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患大省”到“水利大省”,多项全国首位背后,TA经历了什么?
来源 | 湖北省水利厅
水是湖北最大的资源禀赋、最大的发展优势,同时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人民繁衍生存的第一要务、繁荣发展的命脉所系。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与发展,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努力奋斗,现已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四大工程体系。
1.7万公里堤防
6921座水库
43个分蓄洪区
4.8万处泵站
2.2万座涵闸
585个万亩以上灌区
774个千吨万人以上水厂
……
这些密如蛛网的水利工程设施
守护着荆楚大地的
岁岁安澜、五谷丰登
千里长江大堤守护荆楚岁岁安澜,险在荆江变为美在荆江。 马正彪/摄
湖北干堤长度、大型水库座数和大型排灌泵站装机容量均居全国首位,已完成由“水患大省”向“水利大省”的转变,正奋力向“水利强省”跨越。
防汛始终是湖北天大的事。湖北是长江的行洪走廊、蓄水袋子,每年要承纳长江、汉江上游及洞庭湖、湘、资、沅、澧共140万平方公里的过境客水,过流量达7000多亿立方米。新中国成立以来平均6年就会发生一次重大洪涝灾害,每年汛期长达6个多月。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先后战胜了10多次流域性和区域性大洪水,抗御了1978年、1988年、2000年、2001年等年大面积干旱,特别是2010年至2014年历史罕见“五连旱”,实现了防洪保安全、抗旱保供水、减灾保发展的工作目标,特别是2018年取得了水旱灾害人员零死亡的历史性成绩。历史上江河泛滥、肆意成灾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江河安澜、人水和谐的局面正在形成。
防汛抗旱理念不断与时俱进、深化发展。1998年大水之后,湖北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得到全面加强。2016年党中央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救灾减灾新理念后,湖北探索形成了以《湖北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湖北省防御台风灾害应急预案》为龙头,各类专项技术预案为配套的防灾减灾预案体系。
水旱灾害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完善。湖北全省已建成4000余处水文监测站点,实现了40个断面、124个河段的实时预报,基本满足了防汛抗旱决策指挥需要。山洪灾害预警监测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城市渍涝预警系统逐步完善。
防汛抗旱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已初步建成了水雨工情采集、信息传输、决策支持三大系统为主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形成了纵向至市(州)、横向至重点防洪工程的防汛抗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水雨情采集、分析、报汛、存储的信息化、智能化。
湖北“一号水利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通水后将解决近500万人用水问题,图为“人造天河”孟楼渡槽。 柯皓/摄
水利建设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在中央加大水利投入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湖北水利投资规模稳定增长、投资来源不断拓宽,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据统计,70年来湖北的水利投资规模合计约2858亿元。
大力加强江河堤防工程建设。1998年长江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决策,湖北掀起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高潮。高标准建设修复了荆江大堤、洪湖监利长江干堤、松滋江堤、咸宁长江干堤等16段长江干堤及汉江遥堤等工程。针对长江主要支流防洪能力薄弱环节,从2011年到2016年,湖北共下达投资计划58.97亿元用于10条主要支流治理。目前中小河流治理、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整治共治理河长达4335公里,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即将建成。该项目是湖北“一号水利工程”,总投资180.57亿元,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自西北向东南横穿鄂北岗地,输水线路总长269.67公里,年均引水7.7亿立方米,设计供水人口482万人,灌溉面积363.5万亩。鄂北工程自2015年10月全面开工以来,整体进展顺利,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69亿元,占总投资的93.5%,工程贯通长度237公里,占总线路的88%。
全力推进国家规划内水库除险加固任务。1998年大水后,中央不断加大水库除险加固投资力度,湖北共有6736座水库纳入国家规划,累计安排投资209亿元。截至目前,除正在除险加固的173座水库外,其余水库均已完工。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水库安全隐患,防洪减灾供水能力大幅增强。
“华夏第一渠”襄阳白起渠(长渠)仍滋润良田30万亩,2018年8月,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郑新涛/摄
水利补短板“四大工程”进入最后冲刺阶段。2016年的全域大洪水后,省委、省政府作出决定,从2017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资169.5亿元,全面完成重点易涝地区12处外排泵站建设、五大湖泊350公里堤防整治、14条入江重要支流治理、1280座新出现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四大工程”建设,加快补齐水利短板。各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预计今年底可全面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以来,湖北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富美这一主攻方向,全面激活农村水利改革创新动力,加快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以占全国2.5%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3.9%的粮食。
灌排设施提质增效,农田灌排体系初步形成。湖北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大中型骨干为主、小微为辅,灌排自如的农田灌溉、排涝体系。2000年以来,新增改善、恢复有效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高效节水面积110多万亩。组织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整治塘堰20多万口。
加快改革步伐,推进农村水利治理现代化。创新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盘活资产,将赋权于民、明权于法、还权于市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已初步形成了自建自管、受益户共管、参与式管理、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管理和政府以钱养事等较为成熟的建后管护模式。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用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浠水县建成日供水5.69万吨的白莲河水厂,惠及62.8万城乡居民。图为白莲河水厂鸟瞰。 黄炎/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农村饮水安全投资力度、推进强度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覆盖面从局部到全域,保障能力从弱到强,总体实现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好水的蝶变。
