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6.4《数的性质及较大数的改写》微课视频辅导+练习

点右边关注我→ 绿色圃四年级资源 2021-08-08

(视频最大化,横屏观看,视觉效果更佳哦!)


电子课本


课后作业





答案

1.   B

2.   A

3.   2.6   7.08    4.05    6.007

4.   (1)×      (2)×

5.   0.48,10.506,30.003,127


教学设计

教材第75-76页,小数的性质及改写

u    教学提示

小数的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u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理解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进行数的改写。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小数的性质并应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加数的改写、比较和归纳等数学活动,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感受数学结论的合理性。

u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

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u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u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表演个魔术好吗?这是数字几?(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生:……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设计意图: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探究新知

(一)数据比较,探究新知

1.师:拿出你的学习纸,把5分米、50厘米、500毫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5分米=0.5米、50厘米=0.50米、500毫米=0.500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5分米=0.5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所以50厘米=0.50米。

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所以100毫米=0.500米。

师:你说的非常棒!请坐(出示米尺)。现在谁来帮我指出这三个长度在米尺上的位置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个数据在米尺上表示的是同一个点,都是1米的;或者说和0.5米一样长……

师:你动手能力真好,说得也不错。(板书)

5分米=50厘米=500毫米

0.5米=0.50米=0.500米

这三个小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生:三个小数的十分位上都是5,5后面0的个数不一样,但是它们表示的长度相等。小数末尾的0不影响小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5米、0.50米、0.5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二)直观比较,探究新知

师:观察用小数表示的涂色部分的面积。

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正方形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两个正方形中涂色部分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为什么它们大小相等,说说理由。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取这样的3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0.3。   B、右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取这样的30份用分数表示,用小数表示0.30。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涂色部分面积的大小没变)   D、说明 0.30=0.3,只是它们的意义不同.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动手操作、缜密分析验证得出这个性质,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认真读这句话,你认为哪些字是非常关键或者必不可少的?为什么?
生:……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放手让学生探索、验证,适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每天获取最新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