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卷宗 Wallpaper*》封面 | 艺术家Luc Tuymans受邀与我们一起追寻丢失的本质。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卷宗Wallpaper Author W*


安特卫普的天很阴。初春的绵绵小雨中,Luc Tuymans 并没有打伞。他一头扎进出租车的前座,从办公室辗转至工作室。“我 15 岁时偶然接触到了一本中国诗歌,自此之后就希望来这里漫游”,他打开对话却更像喃喃自述,低沉的声音深邃如出租车驶入的隧道。当少年时代的译本开启艺术家对大洋彼岸东方国度的理解,如今已数次行至中国的他将在明年年初再次来到香港,呈现以“遗忘”为主题的个人展览(注:香港三月展览因疫情延期)。这场本应在去年举办的展览却恰好同今年进行的数个大事件延成一条完整的发展线——艺术家作品全集的第二部已在 2 月出版,第三部预计于今年秋季面世,而在此之间,地中海 3 月的春光下,Tuymans 的个展“皮肤”(La Pelle)恰在今日,于威尼斯旅行家马可 ·波罗的故乡开幕。


当马可· 波罗把亦真亦假的东方故事带入欧洲,Tuymans 依次在西方与中国展开的叙事却意在为世界范围内的观众注入一剂清醒的意识。“威尼斯格拉西宫(Palazzo Grassi)的展览标题来自二战时期意大利作家 Curzio Malaparte 的同名著作,”他的右手夹着香烟,话音随烟圈袅袅而升,“作家用皮肤的意象隐喻着表象背后那些深不可及的事物,而对我来说,这个概念与暗网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绘画正是社会中的第一张暗网。”他的语调放缓,“我认为当今世界低估了绘画,它仍是极其强大与昂贵的物品。为什么?因为它扎根于我们的文化。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曾荣获大奖。照片里,一位母亲怀抱失去生命的儿子,而更加震撼的是摄影师将图像冲洗至真人般大小,使其形似一幅《圣母怜子图》。这种震撼说明,图像元素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如此根深蒂固,即便当下与数百年前已截然不同,它们也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权效。这就是绘画作为暗网的力量。”


LucTuymans 亲自甄选绘画作品《匿名 II》(Anonymous II ,2018)作为三月刊卷宗 Wallpaper*特别版封面。


某种程度上,“皮肤”背后的思考正将呼应着 Tuymans 香港个展围绕“遗忘”形成的主题——前者告诉人们隐形的世界,后者提醒他们尘封的记忆。在艺术家眼中,遗忘是绘画最根本的特性之一。他娓娓道来,“绘画是人类创作的首个概念图像,始终伴随人类的痕迹出现。但它的实质却极难追踪。尽管你会在摄影中记住某个形象,但在绘画中却很难,因为绘画始于点、终于点。即便是正在画画的我,固然会记住我的起笔与落笔之处,但也总会错过些什么。所以我想,记忆的缺陷对这个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Tuymans 对“绘画”与“图像”的区分值得人们注意,二者既分别是“载体”和“概念”,又依次形成“框架”和“内容”。而在当今的时代,科技更是促使这种遗忘的洪流。“静态与动态图像的差异在于前者的永恒、它的存在与它对被刻画现实的延续”,艺术家以这句反思作为自己著述《论图像》的开篇语。古时,观览的行为实则与权利画上等号。洞穴中的岩画叙述着神秘的祭祀仪式,而教堂中,神职人员与圣像的距离常常说明他们的宗教等级。但如今,这种等式已寥寥无几。“科技的问题是它仅仅更迭过去的技术,但并不创造全新的象征符号。因此,许多旧时的标志性意义都遁入遗忘。但当然,这个故事的另一重点是控制权的转让。”


