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势力竞相布局的儿童调味是“真市场”还是“伪需求”
点击图片,了解活动详情
这让一向被视为朝阳产业的母婴市场,也开始逐步进入存量博弈阶段。随着2021年,母婴产品“许可制”改“备案制”等相关法规落地,更是对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婴幼儿调味品2018年线上市场规模为1075.5万,但其增幅较大,同比增长了177.7%。到了2021年,婴幼儿调味品线上增长率已高达101%。
可见,作为跨越了母婴和调味品两大行业的产品品类,婴幼儿调味品已经以超高增速成为婴童食品赛道中的一个巨大分支,更是各大品牌方都在重点布局的细分黑马品类。
这其中,既有原本以婴幼儿食品起家的品牌顺势扩张,如:三井宝宝、爷爷的农场、方广、秋田满满等,也有调味品品牌跨界布局,如:味之素、海天、千禾、太太乐等。
但综合来看,婴幼儿调味品市场还远未出现比较突出的亮眼企业,目前赛道企业仍然比较分散,排名靠前的三井宝宝也仅占10%的市场份额。
作为刚起步的品类,婴儿调味品市场需求仍在不断增多,未来势必会成为婴儿食品市场乃至调味品市场的新机会,但调味品企业在入局婴幼儿调味品时,仍面临着以下3点不得不仔细考量的现实问题。
01
行业标准尚未建立
鱼龙混杂恶性竞争
在中国,3岁以内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辅食都属于特殊膳食用食品,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几套专为婴幼儿饮食制定的安全标准:《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配方食品》、《幼儿配方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对婴幼儿食品的营养构成和食品安全都做了严格规范,但主要针对的还是乳制品、辅食等婴幼儿食品,并没有专门针对婴幼儿调味品建立一套类似成人调味品分类、成分标准要求的国家标准。
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发布消费警示:在我国,除3周岁以下婴幼儿必需食品外,尚无有关儿童食品的概念和相关食品标准。即使标注“儿童”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的食品,也只能按普通食品标准进行管理,实际上也并非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所以,就目前热销的婴幼儿调味品而言,虽然有酱油、黑芝麻酱、黑芝麻粉、海苔粉、黑芝麻油、婴儿盐、牛油果油、核桃油、拌饭料等各种细分品类,但一般针对6个月以上的宝宝主要以进口品牌为主,而针对年龄再大一点的儿童,包括海天、千禾、太太乐等知名调味料企业都有布局,但更多集中在类似“儿童酱油”这样的概念产品。
而在调味品相关的国家标准中,《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调味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品》和《调味品分类》中,也都未对婴幼儿调味品做出明确的细分标准规定。
标准的缺失,导致婴幼儿调味品的准入门槛也相对较低,市场鱼龙混杂。企业在生产婴幼儿调味品时的产品标准也各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儿童调味品和普通成人调味品本身差别并不大,除了企业宣传的“少盐、少糖”等字眼体现,实际成分列表中的各类添加剂也并不在少数。
为了达到消费者的认同和购买,不少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大玩文字游戏。比如:“无蔗糖”和“无添加蔗糖”完全是两个概念,却被偷梁换柱包装成产品亮点对消费者进行误导。尤其是对产品成分的描述,有的单位是“每100ml”的含量,有的单位为了从视觉上显得添加更少,甚至用上了“每份”的含量,而具体的“份”量则需要消费者用指定规格进行换算。
这还是国内通过正规渠道如商超、母婴店等线下实体门店销售,并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的产品。如果扩展到淘宝、微商等海外私人代购渠道中,不少被890爸妈们热捧的“洋品牌”和“网红品牌”,存在的乱象就更多了。比如:有的酱油宣传富含大量氨基酸,但事实上所有酱油含有氨基酸。还有部分婴幼儿调味品在海外销售时从未标注过“有机”,在国内市场却把“有机”作为产品卖点来强调。
