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索 取

月无垢大长老 欢喜觉悟 2019-05-04


索取是一种非常低劣的行为,它是令我们在人群中不受欢迎的一个主要因素。普通人克服巨大的障碍积累财富,还需忍受种种苦楚,然而他们如此拼命并不是为了将财富给予他人,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所以历经艰难蓄积财富的人会将那些索取者视为敌人,极其讨厌他们。因此,比库应尽可能避免向外索取,只应接受他人自愿给予的物品。

   过去,在阿罗阅城的比库们很不受市民欢迎,因为他们开始广建居所,向在家人索要许多东西。随后,但凡比库出现时,人们就躲避或者装作看不见、关起门。因为平日的要求过多,比库在该城中连托钵都变得困难。此时,正值大迦叶长老从王舍城出雨安居直奔阿罗阅城。长老在最上林塔院(Aggālava cetiya vihāra)度过一晚,第二天到达阿罗阅城乞食。那里的居民看到长老都很恐慌,有些人跑开了,有些人装作没看见,有些人关上门。大迦叶长老回到寺院,询问道:“贤友,早前在这座阿罗阅城托钵很容易,可如今全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比库们告诉长老原因,大迦叶长老将此事告知佛陀,佛陀召集阿罗阅城的比库们,给予开示,指出各种索取的过患,并制定了关于( 无施主) 自建孤邸的戒律(kutikāra)。

   如来为阿罗阅城的比库们讲了许多开示,其中一个是宝颈龙王的故事。

   过去有两兄弟出家为隐士,分别在恒河岸边修建了两座寺庙居住。兄长的寺庙在恒河上游,弟弟的寺庙在下游。宝颈龙王常常变幻人形走上河岸,到访弟弟的寺庙找他聊天。两人的友谊逐渐升温,以至于他们见不到对方便无法生活。因为太喜欢隐士,宝颈龙王频繁地来找隐士聊天,它变回龙身拥抱隐士,常常缠绕隐士的身体,并将它的头放在隐士的头上一会儿再离开。隐士被此举吓到了,身体因恐惧而变得日渐衰弱。一天,弟弟去拜访兄长的寺院,兄长发现弟弟的身体瘦弱无力、血管突出,他询问原因,弟弟讲了前因后果。

   兄长问:“你是否希望宝颈龙王不再来了?”弟弟回答:“是的。””“当龙王拜访你的时候,他戴着什么饰物?”“他戴着一块宝石。”于是长兄建议:“如果这样,当龙王再来拜访你,在它坐下前就去索要那块宝石;第二天去站在寺庙的台阶前,在它还距离寺庙很远时,你就去索要那块宝石;第三天,当龙王刚露出水面时,你就去索要宝石。这样,龙王以后再也不会来找你了。”弟弟听从了长兄的建议。

   在第一天,宝颈龙王刚进入寺庙,隐士就说:“在你走之前,把你戴的宝石给我。”龙王什么也没说就走了。第二天,隐士站在台阶上说:“今天该把宝石给我了。”龙王连门也没进就走了。第三天,当龙王刚露出水面,隐士就说:“我已经问你要了两天了还没有给我,今天该把宝石给我了吧?”

   宝颈龙王在河里说:“隐士,我靠这块宝石获得各种山珍海味,我不会给你的。你索求无度,我不会再来你的寺庙了。你像一个手中持剑的人,令我恐惧。”然后,它回到龙界。从此再也没有来过弟弟的寺庙。

   请从这个故事中,深思索取的危害。宝颈龙王强烈的爱恋,只因为(隐士)向它索要一样东西就结束了。宝颈龙王的离去让隐士十分悲伤,他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哥哥看到这样,于是建议他:

   Na taṃ yāceyassa piyaṃ jigīse, desso hotiatiyācanāya;

   Nāgo maṇiṃ yācitobrāhmaṇena, adassanaṃyevatadajjhagamāti.