Tuymans 不知不觉地转向墙对面的一幅作品,似乎正想象观众面对它的时刻,“当下,观众是最后的实体,他们是创作的终端。我指的是,每个人都具有足够的能力,以极其个人的解读方式来终结图像。”如艺术家所言,当数码时代在普及图像的过程中平等化人们接触信息的方式,崇尚个人主义的情愫则将绘画的释义交给观众。这固然是社会的进化,但“皮肤”般的表象后实则掩盖着“时代思潮”的没落。演说层出不穷,却无法复刻马丁 · 路德 · 金号召下的万众一心;新曲不绝于耳,却难以重现迈克尔 · 杰克逊或大卫 · 鲍伊演唱会时的万人空巷。人人掌握话语权的年代,是英雄走下神坛之时。这是科技浪潮带来的余波,是“去中心化”与“数据平民化”的思维辐射至文化传播的结果。


Luc Tuymans 手持画笔,站在空白画布前


过去的十余年里,Tuymans 是绘画为数不多的践行者。他幼时便喜爱涂涂写写,时常将其作为借口摆脱杂事,并在随后艺术史的学习中,将北欧文艺复兴画家 Jan van Eyck (约1390-1441)作为最敬仰的画家。与先辈同在一片土地上成长的他深知自己继承的艺术传统,“你可以看出,写实主义总是这里的动力。彼时的佛兰德如今是比利时北部的荷兰语区,比利时本身仍是世界上十分年轻的国家。它在滑铁卢战役之后于 1830 年建国,比 1776 年宣布独立的美国还要晚。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总被异国吞并与统领,没有时间培养德国人的浪漫主义和法国人的非理性主义。但我们采用形象化的视角,形成最直接的反应,作出最快速的进化。这是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思想。”Tuymans 的话波澜不惊,却道出一座小国在广袤大陆上的生存之道。“所以,我并不相信艺术的玄奥,”他的语气笃定,“艺术家的缪斯,抑或从天而降的灵感,都并非前所未有。只不过,你永远无法预见它们的出现,因为艺术家是现实的一部分,从未凌驾于现实之上。”人是如此,媒介亦是如此。面对新兴技术对绘画传统的挑战,艺术家泰然自若。“最不值得挑战的对手便是媒介,因为这是一场你一定不会赢的斗争。你为什么会呢?你可以将媒介加入工具箱,这是更聪明的方法。虚拟现实等其他技术虽然史无前例,却并不值得我们畏惧,因为它们不会取代真实的世界,而是成为现实的一部分。”Tuymans靠向沙发一侧,一边摸着破损的扶手,一边陷入沉思。


Tuymans 站在工作室的梯架上,目视前方的作品


固然,在艺术史的学习中,Tuymans 也曾“逃离”绘画,投身影像的创作。他有着年轻的反叛岁月,但正是这段经历在艺术家回归绘画后,启发他发展出独特的创作手法。他讲起那段拿着 35mm 胶片的时光,“我最初开始绘画是因为这种媒介可以直接导向本质,但后来我认为它变得太荒唐了。塑造图像需要一定的距离,这是我当时没有的。”某种程度上,这种距离在 Tuymans 随后的创作中,成为他与图像源保持的微妙关系。除了自己绘制的草图外,艺术家大量绘画基于现成的照片、电影与电视静帧、网络,甚至是旧明信片。他的创作过程极其迅速,如其所说,“我的所有作品都在一天内完成,尽管我从不同时开工多件作品,每次只画一幅,但我的操作过程很快。”他用手指在空中轻轻一挥,似乎谈起的是微不足道的劳作细节,接着补充道,“对我而言,最痛苦的过程是思考我究竟要画什么,这会形成草图。我想,我总试图在构思中做到事无巨细,但事实上,当我敲定图像时,我已连接起分散的点。”



艺术家工作室的走廊清冷且明亮


用艺术家的话来说,重视构思实则强调“意图”对创作的至关重要。这既解释了 Tuymans 眼中绘画的独特性,又说明了他对所谓“个人风格”的抵触。“在绘画中,你没办法回到过去。重做过去的作品看似轻而易举,但创作的‘意图’已经截然不同。这是绘画具有的珍贵品质。正是这个原因令我很抗拒风格的塑造,因为我认为这象征着任何‘意图’的死亡。当然,观众会识别出我的作品,但我一直很小心,不让美学元素干预作品的表达。艺术家应当明白,永远不要把自己约束在同一风格内。这并不妨碍他们创造一种沟通自己的方式。我自己也很崇尚一些视觉特征极其独特的艺术家,但在他们的作品中,我看到的并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过程。”


