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味业VS“海克斯科技”,能否拉开中国调味品产业真正进入品质化时代的序幕?
在“喜大普奔”的国庆假期里,估摸海天味业应该是过得最“焦虑”的调味品品牌了吧?
随着节后第一个交易日的收盘,海天味业的股价还是没绷住,以9.35%的跌幅领跌整个A股食品饮料板块,报75.08元/股,市值回落至3479亿元,单日市值就蒸发了358.67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海天味业的股价下跌,不少投资者发的弹幕内容却是:“居然没有跌停”。“酱茅”海天为何遭到此番戏谑,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从最初的海天味业与造谣者“对簿”,在几份声明之后,逐渐演变成了消费者对海天味业的口诛笔伐,最终才导致了广大投资者用实际行动“投票”。
01
提几个观点
无论是“海克斯科技”还是“科技与狠活”,他们依靠一种诙谐的方式向粉丝或者网友普及添加剂甚至食品安全知识无可厚非,当然也有人质疑他们贩卖焦虑,只不过从实际看来,不知道对他们感到焦虑的,是消费者?还是众多的食品生产企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当“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与非法添加画上“等号”的时候,整个事情就开始变味了。
而添加剂本身不是原罪,违法添加才是!在调味品中目前对大家身体带来负面影响最大的,不是依法添加的各类添加剂,而是油、盐、糖的过量摄入。近几十年来,国内食品工业水平的进步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硬件条件方面的进步。而在食品工业化过程中,各种允许合法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对整个产业的进步作用不应该被忽视。
海天味业在这一系列事件中有错吗?没有!关于“双标”那更没有了!因此,这次事件终究还是一次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舆论对话,这或许才是海天味业今日股价没跌停的关键所在。
作为企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无可厚非,起诉造谣者也是法律赋予它的权利。在后面曝出的“双标”事件中,将本身就不是同一款产品用来做对比就存在不合理性;而关于添加或者0添加,一方面,海天味业在国内市场同样有含添加剂和0添加的产品在售,只不过二者在产品外包装和价格层面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在海外销售的产品自然需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而针对复杂的添加剂名录,也可能因语言的不同存在翻译差异。
事件为何会发酵至此?
海天味业对这场“无过错性”危机的处理方式本身就存在明显漏洞,两大协会下场“声援”没能从受众角度真正做到“避嫌”……
最直接的感受是,海天味业似乎搞错了矛盾的焦点在哪里,企业和行业协会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普通消费者在舆论裹挟中的真正焦虑,这才是事件为何会持续发酵的关键所在!
还有一种说法是背后有竞争对手推波助澜,对此还是持保留态度。一方面,没有证据证明背后有谁在当推手,这种想法更像是一种阴谋论,略显狭隘;另一方面,确实有企业在此次事件登上热搜后开始着重地在各类窗口宣传或者推销自己的0添加产品,但这无论从商业还是法律层面来看,算不上是推手。
从行业标准层面看,目前实行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最早发布于2000年,距今已超过20年。无论从企业层面还是消费者层面,这种滞后性带来的短板已经显现,推动新国标的落地执行已经迫在眉睫,这也是为什么说这次事件会是中国调味品行业真正进入品质化竞争阶段的序幕。
02
回顾一下事件
回头看,事件真正发酵的开端,就是从海天味业的主动声明开始的。
9月30日,海天味业通过自己的官微途径“主动”发布了第一条《严正声明》。主要说的是自己的产品合法合规,并委派专业律师团队调查取证,要将几个恶意造谣者、传播者的法律责任追查到底。
然而,事件的热度并没有因为海天这条声明而有所降低,反而引发了后面的“双标”事件,并将整个海天彻底推上了风口浪尖,各种“消费者直接将家里的海天产品倒进下水道”“有各种海天产品低价促销”的小视频被大肆传播……
而为了回应“双标”事件,海天在10月4日又发布了《中国品牌企业的责任、担当与呼吁》。称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说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对食品添加剂均有明确的法律标准,“这些标准本身并没有高低、优劣之别。”
10月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关于净化市场环境,引导调味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声明》,同样提到了“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并称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
