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李琼久的童年
艺术和番茄没啥两样
两年前采访郭志全老师,关于为什么要不辞辛苦笔耕4年写下《画坛大隐李琼久》,他作了详细的解答。感兴趣,可点击这里阅读。今天开始分享一下这本书。——滤镜
第一章 荒村僻岭马草湾
诗翁苏轼云:“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生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嘉州山水美则美矣,虽然诗人对家乡山水魅力诚言至此,然而这个七分山丘、三分山地的西南内陆丘陵地区,也不乏僻壤穷乡赫然杂立其间。与郭沫若故居沙湾相临二十公里之遥,与廖平先生老家井研相距四十公里之远的地方,李琼久出生的乐山市五通桥区蔡金乡,就是这样一个穷山沟。
第一节 童年遗梦
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嘉州城,在十九世纪,也仅仅是一座方圆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古老小城。出城南高西门,摆渡滔滔大渡河,沿着崎岖山道,徒步半天,便可到达山岭之上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乡场—蔡金。出场东南奔一条羊肠小道,再经五公里路的跋涉,才能看见荒岭高处一座名叫天宁寺的破旧小庙。因漫山遍野长满了一种俗称为马草的野生植物,当地人便叫此地为马草湾。天宁寺周围散落着几户低矮破败的农家草房,冲头的一座青砖瓦房三合院,就是李琼久出生的地方。尽管这是一座不足八百平方米的小院落,然而宽阔的院坝,青石台基和大门前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栋,却显得格外别致。令人感叹的是大门内那块精美绝伦的镂空木雕照壁,花、鸟、虫、鱼形象生动,线条流畅。与之相呼应的是两厢木板墙壁上,各置一组忠孝节义戏文内容的人物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房间内门窗、吊檐均是精工雕刻而成。院子虽小,但在这百里荒山中,却是极其罕见的一处典型川南民居建筑。足见院主人是一位粗通文墨、精明能干的小财主,主人便是李琼久的父亲李宝芝。此人原来家道贫寒、两手空空,为何后来发迹呢?村里人传说,他是走了“桃花运”,发了女人财。
原来,李宝芝并不是蔡金人,与马草湾李姓不同祠堂,是十公里之外的踏水乡人,从小家道贫寒,念过几年私塾,能写会算,曾在当地一家张姓小煤厂当伙计。不久,煤厂生意经营不下去,老板又因劳累成疾,英年早逝,留下年轻寡妇无依无靠,便将李宝芝招赘上门。李宝芝接收濒临倒闭的小煤厂后也难维持,便将所剩不多的积蓄拿到蔡金乡盖房置地。几年后放弃煤到马草湾以务农为生。
马草湾地处丘陵,地广人稀,瘦土薄田,十年九旱,人畜饮水困难。李宝芝除了出租部分田土,农忙时节雇工之外,一家老小还得参加田间劳作养蚕、养家畜,方能维持生计。婚后李宝芝得子跟随张姓,不久病故。后续弦二房夫人杨旭珍又为他生下大女李素琴。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月初的夜里,从李家院子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凊脆而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刺破彻骨寒夜,回荡在能友的马草湾苍。大胖小子李琼久的生,让李宝芝喜出望外。满门添彩。然而谁又会料到,降生来到这穷乡僻壤的婴孩,竟是后来站在中国画坛上的一代杰出艺术家。
杨氏夫人心灵手巧,勤劳游良,不仅能熟操持家务。还会一手精巧的制绣、剪纸和织染。人们说母亲是孩子生下来的第一任老师,从小李琼久就在母亲的身边看着她做女工活儿成长,大概这就是艺木家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吧孩提时的李琼久,不到五岁,就被望子成龙的父亲送到山坡上天宁寺古庙的私塾先生那里读书。但这孩子天生心高气傲,性情孤僻,与私塾中的孩子们从不合群,常常招来一些同伴的刁难欺负。李琼久个头并不高大,但聪慧机敏,争强好胜的他却毫不示弱,总能想出些怪招,做一些让人意料不到的恶作剧来以智取胜。有一次,他与一个孩子打架,正当二人打得不可开交之际,私塾先生闻声赶来,大家一哄而散。先生抓住二人训斥一番后,各罚抄字一千。回到私塾里,只见那孩子嘴里啷嘟囔囔,一边委屈地抹泪水边不服气地胡涂乱写起来。