Tuymans 的话虽然抽象,但传递的道理却很简单。“美”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意义,比它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思考。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固然,创作者可延续某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却不应妥协自己的概念。这是对“意图”的坚持。而创作中的艺术家,在将构思化为作品的步骤中,既要寻找合适的美学形式,又须警惕视觉超越概念的先入为主。这便是“过程”中的摸索。当“意图”与“过程”相辅相成,分别组成作品的“内容”与“表达渠道”,艺术最根本的品格便是它的“正直”——完整且不偏不倚地传达创作者的感悟与观察。事实上,不仅是个人风格,Tuymans 抵触的是所有可预见的模式。当艺术家的思考受到不同时间、地点与人物的影响,每件作品也应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性质,绝非循规蹈矩。某种程度上,观众也应带着开放的心态来接触作品。在 Tuymans 看来,自己在三十余个国家的展览经验已然铺设了参观者对自己新活动的预设与期待。这固然说明作品的成功,但也埋下一丝遗憾。“人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接受局限是我最坦然的选择。我希望观众仍能存留些单纯,摒弃经验的老练,用淳朴、率真的眼光来观察艺术。”他如是说。


艺术家将画布作为调色板,用其试色。


如此,绘画总能启发层出不穷的理解,而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它微妙的复杂性。对 Tuymans 来说,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绘画中的“时间错乱”。“因为绘画是在时间中不断运转的事物,所以它是个极其缓慢的媒介。这形成它与时间的摩擦,也恰是我想点明的特征。当下,人们注意力的时长已然锐减,我想放慢这个过程,让它回归原初。或许正因如此,我的作品与中国和世界各地建立联系。”艺术家的话语似充满理想主义的情怀,却意在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当每件作品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叠加,不同年代的思想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使其在对比与差异中构建出宏大却有悖编年次序的时间观。因此,艺术家早期的作品可以在当下的语境中获得全新的诠释,引起多个历史时刻跨越时空的共鸣。


囊括在“皮肤”展中的绘画《遗产IV》(Heritage IV,1996)正是这样的例子。这幅作品描绘了声名狼藉的白人至上者 Joseph Milteer,但其系列背后的灵感实则源于 Tuymans 对 1995 年俄克拉何马城爆炸案的关注。思索中,艺术家意识到本土恐怖主义事件为美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令前所未有的敏感与脆弱侵袭着民众的物理与心理感知。彼时,艺术家并不会想到,作品创作的五年后,9 · 11 袭击将成为美国无法抚平的伤疤,把恐怖主义的阴霾扩散至全球。而在当下,不论是民粹主义的复兴,或是政治人物对和平条约的挑衅,都在时间的变迁中为作品赋予了超越其原初意义的价值。


Tuymans工作室内,扶手已破损的沙发成为艺术家的休息之处。


由此,“时间错乱”的特征实则是绘画对时间的超越。不论是在威尼斯举办的“皮肤”,还是香港个展的线索“遗忘”,都反射着 Tuymans 眼中独特于绘画的时间观。这两场展览也分别以独特的方式引人深思。当后者的主题开门见山地指出时间对记忆的遮掩,前者的策划则人为点出“时间错乱”的正当逻辑。“我的概念是不把’皮肤‘看作一场回顾展,”Tuymans 如是说,“展览本身囊括了 80 余件作品,大概一多半都是这三年的新作。在与策展人 Caroline Bourgeois 的商讨中,我们决定刻意将它们与早期作品并置。这固然不会使观众无聊或懊恼,但定会对他们形成‘干扰’。我希望这样能为陈设本身赋予意义。” Tuymans的话语很快却很清晰,轻描淡写间勾勒出展览与众不同的节奏。而对于香港个展,艺术家表示,即便展览地处中国,其背后议题实则意在引起国际间的反思。如其所言,“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紧紧相连。新闻事件的发生地可能在地理上与我们相隔甚远,但它们甚至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已然侵入我们的生活。所以,这些元素一直是鲜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当区域性事件能在极短时间内发酵并引起全球轰动,外界影响下人们的不由自主正是 Tuymans 观察到的威胁。