10月6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关于“酱油风波”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显然,从行业的角度看中国调味品协会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站出来说话本身没问题,但从结果上来看,两大协会的“声援”并未让事件得到平息。
10月9日,海天味业发布《澄清公告》,提醒投资者理性投资。
从海天味业的《声明》和《呼吁》来看,虽然从语气上缓和了不少,但都没有遏制住舆情的走向,显然,企业自身就没有解决外界的疑虑,甚至让消费者觉得海天味业“没有PR,只有法务”。
一方面,对于造谣事件,企业本身可以依靠法律途径正常维权就好,直白地说,在海天味业未发《声明》之前,大部分消费者并没有将谣言直接“扣”在海天身上;另一方面,海天的《呼吁》不仅有种打“悲情牌”的味道,但关于“双标”的核心问题始终没能直白的传达给消费者:“在海外卖的那种产品就是国内也在售零添加产品。”
因此,与其说海天被公众推上了舆论风口,倒不如是海天自己一步步地把自己卷进了漩涡。
03
展望下未来
在此之前,先说标准到底有没有高低之分?个人觉得是有的。
据红星新闻报道,现行酱油国标是2000年制定的,起草单位是石家庄珍极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最初标识为GB 18186-2000,是强制性标准,于2014年更名为GB/T 18186,变为推荐性标准。被网友截图的那款海天内销酱油执行的就是这一标准。
这是因为,食品添加剂标准GB 2760-1996已更新到GB 2760-2014,酿造酱油标准理应更新,但新的标准迟迟没有出来,旧的标准法理上已经失效,所以才把强制改为推荐。新的标准于2009年立项,海天确实是主要起草单位,但迄今没有通过。
不管是业界还是消费者,对于现行标准的高低、新标准由谁起草、为何迟迟未能出台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如一起期待新标准何时出台来得重要。
就事件本身来说,对海天味业的影响也只会是阶段性的,今天的投资者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海天味业的抗风险能力。一方面,舆论本身并不会对海天味业产生根本性影响,无论从市场、渠道还是品牌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依旧会是行业第一;另一方面,消费端的核心期待是低价格、高品质的优秀产品,而在这方面海天味业也能够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来满足消费需求,只不过这还得取决于海天自身战略规划。
当下业界对于海天味业有不同声音的根源则在于,海天味业凭借自身在规模层面的优势,将主流产品的标准始终卡位在推荐标准边缘,而从价格层面又始终“贴地飞行”,让与海天味业“同台竞技”的企业比较难受。
而从行业的角度来说,虽然贵为行业龙头,海天味业一直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扩张层面,而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太多的做消费教育。当下,国内大部分调味品购买人群,甚至还弄不明白“谷氨酸钠”和“味精”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虽然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了,但相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却没有得到普及,而这项工作是需要行业龙头企业带头去做的,很遗憾,在调味品领域目前并没有见到。
再说添加剂,从事调味品行业的人肯定清楚添加剂对于产业的促进作用,而关于0添加,参照国内现在的酱油生产水平,要做0添加的门槛对于龙头企业而言的难度并不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所有知名品牌都有0添加产品的根本原因。
“行业需要不同的声音。”
海天味业的此次事件进一步展现了消费者对于调味品行业的重视程度已经超过了业界的预期,越来越多的高端、超高端调味品的热销也证明了消费者对于品质化调味品的接受程度日趋高涨,在海天此次事件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调味品行业普遍采用的添加剂又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这对于消费者在未来选购调味品又增加了评判依据。
因此,中国调味品行业进入品质化竞争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而我们反而更希望以此次事件作为真正的开端。
·END·
设计:大帅审核:调料家媒体中心
声明:本文根据企业财报、公告及公开信息整理,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行业交流,不作投资建议。
行业探讨/新闻线索提供/采访/转载
微信:tiaoliaojia001
商务合作 | 电话/微信:13540011733
期待您的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