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中的改变 | 心理动力学(二)
1
写在前面的话
学习心理咨询,每个咨询师都要面临流派的选择,这跟咨询师的人性观、咨询哲学、性格特质、对于改变的理解有关。我对于心理动力学的理解和认同,主要受到我的咨询师和李子秋老师的影响。此篇文章部分来自李子秋老师的课程记录。
精神分析的不同理论取向对于改变来自于“诠释vs体验”有很多的争议,当代精神分析更多强调“关系中的体验”。
本文3100字。
01 房间里的大象
潜意识:未经思考的已知
动力,是指不断变化的、有流动性的,一种场域/气氛/氛围,在人和人之间浮现的、又切实的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存在。
每个人天然对于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些假设,对于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些假设,是一种“未经思考的已知”。
发生在前语言期的创伤,储藏在内隐记忆和情绪记忆中,属于直觉和感性、非理性、非语言的部分。这些部分不能直接被言说,但会在人和人之间中无意识的呈现着,就像“房间里的大象”。
这些房间里的大象,你没办法忽视它,它会越来越大,还会排泄,会以症状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心理咨询中,命名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咨询师把反复出现的魔咒和动力进行命名、进行言语化,这本身就是疗愈非常重要的步骤。
有的时候,我们被一些抽象的东西所困住,很大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命名这些东西是什么。
所以咨询师需要具备第三只眼,感觉和命名咨询室中的“房间里的大象”、“未经思考的已知”。
是对生命主题和人际过程的暴露和脱敏
人会陷入抽象的循环中,包括人际间关系,也就是和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人际内关系,也就是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没办法切割开。
来访者因为早年的创伤经历,会和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中形成周期性适应不良模式(CMP)。
所有心理咨询理论的底层的改变,都是暴露和脱敏。比如行为疗法的改变机制是行为的暴露和脱敏。心理动力学的底层改变也是进行暴露和脱敏,但暴露和脱敏的对象不一样。
心理动力学暴露脱敏的对象是比较抽象的生命主题和人际过程,比如不确定性、脆弱、人际冲突、误解、背叛、做选择、犯错、他人失望、觉察并满足自己的需要、自我关爱、四大存在主义议题等早期生命主题。
这些早期生命主题,如果对于一个没有创伤的、在一个足够灵活和滋养的环境中成长的个体,这些主题对ta来说是中性的。
如果在成长环境中被养育者认定一些生命主题和内在体验是不被允许的,孩子要维护依恋关系,要存活下来,就必须要认同父母的“不允许”,这些“不允许”就会让ta感到“莫名的不安”。
比如,表达“脆弱”是有力量的,能够增进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但对有的人来说,表达脆弱是不被允许的,当ta感受到脆弱的时候,ta就会“莫名的不安”。
酸甜苦辣有不同的谱系,如果不能去体验不同的谱系,就会限制一个人的生命的自由和丰富程度。
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CMP,而且CMP会随着经历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不能假定只有某些感情,如生气,会被禁止;因为在一些家庭中,没有什么比表达温情更具有威胁性的了。因此,表达温情受到最严格的禁止。 Suttie, 1937, 1988
发展性创伤是指个体生长在不安的人际环境中,ta情绪上感觉是不安全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引发的创伤。
创伤等于痛苦加上痛苦不允许被体验。痛苦不一定发展为创伤,但个体所在的环境不允许ta去言说、表达、命名,这种痛苦就变成了创伤。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痛苦和创伤是不一样的。人生皆苦,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当我们不允许去体验痛苦,痛苦没有被命名、没有被表达、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听见,这种痛苦就会变成折磨。
修正性体验
但体验痛苦不仅仅是重复痛苦,暴露和脱敏不仅仅是反复的言说,而是在一段安全关系中充分的体验,获得修正性体验,感受到被接纳、被看见,原来的痛苦就变得不那么有毁灭性和破坏性了。
比如有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不被允许的是“冲突”,ta难以接受他人的失望,习得了讨好的行为模式。ta需要的修正性体验是,在安全的关系中,能够命名关系中一些不和谐的地方,在关系中可以表达愤怒和失望,ta发现这段关系也不会因此结束或破裂,反而可能更深入。
改变的悖论
一些扰动才会带来一些成长,但咨询师不要粗暴地推动改变。
第一,充分地理解这个主题为什么对来访者来说是如此的敏感,引发ta敏感的环境是否依然在ta的生活中存在。
比如恐惧猫可能因为生理上的猫毛过敏,所以对猫毛的敏感和不安是有保护意义的。
第二,暴露和脱敏的前提是充分的理解和接纳。要先能共情来访者CMP背后的功能和生存的意义,先能接纳才能改变,没有接纳的改变往往浮于表面。
孙平老师分享过,对于某些人来说,拖延意味着ta自体唯一存在的方式,改变拖延行为后这个人就失去了活下去的意义。
第三,确定来访者做好准备了、这是来访者所需要、在来访者耐受范围内、且咨询师也能承载的。
体验痛苦,反而痛苦就不那么困扰你,这是向死而生的过程,但也是违背直觉的过程。“房间里的大象”曾经给来访者带来巨大痛苦,让来访者去体验不适和不安,让来访者靠近痛苦、看见痛苦,但同时也要让ta感觉到放松和安全,否则就变成了二次创伤。
咨询师的位置
来访者会通过自己的CMP把咨询师变成ta故事脚本里的人,来访者在其他人身上唤起的体验,也会在咨询关系中活现。移情和反移情是被来访者否认和解离的途径,有时,来访者也会跟咨询师“共谋”,共同回避让ta感到不安的东西。
咨询师要去联结那些“未经思考的已知”,咨询师要去平衡体验自我和观察自我,既要做一个真实的人,去跟来访者互动,允许自己被来访者影响,也要做观察者,允许自己抽离去观察来访者的CMP,要同时能够追踪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主体性。
咨询师要促进来访者对自己CMP的领悟。来访者不是被动的接收者,会主动改造着生活中的其他人。帮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CMP是如何呈现的、是如何影响他人的。
比如对讨好的人来说,ta真的没有想过,讨好是让别人烦躁的。这在ta的主观世界里是没有体验过的。别人烦躁不是因为ta不好,而是因为ta讨好。
情绪的唤起与表达
神经科学的发现,情绪的唤起和表达是改变的必要前提,咨询师要鼓励来访者体验并表达情感。
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认为一些情绪体验是不好的。嫉妒、愤怒、委屈、悲伤……我们会感到很困惑,我们不知道情绪是在表达什么。
咨询师要帮助来访者感受这些内在体验,有时候来访者会想让我们去除某种情绪,我们恰恰让他们去靠近这个情绪、去解码,去理解这个情绪到底在表达什么。
改变是持续的
最后,咨询结束后,改变的过程还将持续。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而不是心理咨询。
最后
心理咨询中的改变 | 心理动力学(二)和(一),可以理解为对于人性观和改变的不同叙事(后续还有三四五)。心理动力学的核心是对于无意识的关注,通过移情和反移情,咨询师获得了对来访者的理解。但这种理解不是一种术语的定义和描述,而是卷入式的共情同感。来访者要重新揭开和感受一直被防御着的痛苦,咨询师陪伴来访者共同体验一段并不轻松、甚至是痛苦的咨询历程。咨询师涵容和理解这些痛苦,通过情感表达、领悟、感受关系中的新体验促成改变。推荐阅读:
考研经验分享 | 39岁·三跨·在职·宝妈,初试410+分上岸北师大MAP临床与咨询
心理学考研经验&资料分享
心理学科普&心理自助手册
读书分享&思考
家庭教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