某种程度上,当绘画的“时间错乱”将历史的相似片刻彼此叠加,现实的脉络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于是,写实主义不仅构成Tuymans与其先辈对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加成为他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你必定要认识并接受现实本身,这是觉醒的开始 ,” Tuymans 一字一句地说,“某种程度上,它确实带有反乌托邦的悲观,但这绝非愤世嫉俗。当然,它也与年龄的增长有关。当我越年长,这种清醒便更加深刻。”在逐渐明晰的视野中,艺术家对自己的身份与创作有了不同的认识,他反思道,“当我看到自己的早期作品时,它们的原初尺寸、色调都让我产生不可思议的陌生感。距离已为它们带来别样的重要性。因此,几年前对我来说并不重要的作品即便仍保持原状,在我心中却已悄然生变。这是自省的结果。”


倚靠着墙壁的画架与墙上的一幅小画成为工作室别样的风景。


于是,去年过完六十岁生日的艺术家在回顾过去的同时,也在筹划未来。“我已来到耳顺之年,所以开始整理自己能给世人留下的东西,”Tuymans 平静地说,“这就像来到游戏的终点,作品如此,画册如此,展览亦是如此。事实上,生存的本质之一就是做好打算,即便什么也不会发生。而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并非市场,而是艺术家的内容,这是我最严峻的任务。”或许,“皮肤”在威尼斯格拉西宫构成的“反回顾展”与“遗忘”在香港的主题呈现,都更像是艺术家留给自己的思考。不论是事物外表的迷惑性,还是表象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不论是物理个体的片刻停驻,还是象征意义的经久不衰,Tuymans 站在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却保持着不合时宜的清醒。他的轨迹是警醒,也是启示,告诫人们繁华盛世下事实的不动声色,鼓舞人们追寻大千世界中本质的殊途同归。也因此,当 2019 年迎来春天的莺歌燕舞——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Frieze Los Angeles、Art Basel Hong Kong 纷纷点亮艺术界的欢宴——Tuymans 用绘画唤起无声的力量。“寂静并非虚无,它是真实的存在。”他的嗓音沙哑,话语却如明镜般透亮。


展览:Luc Tuymans,“皮肤”(La Pelle)

地址:威尼斯格拉西宫(PlazzoGrassi)

展期:2019 年 3 月 24 日至 6 月 1 日






吕克·图伊曼斯相关链接


《吕克·图伊曼斯:肌肤》展览现场,
威尼斯格拉西宫,2019


近期展览

威尼斯格拉西宫大型个展《肌肤》

荷兰德庞特当代艺术博物馆回顾展《回归》


相关阅读

《纽约时报》| "绘画的救世主“ 吕克·图伊曼斯的全新尝试

《典藏·今艺术&投资》二月封面:吕克·图伊曼斯连载

《三联生活周刊》| 图伊曼斯:有些感觉只有绘画能表达

《纽约时报》| "绘画的救世主“吕克·图伊曼斯的全新尝试

《芭莎艺术》| 图伊曼斯:绘画是恐惧的,永远不安全的

吕克·图伊曼斯| 卓纳艺术家简介





关于卓纳画廊
卓纳画廊是位处纽约、伦敦、香港及巴黎的当代艺术画廊,现代理近70位在世艺术家和已故艺术家遗产,拥有过百人的专业团队。画廊自1993年创立至今,成功举办了众多具开创性的展览。卓纳画廊活跃于一级和二级艺术市场,一直致力于培育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当中许多已在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列。
网站:www.davidzwirner.com微博:卓纳画廊
微信:david_zwirne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