湖北省政府连续十多年将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政府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4年以前,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重点解决农村没水喝的问题。2005年以后,先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分别解决农村喝好水和喝更好的水的问题。2006年,湖北成立了“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在省水利厅设置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2011年以来,湖北先后将“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省管干部目标考核,将“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纳入市州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将“县级财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到位率”纳入省委三农发展综合考评。
工程从分散到集中,规模化供水成为主力。湖北全省已形成规模集中为主、小型分散补充的农村供水格局。武汉、鄂州、仙桃、大冶等不少市县强力推进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发展。
竹溪水土保持工程,筑起绿色银行。 姬廷顺/摄
截至目前,湖北已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1.87万处,供水人数4018万,农村集中供水率91.3%。其中,千吨万人规模以上农村供水工程776处,惠及人口3092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0.2%。
覆盖从局部到全域,全民安全饮水指日可期。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已由2005年的15%提升到87.8%,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3.01%至96.9%。到2019年底,湖北全省可实现国家现行评价标准下饮水安全全域全覆盖。
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在长江大保护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特殊而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牢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综合治理方针,既注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又统筹抓好生态小流域治理,还持续推进长治、丹治等重点水保工程建设,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平方公里,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水保治理,220多万人解决温饱问题。湖北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从1982年开始国家相继在葛洲坝库区、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大别山区等地实施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有效改善了治理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40多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已由6.85万平方公里减至3.55万平方公里,项目治理区有220多万人通过水土保持解决了温饱问题,近18万农民因此走上富裕发展的道路。治理区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约0.66亿吨,增加蓄水能力11亿多立方米,提高林草覆盖率8个百分点。
统筹实施,惠民富民取得新成效。以水土保持规划为统揽,紧紧围绕湖北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加快推进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治理区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省政府批复印发了《湖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大力实施“长治”“丹治”坡耕地、石漠化等重点治理工程,覆盖面由12个市(州),30个县(市、区)扩大到15个市(州),50个县(市、区)。建成了郧阳区清水河、丹江口胡家山、夷陵区军田坝等500多条精品示范小流域。
湖北第一大湖洪湖拆围后,再现生态美景。 陈勇/摄
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湖北省委、省政府对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高度重视、紧抓不放,已经形成了齐抓共治格局,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湖北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了河湖长制框架搭建任务。不仅将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责任体系延伸到了村、组,而且把河湖管理范围扩展到了库塘、沟渠,还涌现了“党政全员全责制”“河湖警长制”“官方民间双河湖长制”等创新成果,实现了责任全链条、管护全覆盖,初步构建了河湖长制的“湖北样板”。
一是落实管护责任。围绕党政领导负责制这个核心和部门联动这个关键,纵向完善五级河湖长责任体系,横向配强联席部门、河湖警长、河湖助理等协同力量。湖北全省3.7万名河湖长一线巡河成为常态。二是开展专项整治。湖北的省级河湖长人数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大力推进以碧水保卫战为主体的河湖整治工作,通过组织实施“迎春”“清流”“清四乱”等行动,一大批影响河湖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三是夯实工作基础。“河湖长制工作条例”已列入了省人大五年立法规划,汉江、黄柏河、长湖等重要河湖立法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涉及河湖保护的13项任务指标被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的年度考核清单。16个省级重点河湖以及宜昌、潜江等地的“一河(湖)一策”实施方案编制完成。
举湖北全省之力加强湖泊保护管理。通过不懈努力,湖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不断增强,较好地遏制了湖泊面积萎缩、数量减少的问题,主要湖泊污染排放总量、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水功能区划达标率70%以上,具有饮用水源功能和重要生态功能的湖泊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许多指标和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出台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关于加强湖泊保护与管理的实施意见》,编制了湖泊保护总体规划、综合治理规划。将755个湖泊纳入保护目录,并开展了一湖一策、一湖一规、一湖一志、一湖一档工作。
大打河道采砂管理标志性战役。贯彻落实《湖北省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坚持把河道采砂管理作为事关生态保护、防洪安全、航运通畅的大事来抓,对非法采砂行为重拳出击、高压严打,有效维护了正常采砂秩序。开展巡查执法联合行动,联合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开展经常性的联合执法,有效遏制了非法采砂的蔓延势头。加大非法采砂刑事处罚力度,按照“两高”关于非法采矿罪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达到标准的及时移送政法机关,坚决追究非法采砂人员刑事责任,极强地震慑了不法分子。
2016年7月14日,梁子湖与牛山湖隔堤实施爆破,缓解梁子湖流域抗洪压力,永久退垸还湖修复水生态系统。( 新华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北水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的治水新思路,强化水安全保障,深化水利改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水利现代化新篇章。
• end •
来源:湖北省水利厅
你可能关注
【清四乱榜样】大冶经验【清四乱榜样】鄂州长港河经验
【清四乱榜样】宜昌经验
【划界确权榜样】黄冈经验
【划界确权榜样】十堰经验【划界确权榜样】公安经验【解局】牛山湖为什么这么“牛”?【担当】河湖与小微水体一起治理管护!潜江正在发力
【担当】五峰推进小微水体管护
【关注】这个市的小微水体也将拥有河湖长
【榜样】沙洋县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小微水体治理进程
【关注】建始县拟将近900个小微水体纳入河库长制管理【榜样】松滋市登记21838个小微水体,河湖长制工作向小微水体管护延伸
【榜样】随州市初步建立20000个小微水体台账 小微水体河湖长制迈出坚实步伐
声明:本公众号所载文/图等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部分内容、图片素材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