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血型就能输血吗?——人类ABO血型系统与输血
我们平时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192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如果按血液中红细胞所含抗原物质来划分血型就可以避免病人因输血而频频发生的血液凝集导致病人死亡的悲剧。
19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向全球推广认同和使用A、B、O、AB四种血型,这也就是传统的ABO血型分类。由于在血型发现和分类上的贡献,兰德斯坦纳获得193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被誉为“血型之父”。
随着研究的一步步深入,人们发现自身的血型除了ABO血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1940 年兰德斯坦纳和韦纳又发现了Rh血型。后来法国的道塞特于1958年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此外,血小板血型抗原也在1957年后陆续被发现。
所以,人类现在的血型分类就至少有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等多种血型系统。
而在今天,在生活和医疗中应用最广的当然要数ABO血型、Rh血型、HLA血型,前两者与输血者妊娠密切相关,后者与器官、骨髓和干细胞移植密切相联。
ABO血型系统是被人类发现和确定的人类第一个血型系统。
根据凝集原A、B的分布把血液分为A、B、AB、0四型。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A的为A型血,其血清中有抗B凝集素;
红细胞上只有凝集原B的为B型血,其血清中有抗A的凝集素;
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为AB型血,其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
红细胞上A、B两种凝集原皆无者为O型,其血清中抗A、抗B凝集素皆有。
具有凝集原A的红细胞可被抗A凝集素凝集;抗B凝集素可使含凝集原B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现代免疫学已经证实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抗体反应,凝集原的特异性决定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糖蛋白或糖脂,它们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的作用,故而称为凝集原即血型抗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即血型抗体。凝集素是溶解在血浆中的球蛋白。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时,每一个抗体上有多个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抗体在若干个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之间形成桥梁,使红细胞凝集成簇。
若将血型不同的两个人的血滴在玻片上混合,红细胞就会凝集成簇,不论如何振荡,均不能再使其散开,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显然,在血型不同的人之间输血时,血管内可发生同样的情况,凝集的红细胞可以堵塞毛细血管。在补体的作用下,凝集的红细胞发生溶血,释放的大量血红蛋白将损害肾小管的功能,同时常伴发过敏反应,临床上统称为输血反应,严重的可危急生命。
输血时若血型不合会使输入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引起血管阻塞和血管内大量溶血,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在输血前必须作血型鉴定。输血之前还应做配血试验。
将献血人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人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这一试验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两侧均不凝集可输血。若献血人红细胞与受血人血清(主侧)发生凝集应禁止输血;主侧不凝集,次测(献血人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凝集,必要时可少量、慢速输血。
交叉配血不能只进行盐水介质交叉配血,在条件差的实验室也应该进行胶体介质配血,以尽量消除不完全抗体存在的危害,减少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正常情况下只有ABO血型相同者可以相互输血。在缺乏同型血源的紧急情况下,因O型红细胞无凝集原,不会被凝集,可输给任何其他血型的人(所以O型血称为万能献血者)。AB型的人,血清中无凝集素,可接受任何型的红细胞(所以AB型血称为万能受血者)。
但是异型输血输入量大时,输入血中的凝集素未能被高度稀释,有可能使受血者的红细胞凝集。所以大量输血时仍应采用同型血。临床上在输血前除鉴定ABO血型外,还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作交叉配血实验,在体外确证两者血液相混不发生凝集,方可进行输血以确保安全。
来源网络