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克强:棚户区问题不解决,何谈社会公平

先生来啦 2022-06-15

棚户区成长的大国总理赴河南:双脚沾满泥泞,看望受灾群众

知政前沿 


在北京出席聚焦“共同富裕”主题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8日上午来到河南,看望河南滞洪区受灾群众。这位曾经主政河南6年、历任河南省长和省委书记的大国总理双脚沾满泥泞,走进普通农户家中,查看受灾情况,询问补贴金额,很接地气。

从中国政府网发布的视频来看,河南方面,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等陪同;国务院和中央有关部门方面,国务委员王勇、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财政部部长刘昆等陪同。此外,虽然视频中没出现,按惯例,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肖捷,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李国英应该也随行,曾担任过河南省委书记,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的谢伏瞻似也在随行之列。

考察中,总理问的很细,“一天发多少钱?”“150。”早在7月26日,李克强到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主持召开视频会议时就要求“立即动用中央财政预备费,先预拨几十亿元资金支持受灾严重地区,按灾情核查进度再加大支持力度。”总理此行,预测不止考察鹤壁一地,还应有相关会议安排,有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灾后重建等是会议研究重点,这也和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的部署息息相关。这里提一句,昨天的会议信息量很大,值得认真学习。其中提到的“三次分配”让很多人不解,略作解答,“三次分配”就是相较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社会主体自主自愿参与的财富流动,通俗一些也就是慈善事业。慈善这一点,确实有很大的文章可作。李克强深知底层生活不易,和他自幼在棚户区长大的经历不无关系。
“我这几年在国内考察,看到有些地方的棚户区,十几万人挤在一起,密密麻麻一大片。同一个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许多棚户区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这位棚户区长大的大国总理始终关注民生问题,他在太原考察时说:“我自己就是在棚户区成长起来的,深知你们的艰辛。”“中国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棚户区问题不解决,我们何谈社会公平?”




▲2016年1月4日,李克强在太原市小北关棚户区考察。从78岁老太太李反玉家低矮破败的平房出来后,当听说太原还有80多片这样的棚户区,李克强站在狭窄巷道对随行部长动情地说:“你们看见了吧?老百姓还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李克强对棚户区居民说:“我自己就是在棚户区成长起来的,深知你们的艰辛。”

 李克强的少年时期住在哪儿?那里的邻居对他有什么样的帮助?今天,一起来揭秘李克强住过的合肥居民大院。


  当年的老街坊,就剩下一户还在那里居住

  据新安晚报2013年3月16日报道,在合肥市徽州大道与红星路交会处,矗立着两栋大楼。临街那栋有三层,外墙刷成了白色;里面那栋有四层,还是红砖灰泥。两楼共一处院子,院门已经废弃,门牌也已掉落,仅剩下锈迹斑驳的铁围栏。

▲李克强当年居住过的平房大院已经变成了两座居民楼,老邻居也只有方国胜一家还住在这里。

       “以前这儿都是平房,一个大院住了10多户。我家门朝东,他家门朝南,两户挨着不到5米。”71岁的方国胜老人回忆说,当时前院是省文史研究馆办公的地方,后院是住家,中间连着一个过道。家家户户的煤球炉灶都放在过道里,路过时哪户在烧菜,最常问话就是:“你家今天吃什么?”

  “1964年我结婚后就住在大院里,那时李克强都10岁了。”老人眉眼展开,笑了起来,“我们看着他长大的,当时他穿着非常朴素。”

  “我们家小女儿出生3个多月时,他还抱过她呢。当时他父亲李奉三看到了,赶紧跟我说:‘小方,你不要给他抱,小心把她抱跌跤喽。’”说着,老人不禁感慨,“时间过得真快。都是处了几十年的老街坊,现在还住在这儿的就剩下我们一户了!”

▲1968年,李克强(前排右)与好友李皋兰(后排左)送朋友下乡时的合影。

  街坊邻居相处很融洽,经常有人端个饭碗串门

  据方国胜老人回忆,少年时代的李克强给她最深的印象就是“勤奋、爱学习”。“他不怎么调皮,话也不太多,非常爱学习。”方国胜老人说,经常看到他学习的场景。“要不就跑到对门的大学问家李诚家里看书,要不就自己学。”

  采访中,老人跟记者说了这么一段往事。李克强在读小学期间有一次因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两三个月吧。虽然没有老师督促,但他每天都在家坚持看书,很自觉。有时还拿着本子,趴在我家桌子上写作业。”

