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挺你,但对错同样重要

2016-11-01 堵漏1.3班学员 C计划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一线课堂C计划的课堂上我们都在做什么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我挺你,但对错同样重要



“我不想听你讲道理,我只想你站在我这边”。朋友发了这条朋友圈。我问她怎么了,她一连给我发了七八个哭泣表情。


她刚刚跟男友大吵架。起因是她跟男友吐槽说,“我老板让我做项目方案,这几天我连续加班,每个方案他都不满意,接连做了17个,最后他说,还是第一个好,改回来吧……我要疯了,他绝对是变态啊”。
结果她男朋友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可能你也有问题。你要反省一下自己。”本来她只是生气,现在是爆炸了。
她就争辩说,“可是我老板就是个神经病啊,对谁都这样,永远都是朝令夕改啊”。她男友还接着教训起来了,说她,“老板不都这样吗?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存在即合理,你要接受。你能不能不要那么负能量,人生态度能积极一点吗?
——摘自咪蒙[谁TM在乎对错,我只要你挺我]

咪蒙这碗十万加的新鸡汤,你喝不喝得下?
在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本能地希望自己的亲人、朋友可以站在自己这一边,支持自己。然而,强行地要求亲人、朋友,在同外人的矛盾冲突中不分是非地挺自己,其实是一种立场先行。
立场先行,就是通常所说的选边站队。是非常典型的思维谬误,犯了[不相关]的错误,即用身份、派别本身来推导出观点的正确性。基本的句式便是:我属于某一派,我就怎么怎么样。C计划[堵住思维漏洞]的课程,便专门为破解这样的思维谬误而设。
但选边站队真的错了吗?
做人立场要坚定,态度要坚决。关键时刻要根据自己的立场,决定自己的态度,似乎是理所当然。我们从小到大,都能听到这句话:“对待同志要如春风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如秋风扫落叶般无情”。
面对气头上的伴侣、朋友、亲人,你还真要去跟他们讲道理?

来看看在C计划的课堂上,经过了三次课程培训的学员们是如何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何给咪蒙的鸡汤碗里换上一副新药。
理解情绪

当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当然希望自己的伴侣、朋友站在自己身边。这种情绪,是可以理解的。
@Cecilia说道,在许多情况下,女生(其实也包括男生)需要的是[体会我的委屈…相信你的为人,理解你的感受],也就是共情,站在她的角度看问题,理解她当时为什么会有那种情绪,作出那种选择。因为情感需要发泄,希望有人站在自己的一方。

@Roseada Yao 也认同——当对方在气头上时,我们确实需要表明自己的情感立场,在情感上,我们应该全身心的支持,安抚对方的情绪,让其感到欣慰,有依靠感,感到有人在关心他/她,支持他/她。

无条件力挺?

理解情绪是一方面,不顾是非对错的“力挺”,会有问题吗?立场先行,从小处来看,掩盖了真正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当事人的反思和进步,从大处来看,群体的对立引发的仇恨、伤害,是不是更加触目惊心?
@周羚珊Lisa分析,虽然有人无条件支持自己感觉很好,但是这种支持并不能帮助我们寻找发生矛盾和争执的根源,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如此一来,自然会陷入“与别人发生矛盾-女生抱怨-男生支持-又发生矛盾-女生又抱怨-男生继续支持”的恶性循环中。

@吴眼训 认为,发泄愤怒,可以理解,重要的是发泄之后还应做出思考。尤其是当人愤怒时,会“虚构”事实,偏袒自己。如果朋友什么都不说,只是陪你一起骂,自己也不反省,久而久之,愤怒真的变成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一枚 也强调,人的情绪好坏不应该影响基本的事实判断。如果,这件事,真的是“我”做错了,那么为了防止一错再错下去,是需要别人来指出的,有些时候人对自己的事情具有盲区,不能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

@CJ提到,人是群居动物,群体生存,互相支持,以维系物种,是天性。但人类演进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基于事实,基于理性的协作。即使是分析自己的情绪情感,也需要基于事实分析(例如神经症患者大多是基于想象的内容来指导生活),如果无条件的挺,很容易掩盖事实,很容易在派系之间空耗精力。
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事实才能谈创造,谈对事物的本质的看法,才能认识自己,认识生活本来面目。
而咪蒙文章中的例子,都没有提到愤怒的具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是聚焦在情绪的对抗和拉拢上。情绪这个东西,与身体,与认知都有关系,比如如果认知错了,认知所引发的情绪也是枉生的。如果这情绪又需要另一种盲目力挺的情绪来抚慰,有时候会错上加错。
当朋友撸胳膊挽袖子的无条件力挺,你也觉得她只是在情感上力挺你,而这种力挺也是平复当时情绪之用,事后你冷静下来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客观的事实中,此时那种力挺不会在理性分析中产生什么积极效力。从观念上讲,枉顾客观事实的无条件力挺,当然不赞同。

