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住在669”!这些新老长宁人在津津有味地讲着“新风邨”的故事……
新华路六六九弄建成于1982年,
属于典型的“老公房”小区,
三十七年的时间里,
六六九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你是否了解那个“工人新村”的时代,
又是否认识现在这里
居住着什么样的居民呢?
今天杉杉带大家
一起走进新华路六六九弄。
▲摄影展开幕现场视频回顾
解放前的
新华路
新华路,原名安和寺路,修筑于1925年。“先有法华镇,后有上海滩”,解放前,这里有“哥伦比亚骑术学校”(今上海影城),有“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今上生·新所),还有民族企业家邓仲和的故事。
方申申,1947年在上海出生。
“那个时候安乐纺织厂的老板叫邓仲和,他是最早的化纤方面的资本家,669弄原来地块上的那个洋房是他从外国请来的顾问住的。1953年我住进了那个洋房里,当时这个洋房里大概住着4家人家。”
方申申(右一)
“1958年我就搬走了,当时公私合营,安乐纺织厂改制为国有(更名为安乐人造丝厂,后又更名为化纤四厂),这里的三幢房子全部移交给厂里了。”1964年他从国有安乐人造丝厂所办的工业中心毕业,1982年搬回新华路669弄。
新华路
与社会主义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产业向重工业方向调整,民国时期的私人企业改制为国有。在住房严重紧缺的现实压力下,政府开始鼓励国有企业建设工人新村。1982年新华路669弄建成,作为当时非常优越的住宅,大量化纤公司的优秀干部与劳动模范搬了进来。
吴定元,1936年出生于浙江梧州。1961年进入安乐人造丝厂,1978调到化纤公司环保科,1982年搬入新华路669弄。
“化纤公司建住房主要为了解决公司科长、副科长、总工、总会计师;厂里的厂长、司机、总工程师、还有化纤四厂的职工这些员工的住房困难,其他厂的科长一级都不一定能进来。”
市场化变革下
669弄的命运
1994年5月1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了市房改办、市房管局制定的《关于出售公有住房的暂行办法》( 沪府发(1994) 19号文),这就是著名的公房出售“94方案”,它标志着上海市住房制度正式开始商品化改革。669弄也同上海其他工人新村一样,带着它的“红色记忆”,在大量条件优渥的商品房市场中慢慢落伍。单位解体市场化变革后,工人新村中“楼长”、“门卫”这些社区普通居民的作用开始凸显。
王玲菊,1953年出生于上海。1982年原拆原建嫁入新华路669弄。1990年开始做楼长,她也是669弄的第一位楼长。
“我们是这里原拆原建的人,当时只要有结婚证就给你一套房,没有不认识的。后来住进了很多化纤公司的人。我们这批老邻居这一点特别好,邻居家有什么事,要么不知道,知道都过去帮忙。”
1997年,王玲菊退休了。
“我45岁就退休了,我们邻居几个女的大家讲起来,就组织一起出去旅游了,她们还会经常出去吃饭唱卡拉OK,我的头发也是叫邻居染得,我们自己准备好材料,打个电话约个时间,我们到时间下去就行。”
年轻一代的
新文化认同
新华社区因为其文化气息成为了具有文艺气质的年轻人喜爱的区域,669弄开始慢慢地吸引着更多的新鲜活力。
何嘉是一名建筑师。2012年,搬入新华路669弄。2018年,作为“城事设计节”中参与669弄门房的改造项目的设计师。
在2011年夏日炎炎的时候,我和梦梦在她的租屋附近物色新居,当我们踏上这条街道,看到那茂密的遮住整个街道的梧桐,那一瞬间的阴凉与安宁有点儿像一个暗示,一个有场所感、归属感的街道,会给人想要停留下来的感觉。同样,家安在这里,更应如此。”
如果想感受更直观的
新华路669弄三十年变迁
不妨去现场看看哦
即日起至11月31日
这场“社区影像展”正免费对外开放
展/览/信/息
-展览地址-
新华路669弄入口处
睦邻微空间
-展览时间-
即日起至11月31日
全天展出
-展览费用-
免费
来源|大鱼营造
编辑|黄吉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