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海淀老师眼中的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

2016-12-13 C计划学员 C计划


思辨 X 赋能 X 行动

 


伙伴说

C计划课程学员分享

未经特别说明,C计划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转载到朋友圈、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或者其他媒体转载C计划的原创文章,请联系小C,注明作者,在文首标明文章转载自C计划,文末保留C计划简介二维码,并以“阅读原文 ”的方式回链到本文。

编者按:本篇文章的作者是北京海淀一所学校的老师,也是C计划堵住思维漏洞课程的学员。她从老师的角度,用批判性思维,重新审视了中关村二小欺凌事件。如何理解老师在文中提到的“你错我也错”?如何寻找可靠的证据?如何理解公共机构的举证责任?如何破解基于简单倒推的诉诸动机等问题?欢迎报名最新一期有关“错误诉诸”的课程,用三周时间理解这些问题,更为理性的审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什么是霸凌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被吵得沸沸扬扬。我也是老师,二小可以说是我们的邻居。因为不了解事件的全部真相,而且我知道真相也肯定不全是网络上的非黑即白——所以我没有做任何转载或是评论,也没有八卦地向二小的朋友询问整个事件。他也许也只能还原事件的一部分真相,而且在转述的时候一定会带着自己的主观判断和角色定位。

可是有意思的事情却发生在了今天下午,发生在我的班级上。

今天雾霾,下午的体育课只能在室内上。同学们都在教室里写作业、看书。

下课后,体育老师把小A带到办公室对我说:“这个孩子是不是经常欺负同学啊?您看,刚才他不好好写作业,就拿着尺子敲打小B、小C,这可不行,您看中关村二小的事闹得多大啊!这要控制不好可别愈演愈烈变成霸凌事件了。”

我一下愕然了,呆呆地望着体育老师说:“拿尺子打闹实在是不对。”然后转脸又对小A喃喃道:“用尺子和同学打闹可不行,可别这样做了,别到时候出现了我们都不可控的结果。”小A一脸茫然地望着我,似乎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

实事求是的说,二小的事件发生后,对于当班主任的我来说确实有些小紧张。别说科任老师了,我也是生怕班里的孩子出一点事。但是,平时小A和小B、小C玩得还可以啊,打打闹闹也会经常发生。今天发生的事算霸凌吗?什么才是霸凌呢?作为老师,我们如何界定、判断是否为霸凌呢?孩子间的玩笑、打闹,到哪种程度我们做老师的就该主动介入了呢?或者说,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因年龄的不同,同样的事情(拿尺子打人)定义也会有所不同?

我试着搜索答案。百度告诉我:较常使用的、关于“霸凌”的定义是挪威学者Dan Olweusde的定义: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事件本身

现在从各个媒体,以及学校的反应来看,事件本身是真的,把厕所垃圾桶里面的污秽物倒向同学这种行为的性质是极其恶劣的。

不管以前几个孩子是否积怨已久,不管以前班主任有何是是非非,不管被欺凌者以前是班长也好、经常欺负人也罢,就这件事本身来说,这几个肇事的孩子犯了很严重的错误。即使这位被害者以前有某种不当言行,但不能成为其推卸责任的理由。不能用他错所以我也错的逻辑,用受害者的过错,消抵施害者的过错。

况且,被害者以往欺负人的行为是不是真的?现在流传到网上的截屏,各种以“据说”开头的传言,有多大的可信度?要给孩子过去的行为定性,需要确实可靠的证人证言,需要用事实说话。成长中的孩子,就算过去有过一些不当的言行,是否就能推论事发时他也如此行为?

同理,受害者的父亲也提到:这几位肇事孩子平时也爱欺负别人——也是需要提供证据的。

在无法证明受害的孩子被“长时间、重复”欺负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按照上面挪威学者的定义,将这个事件定性为校园霸凌。但是,就算不以校园霸凌来定性,也并不妨碍这一起校园暴力事件的恶劣性。这个事件本身,应被严肃对待和处理。

惩罚

妈妈在和学校的协商中提出了四点诉求,其中一条是:处理、惩戒施暴的孩子。那么惩罚与过错的比例是怎样?我们要关注到施暴者也是一个孩子!

我个人认为学校、班主任、家长在其中的做法非常重要。肇事者道歉是必须的。用何种方式道歉?真诚的道歉,应让被害者觉得自己的情绪得到了理解,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尊重,找回了丢失的“面子”“自尊”“自信”。用何种惩戒?也需要让肇事者明白犯错后要承担的责任。适当的时候,由学校出面让肇事者停课几天也未尝不可。

这样的一些道歉、惩罚措施要落实,家长的支持至关重要。可惜的是大多数学校对于如何认定受害学生心理、身体上的伤害,如何处理、如何惩戒校园暴力、校园霸凌都没有明文规定。如果成人不达成教育理念的一致,实施起来会很困难。

比如,校方不主动积极,想敷衍了事;比如,肇事者家长觉得我在形式上早已赔礼道歉了,还想我们怎样?对孩子的身体也没有明显的伤害,凭什么停我们的课,谁规定的?

所以制度的完善刻不容缓,不然这次是“二小”,下次就不知道又是几小。

校方

我认为校方应该秉承就事论事的原则,不急于评价,不激化矛盾。受害者的父亲认为学校处理不公正,没有解决事情,那么学校作为公共机构,为了自证清白,应该公开信息,在保护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向相关利益人公开处理的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孩子

其实在这件事中受伤最多的是孩子。

不论肇事者,还是受害者,心理重建非常重要。家长应该在这方面多多关注孩子,毕竟孩子是最重要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我们预想不到的困难,有些路必须他(她)自己走下去。我们都希望孩子在经历挫折后,能有更强大的内心,更完善的性格,去战胜未来的困难。

但是,谁也不会希望用这样的暴力事件,来刺激孩子的成长。网络上有些家长就这一件事情简单倒推受害者心理脆弱,没有抗挫能力——这是不可取的。这件事的性质如此恶劣,再有抗挫能力的孩子也会感受到侮辱和伤害。指责受害人有问题,是在转移话题、模糊焦点。

言论的自由与言论的多元

二小事件发生后,网上有许多声音:欺凌发生后不应以暴制暴,而是及时申诉;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过度保护;让孩子建立自信,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孩子拥有“同伴势均力敌的能力”;也要家长认为,就该事件而言,调查和还原事件真相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关注校园欺凌,让这样一个过去局限在教育圈的话题更加可见、被充分讨论,反而更利于制度建设。人们从不同角度发表意见,针锋相对的观点相互辩论,越辩越明。让学校、教委、家长组织、教育组织、学生组织都参与到对校园暴力、校园霸凌的讨论中来,人们可以多方面的听取不同角度的观点,不至于草率的形成压倒性、强制性、一刀切的处理办法。

制度的建立,学校相应课程的规划,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家长的智慧与勇气,大众理性地看待事件本身,是不是都是我们事后该考虑的事情?让老师免于焦虑,让家长有诉求的通道,让学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做更为重要,也更为美好,更有建设性的事情。

如何让自己成为更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更能理性决策的人?

欢迎参加C计划的系列课程。期待认识每一个渴望改变和自我成长的你。

正在报名!

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获取报名表

堵住思维漏洞第二期

12月26日起,新课上线,三周时间破解人身攻击!

 

PlanC-Edu

Civic Education

Critical Thinking

致力于思辨教育的社会企业

或许你还想了解更多

批判性思维 | 八要素 | 结构化归因

公民教育 | 婚姻的意义 |  LGBT

性别偏见 | 身份标签 | 离开北上广

思辨 X 赋能 X 改变

Change your mi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