兼顾情绪和理性

照顾情绪和分清对错,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吗?小伙伴们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CJ@Cecilia@欢都分享了心理咨询上的“共情”理论:
共情,表示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无条件接纳,感同身受的意思。这是建立咨访关系的重要一步,并贯穿咨询始终。
质问,当咨询进入深度阶段的时候,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认知分析,会给来访者带来不适感,有点类似与文中的“你也有问题,客观地讲...”
共情,确切的讲是营造一种两人共同解决问题的环境。这是属于心理咨询的特别环境。确切的说,共情其实也是朝向理性的分析心理问题而来,比如为了更好的质问。可见理性的分析问题是最终都要面对的事情。
@Cecilia进一步分析了文中的案例:文中男生明显忽略了女生的角度,没有客观地去体察女生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样感受,而是先入为主地认为女生有问题,并只强调这一点。
真正的共情不是站在同一立场支持任何推论,比如“这老板居然让你改17遍,真是变态”,而是理解己方的想法,比如“老板居然让你改17遍,你肯定觉得特别挫败特别烦躁吧”。对女生的情绪表示理解,而不是一味否认、认为没必要,才能进行疏导进而控制情绪。情绪平静之后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问题本身,了解自己,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况。

@Roseada Yao分享了自己得一段经历。在她看来,无论是夫妻,情人,还是朋友,当对方向你抱怨或是哭诉的时候,对方其实只是需要一份来自于你的情感支持,并非是要帮他解决问题。
从事情本质上看,我们需要理性的分析,就事论事,不管你错也好,不错也罢,真正能帮助到对方的是,在对方冷静之后,给予理性的分析,并能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意见。
如果他/她是来寻求帮助的话,他们或许是这样的,“亲爱的,我遇到了一个问题,老板让我改了17次方案,最终却还是要原来的第一份方案,你说老板是什么心理,还是我做的不够好?”。
如果我是她男朋友或是闺蜜,我会说“你老板好变态啊,老板更年期吧,let it go。不过亲爱的,你不妨问问你老板,为什么改了17次之后还是要原来的方案,以后该如何改进。么么哒,爱你~”

作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我们需要情感与理智并用。
“理性思考,感情用事”——@宁远 谈到,对于容易激动偏感性的一方而言,我们可以逐渐的培养自己理性思考的能力,一旦建立起来,很多情绪的躁动就可以减轻或者避免,同时,在对方给予理性分析劝阻的时候也能更好的接收;
对于过于理性的一方而言,“理性思考,感情用事”,锻炼和提升共情的思考和能力,先平复对方激动的情绪,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去帮助引导对方看到事情的真相,更加客观理性的去处理这个事情。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锻炼和提升的过程。

@CJ也说道: 想起过去的同学朋友中,除了特别铁的朋友,时常较劲、特别不铁的朋友,总有第三种人,他们在两派之争中,从不固定站在那一边,而是看具体事情才发表观点做出行动,有时候他们让人没有亲近感。现在回想,会觉得他们说话做事确实公正,其实最值得尊重、最稳妥、最可信任的,反而是他们这类人

看来,我们还有很多办法,既安抚亲友的情绪,又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沼泽,通过理性分析看到客观的问题所在。这,是不是才是一种更好的立场,对亲友更有益的一种“力挺”呢?^_
想加入到这样的学习讨论中?赶紧报名我们的最新课程吧~(下方有报名入口哦~)

@欢 还在学习群里专门分享了“正面管教”的心得。“共同成长”“先连接情绪,再纠正行为”。
我们把她分享的案例放在这里:
设想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当你在教育孩子时,身边的家人总是不屑一顾,比如你说:“宝贝,你不要吃甜点了,对牙齿不好,还容易上火”,当宝贝不听时,妈妈会觉得焦虑。可爸爸却说:“有什么好焦虑的,吃点吧,没什么大不了的,你别太紧张了”。这时,妈妈会怎么想?
当然,这只是一桩生活小事。但是,的确,太多时候,我们习惯于互相打击,却不能彼此共情。
什么是共情?就是你能够接纳对方的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原因,并能将心比心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这时对方认为获得了理解和认同,其他矛盾随之迎刃而解。
共情教我们学会“先连接情绪、再纠正行为”,远比直接纠正行为要有效得多。对于孩子,尤其如此。当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和指责行为,而不能够和孩子建立情绪的连接,往往适得其反。
方法:1. 帮助识别孩子行为后面的情绪(孩子的观察能力强、解释能力弱,你要去帮助孩子解释情绪,建立连接);2. 识别情绪背后孩子相信的原因;3. 猜孩子的愿望。常用句式:“妈妈看得出来(知道/明白…...),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是因 60 26274 60 15791 0 0 3530 0 0:00:07 0:00:04 0:00:03 3530为(孩子相信的原因)。我猜,你但愿(孩子的愿望)”。
(以上内容由学员节选自《正面管教》)
正在报名!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大脑加速器11月22日起,三周时间,区分观点与事实,学习论证基本常识。
C讲坛11月1日晚9点~10点,泉源学校创始人张良与你线上分享关于未来教育的思考。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批判性思维 | 八要素 | 结构化归因


公民教育 | 婚姻的意义 |  LGBT性别偏见 | 身份标签 | 离开北上广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Change your mi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