   “如果他钟爱一件物品,你不应索要此物。过度索取会让可爱的人不可爱。被隐士索要宝石的龙王从此消失了。”说偈后,他劝弟弟不要再继续沉湎于悲伤。


   另一个如来教导阿罗阅城比库的故事如下——在般遮罗国王统治期间,菩萨出生在某个小镇的婆罗门家庭, 这个小镇位于卡姆皮拉的上般遮罗城(Uttarapancāla)。即将成年时,菩萨去喜马拉雅山过一段时间的隐士生活,靠红薯、树叶和水果生存。

   某日,他走入居民区寻找盐和糖,最后来到上般遮罗城。在国王的花园里待了两天,又到宫殿的门口乞食。国王一见到菩萨便非常欢喜,将他带到王宫楼上,供养他王室的食物,并把他留在花园里。

   菩萨住在花园,在王宫受供,计划雨季结束后再回喜马拉雅山。为了上路,菩萨需要一双凉鞋和一把棕榈伞,他想从国王那获得这两种必需品。但是,菩萨思想崇高、自尊心强,开口向别人要东西是很难的事。

   隐士渴望回到喜马拉雅山。因此,他想要向国王要求这两种旅途必需品,但再三考虑:“向别人索要东西让自己为难,若对方不给也会让对方为难。此事应私下进行,这样般遮罗人不会看到我俩之间的尴尬。”如此思惟后,当国王来访时,菩萨说:“大王,我有个秘密需要商谈。”皇家侍卫被遣开后,菩萨想:“若我要,国王不给,这会伤害我们之间的友谊,所以我还是不要了。”那天菩萨没能向国王表达此事。他送走国王,说:“大王,今天暂请离开,改天再议。”另日,国王又来到花园,虽然菩萨试图向国王表达意愿,他仍无法开口。如此此事搁置了十二年。

   十二年后的一天,国王心想:“我这位高尚的朋友十二年里,常让侍卫离开,欲与我商谈密事,却始终未说。他也许已经对隐士的生活灰心已久,希望做国王,享受世间欲乐。我要给他任何他想要的,包括我的王国。”于是去花园见菩萨。那天,菩萨依旧让旁人离开,但仍未说任何事。接着国王说:“尊者,十二年来,您都无法说出您的秘密。请直言不讳地告诉我,我甚至乐意给你我的王国。无论你希望得到什么,请讲。”菩萨问:“你会给予我所要的吗?”国王回答:“我会給。”然后,菩萨说:“大王,我需要一双凉鞋和一把棕榈伞在路上用。”国王随即说:“尊者,这十二年使您一直没能开口的东西仅仅是这两件吗?”菩萨回答:“是的,大王。”国王问:“这点小东西您为什么不说呢?”菩萨说道:

   Dvayaṃ yācanako rāja, brahmadatta nigacchati;Alābhaṃdhanalābhaṃ vā, evaṃ dhammā hiyācanā.

   Yācanaṃ rodanaṃ āhu, pañcālānaṃ rathesabha;Yo yācanaṃpaccakkhāti, tamāhu paṭirodanaṃ.Mā maddasaṃsu rodantaṃ, pañcālā susamāgatā;Tuvaṃvā paṭirodantaṃ, tasmā icchāmahaṃ raho.

   “大王啊,梵施王!那些向他人索取的人要么会得到,要么得不到。这是索取的本质。般遮罗国王!智者说索取是令人为难的。不给予索要之物也是为难。’我希望在一个秘密的地方,这样般遮罗人不会见到我因索取而为难,也不会见到你因不给予而为难。”

   听到菩萨这么说,国王非常欢喜,他又供养了上千头奶牛。菩萨拒绝接受,只拿了凉鞋和雨伞,在开示佛法之后离去,回到了喜马拉雅山。

   yācanā hi nāmesā kāmabhogīnaṃ gihīnaṃ āciṇṇā,na pabbajitānaṃ,pabbajitena pana pabbajitakālatopaṭṭhāya gihīhi asamānaparisuddhājīvenabhavitabba.

   《阿提阇那本生经》

   Aṭṭhisēna jātaka)的义注也提到:“索取”是在家人的习气,在家人喜爱欲乐享受,比库却不应如此做。

   Na ve yācantisappaññā, dhīro ca veditumarahati;Uddissa ariyā tiṭṭhanti, esā ariyāna yācanā.

   “具慧者们不乞求,贤者(指信众)即能了知。圣者们,(他们)伫立等待,这即是圣者们的乞求。”如今,有些寺院大兴土木,不能完工时就向任何能攀缘到的人索要捐款,聚敛集资。一些信徒对此厌恶,疏远寺院;有些信徒见到比库到访便躲起来。许多人都会对比库的过度索取感到失望,因此他们抵制比库,将比库视为国家里不受欢迎的群体。这点值得比库们深思。

  


往期图文:



佛陀的十二种恶报

发现自我之旅

完成课程的人的智慧会退失吗?

信心和爱之间的混淆

小故事 | 从爱开始

励志篇 | 神医许浚

小故事 | 慈悲的手段



     住于欢喜   走向觉悟      欢迎关注NandaBodh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