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挺你,但对错同样重要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我挺你,但对错同样重要
“我不想听你讲道理,我只想你站在我这边”。朋友发了这条朋友圈。我问她怎么了,她一连给我发了七八个哭泣表情。
她刚刚跟男友大吵架。起因是她跟男友吐槽说,“我老板让我做项目方案,这几天我连续加班,每个方案他都不满意,接连做了17个,最后他说,还是第一个好,改回来吧……我要疯了,他绝对是变态啊”。
结果她男朋友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可能你也有问题。你要反省一下自己。”本来她只是生气,现在是爆炸了。
她就争辩说,“可是我老板就是个神经病啊,对谁都这样,永远都是朝令夕改啊”。她男友还接着教训起来了,说她,“老板不都这样吗?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存在即合理,你要接受。你能不能不要那么负能量,人生态度能积极一点吗?
——摘自咪蒙[谁TM在乎对错,我只要你挺我]
咪蒙这碗十万加的新鸡汤,你喝不喝得下?
在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本能地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可以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然而,强行地要求亲人、朋友,在同外人的矛盾冲突中不分是非地挺自己,其实是一种立场先行。
立场先行,就是通常所说的选边站队。是非常典型的思维谬误,犯了[不相关]的错误,即用身份、派别本身来推导出观点的正确性。基本的句式便是:我属于某一派,我就怎么怎么样。C计划[堵住思维漏洞]的课程,便专门为破解这样的思维谬误而设。
但选边站队真的错了吗?
做人立场要坚定,态度要坚决。关键时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决定自己的态度,似乎是理所当然。我们从小到大,都能听到这句话:“对待同志要如春风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
面对气头上的伴侣、朋友、亲人,你还真要去跟他们讲道理?
来看看在C计划的课堂上,经过了三次课程培训的学员们是如何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何给咪蒙的鸡汤碗里换上一副新药。
当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当然希望自己的伴侣、朋友站在自己身边。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情绪是一方面,不顾是非对错的“力挺”,会有问题吗?立场先行,从小处来看,掩盖了真正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当事人的反思和进步,从大处来看,群体的对立引发的仇恨、伤害,是不是更加触目惊心?
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事实才能谈创造,谈对事物的本质的看法,才能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本来面目。
而咪蒙文章中的例子,都没有提到愤怒的具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聚焦在情绪的对抗和拉拢上。情绪这个东西,与身体,与认知都有关系,比如如果认知错了,认知所引发的情绪也是枉生的。如果这情绪又需要另一种盲目力挺的情绪来抚慰,有时候会错上加错。
当朋友撸胳膊挽袖子的无条件力挺,你也觉得她只是在情感上力挺你,而这种力挺也是平复当时情绪之用,事后你冷静下来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客观的事实中,此时那种力挺不会在理性分析中产生什么积极效力。从观念上讲,枉顾客观事实的无条件力挺,当然不赞同。
照顾情绪和分清对错,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吗?小伙伴们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CJ@Cecilia@欢都分享了心理咨询上的“共情”理论:
共情,表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无条件接纳,感同身受的意思。这是建立咨访关系的重要一步,并贯穿咨询始终。
质问,当咨询进入深度阶段的时候,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认知分析,会给来访者带来不适感,有点类似与文中的“你也有问题,客观地讲...”
共情,确切的讲是营造一种两人共同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是属于心理咨询的特别环境。确切的说,共情其实也是朝向理性的分析心理问题而来,比如为了更好的质问。可见理性的分析问题是最终都要面对的事情。
真正的共情不是站在同一立场支持任何推论,比如“这老板居然让你改17遍,真是变态”,而是理解己方的想法,比如“老板居然让你改17遍,你肯定觉得特别挫败特别烦躁吧”。对女生的情绪表示理解,而不是一味否认、认为没必要,才能进行疏导进而控制情绪。情绪平静之后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本身,了解自己,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
从事情本质上看,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就事论事,不管你错也好,不错也罢,真正能帮助到对方的是,在对方冷静之后,给予理性的分析,并能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
如果他/她是来寻求帮助的话,他们或许是这样的,“亲爱的,我遇到了一个问题,老板让我改了17次方案,最终却还是要原来的第一份方案,你说老板是什么心理,还是我做的不够好?”。
如果我是她男朋友或是闺蜜,我会说“你老板好变态啊,老板更年期吧,let it go。不过亲爱的,你不妨问问你老板,为什么改了17次之后还是要原来的方案,以后该如何改进。么么哒,爱你~”
作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我们需要情感与理智并用。
对于过于理性的一方而言,“理性思考,感情用事”,锻炼和提升共情的思考和能力,先平复对方激动的情绪,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帮助引导对方看到事情的真相,更加客观理性的去处理这个事情。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看来,我们还有很多办法,既安抚亲友的情绪,又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沼泽,通过理性分析看到客观的问题所在。这,是不是才是一种更好的立场,对亲友更有益的一种“力挺”呢?^_
想加入到这样的学习讨论中?赶紧报名我们的最新课程吧~(下方有报名入口哦~)
我们把她分享的案例放在这里:
设想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身边的家人总是不屑一顾,比如你说:“宝贝,你不要吃甜点了,对牙齿不好,还容易上火”,当宝贝不听时,妈妈会觉得焦虑。可爸爸却说:“有什么好焦虑的,吃点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别太紧张了”。这时,妈妈会怎么想?
当然,这只是一桩生活小事。但是,的确,太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互相打击,却不能彼此共情。
什么是共情?就是你能够接纳对方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原因,并能将心比心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这时对方认为获得了理解和认同,其他矛盾随之迎刃而解。
共情教我们学会“先连接情绪、再纠正行为”,远比直接纠正行为要有效得多。对于孩子,尤其如此。当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和指责行为,而不能够和孩子建立情绪的连接,往往适得其反。
方法:1. 帮助识别孩子行为后面的情绪(孩子的观察能力强、解释能力弱,你要去帮助孩子解释情绪,建立连接);2. 识别情绪背后孩子相信的原因;3. 猜孩子的愿望。常用句式:“妈妈看得出来(知道/明白…...),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是因 60 26274 60 15791 0 0 3530 0 0:00:07 0:00:04 0:00:03 3530为(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孩子的愿望)”。
(以上内容由学员节选自《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