由此可见,整个婴幼儿调味品品类,虽然看上去市场很美,但却充斥着恶性竞争以及各种打擦边球的企业。一旦未来出现类似乳制品“三聚氰胺”事件、腌制品“土坑酸菜”事件,引发的消费者信任危机将波及整个行业。
即便是严格遵守现有调味品和婴幼儿食品生产标准的良心企业,也极有可能面临未来行业新标准出台,需要调整相应生产、包装和营销等不确定性政策因素影响。
02
市场需求缺乏正确引导
长远发展空间受限
儿童版千禾有机酱油
普通版千禾有机酱油
《消费者报道》也曾针对市面上热销的10款婴幼儿调味品做过详细的测评,发现海天、三井宝宝等添加增鲜剂,厨邦钠含量最高,“低钠”字样好出,却很难真正做到。
图片来源:消费者报道
图片来源:消费者报道
03
生产不难营销难
调味品基因注定市场难搞
最重要的一点,婴幼儿调味品虽然是跨界产品,但无论是从生产端口、渠道端口还是消费端口来说,都天然更适合婴幼儿食品企业直接切入。目前就市场表现而言,从婴幼儿食品起家做婴幼儿调味品的品牌影响力,也远远高于品牌调味品企业直接切入婴幼儿调味品市场。
首先来看生产端口,婴幼儿食品企业不管在原料、设备、研发、检测、管理等方面,都更适应婴幼儿食品的生产要求,多开辟一条产品线来做婴幼儿调味品,也并不会造成生产企业的投入显著增加,反而因为婴幼儿调味品高毛利、较低准入门槛的特性,一方面摊薄了其他食品品类的生产成本,一方面也丰富了企业的产品品类,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效益。
调味品企业就不一样了,为婴幼儿调味品专开一条生产线,一方面需要对工厂大力整改升级,一方面也意味着更多的报批手续,需要分散更多的资金、人员、精力去和陌生的部门、市场、渠道打交道,所以目前仍然只有类似海天、千禾、太太乐、厨邦等大的知名调味品企业在布局和培育市场。
其次来看渠道端口,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端口。产品生产不难,难的是如何销售,如何动销。对于婴幼儿食品企业来说,原本的母婴渠道都是现成的,商超、母婴宝宝店、电商都只是增加一个SKU,多一份产品上架费而已。
对调味品企业来说,要从原本熟悉的大流通渠道、餐饮渠道突然切入母婴渠道,难度可想而知。所以《调料家》记者在走访成都市场线下门店时也发现,在类似永辉超市这样的大卖场中,婴幼儿调味品和其他调味品都归类在一个货架上,千禾儿童酱油还占据了主要位置,爷爷的农场这样的母婴类调味品反而屈居千禾之下。但在婴幼儿消费人群更集中的母婴渠道如孩子王、乐友等宝宝店内,则完全被母婴食品类起家的品牌如爷爷的农场、方广等品牌占据,丝毫不见传统调味品的踪影。
最后来看消费端口,爸妈们购买婴幼儿食品时会顺手给娃娃购买调味品,但在买酱油时却不会想到专门再给孩子搞瓶儿童酱油。这是由具体消费场景决定的,甚至连超市的调味品售货员都会劝导前来咨询婴幼儿调味品的消费者:“一岁以上的娃娃你就给他买一般酱油,和大人一起吃就可以了嘛。没得必要买儿童酱油。”与之相反,宝宝店的导购则会在消费者表示出调味品需求时,热烈科普婴幼儿为什么需要有机酱油。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原因来看,婴幼儿调味品,只是看上去很美,存在一定的真市场,但更多的是伪需求。调料家认为:无论企业、经销商或个人,选择这一品类时都要三思而后行。
你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吗?欢迎留言指正。
作者:张晓天设计:苟托
审核:矛石声明:本文根据企业财报、公告及公开信息整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行业交流,不作投资建议。
· END ·
往期精彩荐读
周报丨海天味业正积极调研预制菜;乌江轻盐榨菜全球上市
海天味业2021年多项经营数据再创新高,2022年将剑指280
颐海国际2021财报出炉,“去海底捞化”之前得先找到自己的立足
海底捞VS九毛九,2021年净利润一亏一盈背
观点 | 涨价风潮下,如何保护经销商?
国际粮价涨势骇人,调味品企业能否独善其身?
行业探讨/新闻线索提供/采访/转载
微信:sanshao520875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54001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