李琼久却笑了笑,做了个鬼脸,若无其事地坐在板凳上玩要,丝毫没有要写字的意思。东张西望后,小脑袋瓜灵机一动,忽然想起先生今天讲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小眼珠转了转,计上心来,不慌不忙地在纸上写了三个字,便蹦蹦跳跳自顾自到院子里玩了起来。稍时,先生来检查,发现李琼久不老老实实抄写,在那玩得起劲,便住他的耳朵叫道:“罚你写字,还在这里玩!”李琼久忙回道:“我已经写完了“你是神仙呀,写得这么快?”当先生从李琼久手中接过作业来,立刻愣住了。原来,李琼久的作业上只有三个字:一千字。“你不是说要写·一干字吗?”李琼久回应道。老师被李琼久的奇思妙想弄得又气又喜,心想这孩子虽然调皮,但将来必有一番造化。
孤独而早熟的童年,让李琼久比同龄的孩子们少了许多活泼快乐。但令人意外的是李琼久虽然对私塾课业向来心不在,却成大痴迷庙里的神像木和母亲手中的刺锈描绘。他常常津津有味地在旁边看着母亲怎样一笔笔地描绘图样,怎样将豆汁粉化在水中,又怎样用小刀在晒干了的羊皮纸上精心灌刻出各种花草虫鱼,然后印在白布上,染上蓝靛,经过漂洗,神奇地显示出各种美丽的图案来。见儿子喜爱,母亲也不时把着他稚嫩的小手,耐心地教他描绘,雕刻。时间一长,李琼久也能在母亲指导下,有板有眼地描画雕刻起来。不过他最喜爱的还是家中墙上那些木板上雕刻的人物和图案。一有时间就操起小刀在木板上用功夫,有模有样地临摹起来,十分着迷。
一天,舅舅带着一些糖果来李家串门,刚跨进门就四处寻找小侄子不想李琼久却躲在一间昏暗的房间,埋头在一块小木板上有滋有味地刻划不停,也不答理舅舅递到嘴边那平时最爱吃的姜糖。“刻得好。”只有得到这句夸奖时,孩子才抬起头,得意地盛出了笑容。并急匆匆到隔壁屋里,翻箱倒柜,搬出一大堆平日里的雕刻和绘画练习,塞到面前,站在一旁,期盼着第一位观众能带来更多的赞许。这位能书擅画的民间剪纸艺人,突然眼暗一亮,想不到平时少言寡语、愣头愣脑的小子,居然还有这天分!绘画雕刻虽然显得凌乱、幼稚,但充满童趣,生动活泼的线条和刀路中,透出一股非凡的才气。他立即把孩子揽进怀中,抓住他的小手夸奖说:“你比舅舅小时候强多了。有了你这双手,将来李家就不愁没有饭吃。”李琼久似懂非懂地望着舅舅,“画的刻的都不错。今后要想有出息,就要写好字。”虽然还不明白大人讲的这番道理,他却很乐意听到舅另的夸奖和鼓励,连忙急匆匆地拉着舅舅到堂屋的八仙桌旁,拿出纸笔要学写字。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剪纸人也顾不得摆好的饭菜,便饶有兴趣地手把手,一笔一画教导起来。从此,李琼久便遵从舅舅的指点,每天临写“苏、颜、欧、柳”和“二王”字帖,从未间断。甚至到后来,一天不临帖抄字,便像丢了魂似的。
父亲见儿子聪慧好学,还专门从城里请来老师教授“四书”、“五经和绘画。在以书画为乐的童年中,李琼久一天天成长起来,为了让孩子将来更有出息,李宝芝决定送儿子到县城中学深造。少年李琼久背起了行囊,独自一人来到乐山县城草堂寺中学念书。
从偏远的小山村来到县城,让少年李琼久眼界大开。老街古道纵横交错,店铺集市星罗棋布,红男绿女人头攒动。然而对这些李琼久皆无兴趣,使他着迷的是,裱画铺墙上那些多姿多彩的绘画书法作品。他常常一看就是半天,久久不忍离去,回到住处,便操起笔墨凭记忆勾勒描绘起来。中学几年,李琼久勉强应酬着课业,却成天沉迷于书画,或找来《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谱》和碑版字帖不厌其烦地反复临摹,或寻觅洋版图书、人物绣像插图,如痴如醉地描画涂抹,甚至上课也偷偷画个不停。他逐渐感到,只有在这狂热的写画刺激中,才能真正找到人生最大的乐趣。
李琼久在旧稿中写道:“我自幼喜欢绘画,母亲善刺绣也能绘画(画女工花),我的舅父是个民间剪纸艺人,在家乡就受这样粗浅的艺术熏陶。后来又和一些民间艺人接触,先画线描,然后学浮雕,在学习中见到那些匠师画的道释人物画,都是些唐代画法,很喜爱。每逢节日赶庙会,就常去庙里观察佛像,鸡三爷、吴二爷、关公等泥塑。开始临摹了不少粉本人物,后来又画洋版小说绣像。再后来见了一本《芥子园》画传,就感到很新鲜,吸引了绘画兴趣,对上面的梅兰竹菊,山水花鸟,人物和楼台亭图,飞离走兽虫鱼等十分喜爱,反复临摹,爱不释手在云天雾里的书画狂热中,少年李琼久很快在乐山城度过了他充满幻想,风风火火的几年快乐中学生活。
第二节预告: 走出荒村
► 日本有丑书吗?
► 一位乐山小哥哥的“不正经”书法
勾兑邮箱:3689065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