有动力去改变的变成父母,而不是孩子。可是,这问题只有孩子才真正有能力去改变,父母就算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
澳洲有一位没有四肢的演说家,叫Nick Vujicic,他写了很多书,其中也有写给孩子看的书。在一本童书《Make a Difference》里,他谈了很多童年的经历,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也学着同学说脏话,还抽烟,因为十几岁的他觉得“这样太酷啦!”这是一种青少年普遍的对自尊和自我认同的要求,但是寻求了错误的表达方式。
Nick的同辈们把烟塞进他嘴巴里,还认为他“very considerate”(懂事)的时候,他几乎迷失了自我。但是在母亲的不断提醒和一位叔辈John的循循教导中,他明白了“We all have the rights to choose for ourselves. We are responsible for our own happiness.”(我们都有权为自己做选择。我们也都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后来,他果然改变了。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把子女的人生问题都变成自己的问题,而是应该成为他们随时的帮助。最终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未来幸福负责的,是他们自己。孩子渐渐长大,最终都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以不要再用“我都是为了你好”来羁绊他们,而是要适时地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并成为他们迷失了自我,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候的坚强后盾——我想这才是父母该有的样子。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另一个极端,就是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谁也无法背负另一个人的人生,我们父母子女一场也是一个相扶相携的过程,愿大家一路走来能相互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