  “他学习成绩很优秀,尤其作文写得好。”方国胜的女儿郑大姐告诉记者,李克强在合肥八中读高中时,作文还曾被选入学校的作文选集。

  “曹奶奶是绝对的贤妻良母,脾气好,又勤快。”郑大姐嘴中的“曹奶奶”即是李克强的母亲。她告诉记者,当年常常看到李克强的母亲下班回到家就忙着烧菜做饭,不歇着。

  “她是那种把丈夫摆在第一位,又非常疼孩子的人,夫妻俩对人都很好。”方国胜老人说,当年街坊邻居之间相处很融洽,平时家家户户都把门开着,经常有人端个饭碗串门。

  ▲李克强(中)在合肥逍遥津公园与朋友合影

  大院里师从国学大师,每晚单独给李克强授课

  与李克强同住在这个大院的,还有一位国学大师不得不提,这人就是被李克强称之为“有实无名”的国学大家李诚先生。

  1977年,李诚去世。20年后的1997年5月,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李克强,在《安徽日报》上发表了一篇《追忆李诚先生》的署名文章,深切表达了对恩师的敬仰缅怀之情。

  “当时,我们两家生活的大院子里,有约三十间平房,共住着十二、三户人。”李诚之子李皋兰回忆说,那个大院是当时安徽省文史馆的宿舍,在现在合肥四牌楼旁的仁爱巷中,院子由四排平房组成,他们家在最南端的那排,李克强家在第二排,不过,两家是门对门。

  李皋兰说,少年时代,他和李克强经常一起上下学,周末也在一起玩耍。在他的印象中,李克强少时很憨厚老实,做事比较稳重。

  他们当时住的大院里还有一个用两间平房辟成的图书室,约有四五十平方米,藏有近万册书,供当时省文史馆馆员研究之用,父亲李诚便是这间图书室惟一的管理员,兼做出纳与采编。

  而在李克强《追忆李诚先生》一文中,对此也有描写——“由于是北房,又书拥四壁,室内光线略显昏暗,但很寂静,与喧闹的院落形成反差,有些神秘的感觉。”李皋兰回忆道,当时,李克强非常喜欢到这个架满线装书、充满神秘气氛的图书室里去。

  “后来,停课闹革命的浪潮波及小学,父亲便每晚给我上课,当时辍学在家的李克强也经常过来旁听,而且听讲十分认真,不懂就问,反应很快。”李皋兰说,李克强非常喜欢听父亲讲解古文。

  过了一段时间,李克强的父亲李奉三见李诚教习历史古文的水平很高,便带李克强正式拜李诚为师。随后,李诚每晚便单独给李克强授课,时间是固定地从每晚九时开始,大约一个小时。

  这段经历在《追忆李诚先生》中也有记载——“他释卷之后,便烧上一壶水,把脚放在一个不大的搪瓷盆中,不断有节奏地搓足,时而向盆中添上一点热水,时而用手揉脚板心上的涌泉穴。……就在这段时间里,李先生用平和的语调,时断时续地向我讲中国的国学,讲治学的方法,讲古今轶事……”

  关注棚户区问题,要求全力改善民生

  法制晚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2016年初,2013年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李克强至少11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解决棚户区问题,其中2013年4次,2014年2次,2015年5次。

  在山西太原,李克强走入78岁棚户区居民李反玉家,平房低矮破败,屋内墙皮多已胀鼓掉落,裸露出墙体的土坯。李克强详细询问李反玉老人的生活情况。李反玉介绍说,棚户区里吃水没有自来水要靠担水,做饭无法用煤气只能用电。

      走出李反玉家,李克强听说太原还有80多片这样的棚户区。他站在狭窄巷道里对随行的部长们说:“你们看见了吧,老百姓还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中国要做的事还多着呢!”

       2013年,李克强在农历小年走访了内蒙古包头市北梁区,在考察了当地情况后,李克强向大家承诺:“棚户区改造要让群众从忧居变宜居,这是百姓天大的事,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要做下去。”

  “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2013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面对中外记者承诺,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改造1000万户以上各类棚户区。

  在北梁考察,李克强曾走进棚户区居民高俊平的家中,其小孙子高宇博因为光腚抢镜而迅速成为网络红人。如今,小宇博一家早已搬进了完善的新房,而他也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曾被称为“硬骨头”的北梁棚改拆迁工作已提前一年全面完成。所涉及的10.9万人全部得到安置,其中3.1万户、6.36万人像高俊平一样住进新房,剩余的政府补贴租房户,也将于今年底前全部住上新房。

  “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何谈社会公平”

  2014年春节前夕,李克强又来到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考察铁南棚户区改造情况。他对群众表示,一定要想方设法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并承诺,几年以后等大家都乔迁新居时再来看大家。

  李克强在当年的记者见面会上再次强调:“现在我们国家城镇集中连片的棚户区还居住着上亿人,可以说不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这是政府的心头之痛,一定要继续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

  “我这几年在国内考察,看到有些地方的棚户区,十几万人挤在一起,密密麻麻一大片。同一个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许多棚户区不具备基本的生活条件!” 2015年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语气沉重地说。“棚户区改造既要算投入产出的‘经济账’,也要算社会公平的‘政治账’。”李克强说,“中国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棚户区,如果棚户区问题不解决,我们何谈社会公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政府网等。


李克强、胡春华、王毅、郭树清的高考故事

虽经磨难,依然纯真 :李克强夫人程虹的知青岁月

陶景洲:我的同学李克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